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互联网+”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探析

“互联网+”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探析

时间:2022-05-20 10:40:09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文概述了“互聯网+”及大学生当前使用互联网的情况,分析了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一、我国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99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较2016年底提升1.1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较2016年底增加2830万人,中国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仍然最高,为24.8%,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6.3%。[1]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占网民的比例非常之高。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外部环境影响和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一些西方国家肆意发布“中国威胁论”,试图从经济上对中国实行直接打压,从政治制度上对中国进行瓦解,从文化上对中国实行封锁。从经济和军事等硬实力上打压中国未见成效后,便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大力宣扬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普世价值论”,试图通过宣扬个人主义来瓦解国人的核心价值观,通过贬低毛泽东、方志敏等人物来虚构中国历史,瓦解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通过宣扬“普世价值论”对我国国民思想进行同化,最终达到瓦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目的,实现其“和平演变”的政治阴谋。[2]这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强烈冲击。

(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过去,大学生主要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介接收信息,是单向的信息接收者,而互联网则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每个人都能在网络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同网民进行交流互动,充当了信息发布者和接收者的双重角色。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面临了以下困境:首先,大对数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上课时间大多数同学沉迷手机,对老师讲解的知识漠不关心,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抬头”给思政课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其次,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兴媒体获取信息,面对QQ、微信等社交工具,许多辅导员未能对其进行合理利用,他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过度依赖于社交工具,遇到问题时直接通过QQ或者微信解决,以“键对键”代替了“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导致学生听不进老师的话,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大降低。

(三)家校沟通机制不完善,家长与学校存在信息不对称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学教育,进入大学,学生脱离了家长的管教,孩子独立离开家出远门上大学,大学生的思想处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不愿意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与家长分享,而在实际生活中,老师未能与家长进行充分沟通,导致家长与学校存在信息不对称。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问题与挑战的原因探析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这是由互联网中新媒介本身的特点导致的。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互联时代,微博、微信等新兴网络媒介逐渐兴起,与传统媒介相比,这些新兴媒介具有信息传播主体更具多元性、信息传播内容更加丰富、信息传播速度更加快捷、网络环境更具虚拟性与开放性的特点。[3]在多元化的互联网浪潮中,很多大学生对网络中的信息存在认知偏差,利用网络发布不良信息,随意转发谣言,这些行为极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媒体素养不高,其年龄、学历层次、思想观念和大学生存在差异,其间存在“数字鸿沟”。

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分析

(一)开展“互联网+思政课学习”,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键在于要有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开展工作,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4]同时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展工作,通过开展“互联网十两学一做”教育活动,“三会一课”实践活动,将十九大精神的解读制作成漫画、“微课堂”等形式在校园公众号上发布,引导学生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刻内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被西方国家的不良思想所迷惑。

(二)创新“互联网+育人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在互联网背景下,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了解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其次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推动力。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老师发挥着主体作用,学生仅仅扮演着接收知识的角色,这就丧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改变这一现状,思政工作者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对比学生在传统的环境中与在互联网环境中的异同,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将思政课与互联网结合起来,打造“互联网+思政课”的模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大胆交流,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加强“互联网+家风建设”,建立家校沟通机制

家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利用网络平台与家长建立联系,通过建立家长微信群,创建班级微信公众号,每个月定期在家长微信群中召开视频会,通过视频会与家长进行沟通,形成“互联网+家长会”的模式,促进良好家风的形成,让家长能够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成长动态,更好地发挥学校、家长、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三位一体”的作用。

(四)提升“互联网+道德素养”,以新媒体为抓手,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面对互联网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善于抓住机会,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紧跟时代潮流,培养互联网思维,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善于利用互联网平台创新教育方式。首先,高校辅导员以及其他老师可以通过开设个人微博与学生进行交流,这种形式既能关注学生动态、倾听学生心声,又能发挥新媒体的导向作用,通过互联网引导学生健康的网络舆论;其次,开展以新媒体为依托的校园活动,如微文创作大赛,以学习十九大精神为主题的微视频制作大赛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学生成长的步伐,了解学生特点,深入学生内心,增强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网信网.

[2]轩传树.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几种错误思潮[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7(8).

[3]许建宝.“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林解惠.论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J].读写算(教研版),2014(16).

推荐访问: 互联网 探析 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 路径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