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社会上还存在着种种消极因素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全体德育工作者都必须主动探讨创新学校德育的工作方法。本文从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规范行为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建立并完善德育工作相关制度、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等几个方面对创新学校德育的工作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德育工作;创新;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统一
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但是,当今在有些学生中,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通过网络传播,腐蚀学生的心灵;少数学生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学生德育工作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目前,学校德育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亟须加强和改进:
一、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还存在种种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如:社会上充斥着传播凶杀、暴力、封建迷信、伪科学、淫秽、色情的出版物和游戏软件产品,还有大量的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艺厅等传播有害信息、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场所。
二、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任务艰巨。有的领导或教师口头重视德育,实际上偏重智育。
三、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个别教师信仰缺失,对学生教育未能尽职尽责,甚至仍然有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
四、随着人员流动性加大,一些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
五、学校德育工作在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还有许多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
这些问题应当引起全体德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当代的青少年活泼好动、喜欢创新、变化和憧憬,老一套的方法和与他们时空距离较远的内容,对他们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德育内容和方法要与时俱进,要适应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水平。
第一,必须全面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针对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引导学生确立远大志向,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第二,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我们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有计划地开展主题节日活动,每逢节日,如清明节、六一节、中秋节、元旦等,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还可以按年级段开展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活动。
第三,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工作,普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的基本关系。
努力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学生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造,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第四,建立并完善德育工作相关制度,规范育人行为。学校有了规章制度的指引,德育工作才能在有序、高效、精细化的轨道上运行。
要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组织教师参加各类班主任培训。要有计划地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根据教育热点问题与教育改革动向,学校适时发放相关班主任学习资料,推荐或购买有关图书。邀请专家到校指导班主任工作,选派教师参与班主任外出培训。完善班主任的考核办法,有效地促进班主任工作水平的提高。
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网络,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想,规范他们的行为。如,聘请专区民警为法制副校长,聘请社区领导为校外辅导员,完善家长志愿队伍,落实“三个为主”,关注外来工子弟教育等等。
完善育人环境,校园的规划和设计要因地制宜,加大美化、绿化和净化的力度,创建立体的德育氛围,如修缮德育长廊、善思亭、诵经阁等。
第五,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要在学校显要位置亮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在校园各个角落布置爱国爱校、文明礼仪等宣传语;学校的宣传栏、墙报板报每月都要有主题宣传内容。可以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日行一善”活动、评选“文明班”、“学生达人”、“人人争当升旗手”、“优秀少先队员”等活动。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融入社会,感悟生活,亲近大自然。开展素质训练、法律宣传、环境保护、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倡导文明等一系列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活动。如,“手拉手赠书”活动、“小小志愿者”行动、“体验教育行动日”,“手抄报”、“法制宣传教育日”活动等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工作者应运用先进的德育理念,不断反思,不断创新,构建适合青少年年龄特点的德育方法模式。
参考文献
[1]杨淑贤.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J].吉林教育,2015.
推荐访问: 德育工作 思考 创新 学校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