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职院校学生公共意识培育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建立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为学生成长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培养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但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素养,更也是培养学生公共意识水平的根本目的。本文将从高职院校大学生公共意识教育的概念入手,深度探析制约大学生公共意识素养的因素,探索提高学生公共意识素养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德育教育;公共意识;公共精神;思想政治教育
一、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内涵
众所周知,公共意识就是社会群体成员对社会生活内的准则、规范等认知的遵守,并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与公共管理,自觉的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与公共安全,积极实现社会公共道德的行为,这是一种伦理规范、道德标准、政治信仰的深层次意识。公共意识范围包括社会公共道德水平、社会公共文明认知、社会公众参与认知、社会公共责任担当、社会环境保护、社会公共秩序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保障、社会公众参与服务等方面内容。
二、高职院校学生公共意识培育问题成因剖析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缺失。目前,许多现行的高职教育体制改革不能适应社会时代进步的发展要求,从而导致当代高职学生在公共意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主要表现有:
第一:学生理想信念过于功利化,大学生的价值观不适应高校教育的体制,大学生价值观体系模糊,学生的价值观目标逐渐多样化。在注重自我发展的同时,有些学生失去了追求理想的信心,当代社会的一些不和谐因素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越来越大。
第二:学生缺乏集体意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社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社会上种种不和谐的现象影响着大学生心理的形成,现代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对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不积极,而且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这使学生逐渐形成了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
第三:部分学生缺乏上进心和自信心。刻苦学习、努力奋斗的精神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已不多见,更多的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严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第四:享乐主义和盲目攀比之风在大学生群体逐渐盛行。部分学生过分的追求物质享受并且学会坐享其成,这些现象在大学生的日常思想和行为上较为普遍。
(二)高职院校公共意识培育模式单一。目前,高职院校的公共意识教育主要依靠思想政治课程来增强学生的公共意识素养,这种授课内容偏重教室内理论化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公共意识教育模式和方法就显得过于单一,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以灌输的方式,而现代社会教育模式应当是开放互动式的教育模式,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而不在乎实践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讲授的政治理论知识往往过于陈旧,没有充分运用现代社会的教育新资源。
(三)高职院校公共意识教育体制不健全。当代高职学生在公共意识方面显现出一些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现象,这些缺点不足值得我们去深思,通过对高职学生公共意识问题的深入研究,为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公共意识教育的方法引导,探索独立的大学生公共意识教育体系,建立完善的激励与监督机制,这样才能在大学生公共意识培育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高职院校学生公共意识教育培养的对策探析
(一)深化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改革。在新媒体时代我们需要根据新媒技术特点来分析高职学生学习、生活的成长教育规律,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规律,对于加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当必要的,在新媒体社会里,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文化、伦理观念、道德意识通过网络技术的影响,形成全新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精神,学生公共意识培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大背景下,同样需要吸收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来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公共意识培育水平。
(二)实现高职院校公共意识教育模式多元化。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公共意识素养过程中,积极探索实践化教育模式,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服务,众所周知,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认清国情和社会发展动态,能够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 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往往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社会没有全方面的了解,因此学生在看待问题是会出现片面、偏激的现象,社会服务也是学生了解社会的实际机会。
(三)建立完善高职学生公共意识培育的制度。关于制定高职院校学生公共行为量化考核体系下,我们可以从制度层面去研究探讨学生公共意识教育方面工作,在整个学生公共意识教育体系中,更应该通过课程设置、专业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模式改革等方式提升学生公共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模式、理念的更新主要目的就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公共意识素养。
高职学生的公共意识水平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阶段,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已逐步建立,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而且大学生也应该强调在社会背景下核心价值观的确立,高校在培养公众意识的前提下,逐步探索出如何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水平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秦菊波,李冬.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研究[J].南昌航空大学,2012.
[2]陈付龙.公共意识与构建和谐社会[M].江西社会科学,2009.
推荐访问: 德育教育 高职院校 大学生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