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的方式进行。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低、中、高年级各为一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课题的启动与实验阶段。时间安排在2015年3月~2015年12月,主要工作包括课题方案的设计、课题组的成立、有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课题的申报等。
第二阶段为课题的实验与交流阶段。时间安排在2016年1月~2017年3月,主要工作是全面开展课题研究、进行具体实验、各子课题间进行交流研讨、推广成功经验等。
第三阶段为课题的总结与验收阶段。时间安排在2017年4月~2017年5月,主要工作是整理资料、总结实验、推广实验成果等。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自项目开题两年来,西区小学课题组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項研究工作。
(一)培训学习
对于知识的作用和价值,古人已有认识。“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这是汉朝哲人王充的论断。西区小学在树型德育模式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同样也要求教师们积极主动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教师们学习的书籍(刊物)有:《系统论》《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语》《广东中小学德育》《教育信息化论坛》《德育报》《德育原理》《中小学德育主任工作指导手册》等。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唯有不断学习,提升教师的自身修养,才能夯实课题研究的底气。
(二)研究内容逐项落实
除了校园环境的熏陶,学校还仔细落实了课题研究任务分工,让更多的老师参与到其中,把德育教育的渗透和影响做到最大化。
(三)培育真善美质
两年来,学校每年均举行以美德格言、美德故事、美德人物为主题的诵读、演讲、书画、文艺节目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我们组织学生学格言、背格言、演格言、用格言,使中华美德格言成为学生感知美德最直接有效的载体。实践表明,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每年的品德考核优良率均保持在99%以上,违法犯罪率记录为0,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树型德育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四)注重课题过程管理,注重借脑引智
本课题由德育专干欧倩霞老师专人管理跟进,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聘请了专家定期进行指导。中山市教体局的副书记廖诚、徐学俊教授、叶显发教授都是我们学校聘请的定期课题指导专家。同时,学校还邀请了诸多德育名师为课题的开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专家们的指导下,课题研究小组的成员们虚心地听取意见,认真地记录宝贵的建议,再详细地讨论和分析下一步的工作实施和改进方案。在各研究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树型德育模式实践”课题得以顺利地开展。
五、课题研究成果
西区小学树型德育这一德育教育特色受到了全国各地教育界同行的关注,课题研究初步取得较好的成果。
(一)学术研究成果
西区小学有多篇论文发表在《新教育》和《广东中小学德育》杂志上。发表在《新教育》杂志上的有苏文森校长的《求真 向善 尚美》《有一种美好叫豁然开朗》,杜坚南老师的《信息技术展现数学魅力课堂》,欧倩霞老师的《兴趣入手·注重方法·全员参与》。发表在《广东中小学德育》杂志上的有苏文森校长的《求真 向善 尚美》。苏文森校长还编辑出版了《课题论文集》《学生心理漫画集》。论文能够在《新教育》和《广东中小学德育》杂志上发表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种激励,激励着教师们不断努力!同时也意味着西区小学德育课题的研究给老师们带来了一定的学术成效。这也证明了本课题的学术研究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二)课题创新成果
1.借家委之力,促管理提升。学校三级家委会的进一步完善,也让学校的德育得到了提升。老师、家长都积极地配合学校的工作,共同为孩子们的成长搭建优质的平台。社会、学校、家庭共同给予的德育合力,让学生浸染着德育的芬芳而健康地成长。从西区小学家委会的积极工作中可以看出,家长都非常支持学校的教育,放心让孩子们在优质的环境下学习知识,培养良好的德育行为习惯。
2.借课题之力,促团队发展。我们通过树型德育模式实践的课题研究引导教师自觉地把科研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以科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开展跨学科交流活动,树立“大学科”观念,培养一部分教师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此外,继续加强新一轮课题研究,努力打造一支课题研究队伍,提升学校教科研水平,营造浓厚的教科研氛围。
我们还加大市、区名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加速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实现“三化”,即:年轻教师走向成熟化,中老年教师走向风格化,骨干教师走向专业化。
3.借教师之力,促发展树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研讨活动,我校诞生了广东省刘建卿教师工作室,培育了黄可慧、陈村村、罗婷婷、欧倩霞、欧阳巍、黄海韵等一批校本教研骨干新力军,罗婷婷、叶小青、黄可慧等被评为市优秀教师。苏文森校长成为中山市德育研究中心核心成员、广东省名校长刘道康工作室学员(班长)、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会理事,获聘广西梧州学院国培计划讲座专家、广东肇庆学院师范生培训入库导师。具体成果如下:(1)罗婷婷老师参加“中山市性别平等教育课例比赛”获市一等奖(录像课也获市一等奖);(2)陈村村老师的语文口语交际课堂教学获得中山市二等奖;(3)黄可慧老师参加区语文素养大奖赛荣获全区第一名(一等奖),并代表西区参加市比赛。(4)陈村村老师获区班主任能力大赛第一名,现在正准备代表西区参加中山市班主任能力大赛;(5)欧倩霞老师在2016年4月执教的“如何制作资料卡”被评为2016年精品微课,主题活动案例“小小陀螺,快乐无限”“水葫芦大变身”在2016年全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中荣获优秀奖;(6)钟国鸿老师指导的“会伸缩的羽毛球拍”获区科学小发明一等奖;(7)陈玉云老师代表语文科组参加西区教职工经典诵读获三等奖;(8)张瑛副校长的语文教学论文《与孩子们一起在实践中成长》发表在广东省刊《师道》上,饶清的教学论文《小学体育器材一物多用的方式探究》发表在国家级刊物《新课程》上,陈玉云、钟华、柯剑文、欧倩霞、欧阳巍等老师的论文先后发表在国家级刊物《新教育》杂志上;(9)李密解、陳村村科组长、欧阳巍科组长均获全国教学邀请赛一等奖;(10)新秀廖火萍老师获“新教育”全国教学大赛二等奖,曾静老师受铁城小学的邀请为新教师上示范课。
西区小学树型德育模式获各地教育界同行好评。2017年又一个省级重点课题“培育核心素养,发展优质学生团队——以西区小学为例”成功立项,并顺利开题。学校注重德育创新,2017年荣获市文明校园荣誉称号,学校家委会被评为市优秀学校家委会,五(2)班也获评市优秀班级家委会。德育工作成为学校一大特色品牌,在全市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4.借学生之力,促全面提升。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逐渐养成,规则已经在学生心灵中生根发芽。关于学生的进步情况,此处不再赘述。谨以我校学生在区级以上各学科竞赛的获奖人数对比图说明。
学生课题研究前测与后测对比图(以区级以上获奖为例)
六、后续研究问题解决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研究小组成员的培训
基于课题研究的精确性和科学性,要做到十全十美的课题研究,就要有一支干练的研究队伍。加强组员的培训是有利于课题顺利进行的重要一环,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提高研究成员的综合素质是解决课题研究存在问题和困难的有效途径。
(二)定期研讨
鉴于课题研究中存在资料不能及时上交和成员之间的研究成果不能及时地沟通交流等缺憾,我们制定了定期研讨的工作时间规划。定期的资料整合和组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利于统筹整个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三)加大经费的投入
一个课题的研究必然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使课题的研究取得最有效的价值,学校应该加大课题研究经费的投入。有了充足的经费用于调查研究,课题组的成员才能更深入地进行社会调查和走访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并且多听取专家意见。
目前,本课题已进行结项,我们将会把结题作为新的研究起点,精心规划,不断深化课题研究,不断扩大研究成果。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是总结整个课题开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同时把研究成果进行推广,让更多的学校学习树型德育的实践模式,为省市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推荐访问: 研究报告 德育 树型 实践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