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梁思成曾写道:“山西应县的辽代木塔,说来容易,听来似乎也平淡无奇,值不得心多跳一下,眼睛睁大一分。但是西历1056到现在,算起来是整整的877年。古代完全木构的建筑物高到285尺,在中国也就剩下这一座,独一无二的应县佛宫寺塔了。”
新中国成立前,在华北地区,有一首民谣广为流传:“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说的是华北比较有名的几处名胜。民谣流传了不知道多少年,人们拿它当儿歌教孩子,但很少有人注意歌谣中说的这些文物。20世纪30年代,有一个人听到这首民谣后惊喜异常,立即将它记到了本子上,这个人就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
梁思成是维新变法领袖梁启超的儿子,中国建筑学的创始人,著名建筑专家。他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编著了第一部《中国建筑史》,是世界建筑学研究方面的权威人物。1932年,在美国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后,梁思成和林徽因女士在加拿大结婚后归国,先后在东北大学创办建筑系,在朱启钤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任研究部主任。
梁思成听到这首歌谣后,对传说中的“应州塔”朝思暮想,寝食难安。他急于知道塔的情况,每天把它挂在嘴上。当时的中国,还没有系统的建筑史学,中国古代建筑也没有系统的名录,甚至中国建筑发展演变的整个过程都还是一个谜。那时唐代的木结构建筑还没有发现一个,而存世的宋代营造法式还有许多晦涩难懂的地方,如果真的可以找到一座唐宋之间的辽代木建筑,那会帮助人们抓住中国建筑史中许多重要的关键。
1933年10月7日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5期有一篇署名林徽因的《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里写道:“我最初对于这应县木塔似乎并没有太多的热心,原因是思成自从知道了有这塔起,对于这塔的关心,几乎超过他自己的日常生活。早晨洗脸的时候,他会说‘上应县去不应该是太难吧’,吃饭的时候,他会说‘山西都修有顶好的汽车路了’。走路的时候,他会忽然间笑着说,‘如果我能够去测绘那应州塔,我想,我一定……’他话常常没有说完,也许因为太严重的事怕语言亵渎了。最难受的一点是他根本还没有看见过这塔的样子,连一张模糊的相片,或翻印都没有见到!”
实际上,当时通讯很不发达,交通也不便利,如果从北京贸然去山西应县,而塔已经不在了,那就会浪费一两个月的时间。梁思成想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他写了一封信,寄往的地址是“应县最大的照相馆”,请照相馆的摄影师帮助拍一张应县木塔的照片,信中还附了一元钱。当时。一元钱足够照几张相了。同时,梁思成还承诺,如果摄影师帮助拍照,他可以满足摄影师的一个要求,送摄影师一份礼物。
有一天早晨,梁思成终于收到了寄自山西应县的一个邮件,寄件人的地址是“山西应县白云斋照像馆”,邮件里面正是梁思成渴望已久的应县塔照片。照相馆的主人是一位雅士,他并不要钱,而是请梁思成寄一点儿北京的信纸和信笺给他作为照片的报酬,他在附信中写了因为无论应县还是大同都没有一间南纸店。这里说的信纸和信笺都不是我们今天随便可以看到的样子,那应该是用宣纸精心印制而成,因为宣州在长江以南,所以宣纸也称南纸。不久,应县白云斋照相馆的摄影师按他的要求,拍了木塔照片寄过来,梁思成则按照摄影师的要求,给他寄了文具过去。看到木塔实物照片,更坚定了梁思成亲自拜见木塔的决心。
1933年9月4日,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同事刘敦桢、奠宗江及一位仆役,由北京起身9日来到山西大同。他们的任务是考查大同的善化寺、华严寺、城内钟楼以及东西南三座城楼,然后去应县考察木塔。下了火车后,他们又坐了6个小时的驴车,才到达应县。在离城大约还有5英里时,梁思成突然发现,前面群山环抱中,一座红白相间的宝塔映照着金色的落日,那就是应县木塔。
在一篇文章里,梁思成写道:“当我们到达离城大约还有5英里的一个地方的时候,我蓦地看到在我前方山路差不多尽头处,在暗紫色的背景上有一颗闪光的宝石——那是在附近的群山环抱中一座红白相间的宝塔映照着金色的落日。当我们到达这座有城墙的城市时天已黑了,这是在盐碱地上一个贫穷的城镇,城园里只有几百家土房子和几十棵树。但它自夸拥有中国至今仅存的木塔……就像一个黑色的巨人,俯视着城市。”他们不禁叫绝。在后来的文章中,梁思成谈到木塔,还情不自禁地写道:“这塔真是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一行人在应县住了7天,把木塔从里到外、从上到下,非常精细地测量了各层的平面,测量了五十多种不同的斗拱,画出了木塔的断面图,绘制了楼梯、栏杆、隔扇的图样,用仪器测量了各檐的高度和塔刹。为了达到准确无误,他们对木塔高度进行了实测。在测量塔刹高度时,他和绘图员莫宗江从顶层南天门爬到塔外。攀上塔顶,他们站在60多米高的塔上,四面空旷如悬,呼呼的大风吹得人心里发毛。塔尖有10几米高,联系塔尖的是8根数百年前造就的铁索。要是站在地面去攀爬塔尖,恐怕常人也感到畏惧,梁思成凭着在学校时练就的臂力,握着铁索,两腿悬空,倒替着双手往塔尖攀去。
他们给塔照了照片,非常精细地测量了各层的平面,测量了三四十种不同的斗拱,做了塔的断面图,攀到塔顶测量塔顶相轮的高度,然后绘制楼梯、栏杆、格扇的图样,用仪器测量了各檐的高度和塔刹,最后还要抄录寺中的碑文。
在测绘过程中,梁思成发现,应县木塔的价值比他想象的大得多。应县木塔建于辽代(1056年),高67.13米,约有20层楼高。它那雄伟的身影给梁思成以深深的震撼。1942年至1944年,梁思成写成了中国第一部建筑史。在《中国建筑史》中收有他们绘制的释迦塔断面图和立面网,塔尖也有了准确高度。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木塔就这样进入了一个建筑史学家的视野之中,确立了它在中国建筑史中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通过中国营造学社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介绍给整个建筑学界。在梁思成撰写的《中国建筑史》一书中这样写道:“佛宫寺释迦木塔在山西应县城内,塔立于寺山门之内。大殿之前,中线之上,为全寺之中心建筑。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建,为国内现存最古木塔……”《闲谈》一文中写道:“山西应县的辽代木塔,说来容易,听来似乎也平淡无奇,值不得心多跳一下,眼睛睁大一分。但是西历1056到现在,算起来是整整的877年。古代完全木构的建筑物高到285尺,在中国也就剩下这一座,独一无二的应县佛宫寺塔了。”
应县木塔,正式的学名应该叫“佛宫寺释迦木塔”就是这样被发现、被重视、被介绍给国人及世界的。这是一座全国最高、最古老、纯木结构、没有用一根铁钉而
建成的木塔,塔体为八角形,底层直径30米,外表看是五层六檐,但每层都设有一个暗层,实际是9层。每一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术架。有人计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
关于当初在应县建造木塔的原因,史学界认为,应县地处内长城要冲,辖有北楼口、石口、马兰口、茹越口、胡峪口等重要卫口,乃兵家必争之地。后晋石敬塘割让燕云十六州以后,宋辽两军经常在此刀兵相见,为了窥测军情,弘扬佛事,便建造了这座高大木塔。据清朝(山西通志)和《应县续志》记载:晋天福年间(公元936年-943年)建,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重修。从现有资料分析,建造此塔从后晋天福年间开始动工,直至辽清宁二年才重修竣工,工程延续百年有余,堪称浩大工程。本地又无良材珍木之产,必须远到内地才能运来,然而运输一根木头,也需经过百车牛马之艰难,该塔均为木质结构,其工程之浩大,施工者之艰难,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之庞大是可想而知的。
如今,木塔的一层,供奉了一尊高大的释迦牟尼佛,高11米。据说这尊佛像的手心可坐四人打牌,耳朵里可容两人下棋。最特别的是这尊佛像长有胡须,戴着耳环。据介绍说这是受了当时辽代男子打扮的影响。
为了防火,塔内没有照明。观者通常是抹黑参观,顺着三段陡峭的木扶梯盘旋而上,登上了二层。上到楼梯口,眼前豁然开朗,只见阳光从木格窗外射入,把二楼内的陈饰都照亮了。在二楼内圈供奉着佛像,外圈供游客行走观瞻。木格窗外是一圈围有栏杆的木质走廊,在走廊上可以放眼四望,不大的应县尽收眼底。在塔内往上看,能清楚地看到未经修饰的木质天花板,天花板四周用斗拱,木枋支撑着。在外围走廊里也能清晰地看到各式各样的斗拱支撑着屋檐向外伸展。应县木塔一共用了54种斗拱,可称得上是中国“斗拱博物馆”。古代工匠们完全用木头之间的相互咬合,建成了如此高大美观的建筑。元朝时,应县遭遇大地震,大地震持续了7天,但木塔没有受到大的损毁。1926年阎奉军阀交战,这座塔曾被200多发炮弹击中,除被打断了两根柱子外,别无损伤,均因其斗拱、卯榫结构。
推荐访问: 木塔 应县 参天 不倒 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