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建筑立面的表现特征,结合创作思想及公众对建筑的认知特点及社会文化对它们的影响,反映了主导文化在建筑立面上的体现和现存的一些问题,并作出解答。
[关键词]建筑立面;立面创作;环境认知;商业文化
1 序言
关于“建筑”,普通民众对它是不会陌生的。而且可以说解答“什么是建筑?”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可对于专业人士、对于学者、专家而言,则似乎是一个很难作解的疑问。尽管“建筑就是空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等说法在不同时空已被广泛接受,对于“建筑”的冥思仍旧是智者不灭的追求。
“建筑立面”应该说是一术语,因为“非专业人士”被问及对某一建筑立面的评价时,大多会采用“样子”“外观”“形状”等来代之。区别于建筑,人们对建筑立面的含义似乎没有太大争议,不会象“建筑”与“筑建”那样带来“建筑物”还是“建造活动”等一系列区别。既然建筑物是有形的,(暂且不谈其无形的文化、经济、技术诸因素),“建筑立面”理所当然被视作一静态物质名词,用来描述建筑物的三维特征:包括风格、颜色、材质、体量等等。事实上对建筑师而言,建筑立面图既用来表示建筑物的体型和外貌,又用来表明外墙面装饰要素等。建筑立面具有对建筑物进行认识的有效性和直接性。西欧的透视法和中国传统的轴测表现从技法是看是差别很大,但它们对立面的表现毫无疑问是一致的,也许正是由于立面的二维性使得它易于被表现和被感知。甚至于稚童的天真幻想也大多是用立面来表达,如儿童画。
2 主导文化影响建筑立面
2.1立面与建筑空间的一致性。在建筑设计中,不同设计方法倡导不同的主次关系“由内而外”或“由外而内”。在方法上的差别并不可以抹灭立面在一定程度上对内部空间的反映,因为立面作为“面”,是使空间得以成立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当然,它可有各式各样的特有表情,赋予建筑以特有的外表。作为建筑要素之一,建筑立面不可避免地具有其他特质,但它于内部空间的一致性与其作为二维平面的自由表现力有时成为一对矛盾。立面创作中往往伴随着这一矛盾。
2.2主导文化对于建筑立面的影响。主导文化对于建筑立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社会文化影响改变建筑师的设计思想、设计手法,因而也导致建筑立面创作的众说纷纭;另一方面,社会文化冲击了大众(包括业主)的审美观、认识途径、角度,从而使得建筑方面的被认知和被接受都有所影响。
最早的立面处理只是按功能的需要在适当的位置开窗、开门,但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建筑师的任务变成使包裹空间体块的表面丰富而具有一定含义,建筑立面从此令建筑师大费脑筋。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建筑的功能简单,形与功能的联系较弱,建筑的形也简单。在罗马处理上爱加以浮雕、线脚,在很大程度上建筑立面起着记载宗教、王权事件的作用。哥特、文艺复兴建筑在立面处理时在体块划分、组合上较以往有更多考虑,人文因素深刻地影响着文艺复兴建筑。建筑师往往要从人文角度出发,反以往循神权、王权之道。正因如此,几何与数的和谐在强调构图、强调用艺术比例确切规则来进行设计的倡导中应运而生。建筑立面也就真实地反映了这种背景文化。近代,建筑物功能复杂化,学院派,复古主义对形态进行了研究。上一世纪甚至形成教条:学校一哥特式;银行一希腊式;政府一罗马式;住宅一文艺复兴式;娱乐建筑一巴洛克式。建筑立面也就对应于其性质,这种影响甚至延续至今。从建筑文化人类学角度来看,这些传统建筑立面应该都受到当时主导文化的影响,属于文化的产物,是仪式化的结果。当今社会文化具有多元性,因此一个确切的规则是难以确定的,在创作上更是百家争鸣,其建筑立面由于被认识的直接性更是深刻体现了这些差异。社会文化强调价值观念,对使用价值语言的建筑师而言,“语言”的价值便尤为重要。抽象造型的立面被尼迈耶、埃森曼等用来实现其“卡纸板”价值的典型语言。这类建筑立面体量小、质感少、色彩少,甚至对这些因素不关心,它似乎更倾向于将二维向度内的抽象概念夸大到极致;混凝土的巨大结构则被奈尔维用来创造、实现他的:“逻辑功能主义”,在他建筑立面中形体、质感都被丰富地表现;罗西则将类型学作为基本的设计手法,他的建筑立面具有双重特征:即圣洁又现实,即崇高又似监狱,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与灵活的适应性,在体量、质感、色彩上都极丰富;……建筑师的思想受到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文化的冲击是不可忽视的。
建筑立面直接与公众对话一一无论观者是否会体验其内在空间(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研究我们与建筑物的关系时,其结果表明,就在我们意识到建筑功能性的同时,我们也通常地感受到建筑的交流作用],在知觉的多感觉性中,视觉成为公众于建筑立面交流的最直接的途径。无论设计者是否有心使建筑立面具有交流作用,公众都会对它进行环境认知,而在这一过程中,记忆联想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正如阿尔多罗西所说“城市是集体记忆中的意象”。建筑立面在被公众感知过程中,不但与认知距离远近有关[远景分辨轮廓和体块划分,大的色彩对比和虚实变化;中景可分辨门窗部件;近景则能感受细布质感。],也与公众受到社会文化熏陶的形象概念有关。公众对主导文化的适应(推崇和无奈使得审美观念、观察视角深刻地打上社会文化的烙印,从而促使以经济规律为行事准则的业主按大众口味提出要求。如建筑立面在信息社会中[由于极易被公众所感知)逐渐更多地起着城市广告的角色,成为城市的标志物。
2 失败的建筑立面
在我们可以看到的建筑立面中,真正在美学、艺术、技术上具有一定水准并且教义上成功的不多。阿瑟埃里克森认为:建筑设计不是建筑师的想象,而是它的目的和它的环境这两个条件的必然结果。它们象是两个相对的力量,一个通过设计要求这个压力由内而外推出它的形式;另一个则通过环境这个压力由外而内对它进行塑造。建筑立面的一种趋势是“表里不一,形式与功能彻底分家。”这也代表了一种观点:建筑不仅要有内在的有机性,即形式与功能的统一,更重要的是要从属于总体的合理性,有时为了整体的需要,也常常会不惜牺牲局部(即单体建筑的内外统一问题]。但体现在实际环境中,我们可以看到发展商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在立面上乱加“外套”,而且不顾周围环境、区域文化的协调一致而将建筑立面粗制滥造,无论在风格、选材上都十分拙劣,尤其是在许多内地城市这种情况更是突出。当然,这其中也有设计者的不负责之过,但这些现象充分表明了一种由内向外的压力给环境、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且从政策角度看,建委及规划局在政策上的引导及限制也较弱,导致城市景观混乱的局面。另外一种是一些建筑主管、业主或大众媒体过分炒作所谓“建筑表情”,尽管环境因素的加入、技术的进步使建筑功能和形式没有必要一定一致,但夸大建筑立面的表现力、盲目一味追求形式会导致建筑表情没有气质,与审美南辕北辙。一些建筑师也趋炎附势,让建筑立面如演员一般充满复杂表情,作出一些贻笑大方的设计来。当然,这种现实是与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商业文化分不开的。但能否改变这些不令人满意的局面呢?答案是肯定的。
3 建筑立面创作是大众和设计者共同的问题
目前盛行“商业化”,而它似乎已被默认为贬义词,事实上正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产业的迅猛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商业文化固然有其“唯经济利益为上”的弊端,但在利益的带动下。刺激创作的向上、向前也未免是坏事。在A-Maslow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从生理一安全一归属交往一自尊自力一自我完善需要的实现过程中,商业文化提倡价值观念促使人们努力达到自我完善,从大众对建筑立面的反映来看,大众的审美情趣在变化,也在提高。
一定程度上适应大众是创作者的义务,而引导大众更好地实现自我完善也是创作者的责任。建筑元素中立面的特殊性在于它强大的表现力,能为更多数大众刻在记忆联想理,也是建筑与环境对话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设计者来讲,建筑立面作为其作品的文本,既记录了作者意象性的活动,存在被理解的潜在可能性,也包含了许多实际存在的不确定性,由内向外的压力是外加给环节的,其结果可能是时代性,实用性,科技性压倒了地域性。因此,设计者“必须与社会联系在一起,必须熟悉社会、生活、科技,精通艺术。人是设计的焦点”,更将由外到内的压力考虑到创作过程中去。
对于大众媒体和业主来将,建筑立面不仅仅是二维向度内的信息的单纯拼贴,叠合与折衷,不是纯粹的与实用功能无关的权力,财富、技术以及趣味的标识,它应具有可识别的、表意性的视觉传达功能。因为,建筑作为社会生活的科技形式,还是制度与习俗的组成部分。建筑立面区别于可以随心所欲进行平面表现的大型城市广告张贴,对其的评价更要结合对内部科技的认识感受。
4 结语
建筑立面创作中即要通过社会力量引导大众(包括业主)以正确、有效的观念和途径去感知、以公正、智慧的方法去评价,又要提倡设计者创作中提供被理解的可能性并有意识协调两种压力的冲突。
推荐访问: 探究 立面 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