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非常注重园林建设,同时中国古代又有着辉煌灿烂的书画艺术,历代都涌现出不少杰出的书画艺术家。大量的书画艺术家积极地参与到古典园林筹划和建设中。这些书画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意蕴。从本文来看,首先论述了中国书画艺术尊崇“天人合一”的思想,论述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在造园中的实际运用,研究了文人园林的书画情节,并很好地探讨了书画艺术形式与园林审美情趣和“意境”的融彻。这些都很好地表现了中国书画艺术在更深层次上影响到了古典园林的审美意蕴。
关键词:中国书画艺术 古典园林 审美意蕴 影响
一 崇尚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历来的哲学思想,“天”指的是大自然,它要求人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中国书画非常注重天人合一、心有万象的创作心态以及方法,而且将其当成了作画的最佳境界,这种时空意识让人与自然相互亲和,属于人与自然相亲相合的“建筑有机论”,属于中国传统类型的浓于伦理以及淡于宗教的文化传统。就像中国山水画那样,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在于自然,在其中表达了热爱、回归,愿意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的思想理念。在建造园林的过程中,试图建造“自然”,将相关景物照搬到园林中,还会根据“天人合一”理念,对其进行改造以及升华,从而“高于自然”。中国园林开始于商周时期,历史非常悠久。“囿”、“台”、“园圃”被看成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三个源头,被当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萌芽。到了北宋年间,是中国诗词文化的高峰之一,受此影响,园林艺术出现了浓郁的文人风格,大量的文人雅士开始建造庭园,在园中刻画自己的诗情画意,寓个人性情、兴赋之义于园林中。例如,苏州、扬州、杭州等地有着非常繁荣的经济,地理环境也比较优越,河湖密布,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江南园林也形成非常独特的特色风格。
从古典园林中园景来看,重点在于模仿自然,追崇自然美,期颐“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上好艺术水平。园林中不仅有建筑物,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希望通过人工模仿自然中的山水风景。
从中国思想渊源来看,儒家所提出的“天人合一”以及道家所坚持的“自然无为”都坚持人与大自然要协调统一起来。要使得建筑和山水花木有机地融合为一幅风景画面,确保自然美和园林的建筑美融合为一体,从而取得更大的园林建设成绩。
二 中国书画艺术在造园中的应用
中国绘画与园林建设之际存在着密切关系,而且还形成了“以画入园,以画成景”的优良传承。例如,不少文人、画家会加入到园林营造中去,专业造园师也有着深厚的文学修养,部分也精于作画。文人参与到园林建造艺术中去,很好地将诗、书、画、造园等融合起来,做到了画中取材,画意油生。北宋艮岳园很好地打破了秦汉时代后的“一池三山”的规则,山水主题变得十分典型与概括,这成为了中国园林发展过程的重要突破。宋徽宗非常喜欢绘画,尤其擅长精致、逼真的工笔绘画,他的倡导很好地导致了北宋非常流行为了符合建筑设计的界画。在创造艮岳园前,赵佶先要求宫廷画师将园林中的选材以及规划立基、山水形制等都画成了准确的图案,之后根据图纸设计来建设。艮岳园是皇家园林中的集大成者,差不多涵盖了中国古代园林建设中的全部景致,例如,它井井有条地安排了纷繁复杂的山水、建筑以及植被等,这确保艮岳园就像是颜色鲜明的青绿山水画,它很好地通融了绘画艺术以及园林设计,这进一步表明了中国在园林建设方面的画境追求。部分园林也直接运用绘画艺术当成了显著的装饰存在,从颐和园中的隔景长廊来看,涵盖了山水、风景、人物、等14000多幅,有着丰富的内容以及绚丽斑斓的色彩,使得该长廊变成了名符其实的“画廊”。这里面的人物故事从远古时期的三皇五帝,再到清王朝的大臣王。在欣赏此类彩画的过程中,就像是在翻阅那充满了沧海桑田感觉的历史巨著,这幅巨大的画卷也包括了万象的风情内容。
从书法艺术来看,在园林中有题景、匾额、楹联、题刻、碑记等表现形式。匾和联是书法与造园艺术中较好的结合方式。不少园林中的匾额、楹联、刻石上面的内容都是援引前人现成的诗句,进行修改或变通。在造园过程中,书画墨迹造园能够对景色进行润饰,阐明意境。楹联、匾额、园记也可以为园林艺术增加文化之美,园林意境完美地结合了书法艺术和此类点染、藻饰,增大了园林的艺术气氛。此种传统在明清还得到运用。从此处来看,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书法艺术的地位非常重要。书法能够很好地传达文化和意境,如:匾额、楹联、墙壁文字书画等都属于文学表达,增强了园林的韵味。书法也凭借笔意或潇洒飘逸或典雅庄重的笔意为景点增光添彩。园林属于静态空间艺术,飘逸飞舞的书法具有动态,能够为静态的园林增加动感,使得二者相得益彰,典雅地装饰园林、更好地刻画了园主的精神境界。
三 文人园林的书画情节
从中国古典园林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非常重要的转折点。这是非常著名的大动乱时期,也出现了多种学说、思想以及教派,包括竹林七贤在内的“名士”阶层和知识分子在不断地追求个性解放,寄情山水、崇尚隐逸,使得他们能够从审美角度重新认识、理解和亲近大自然以及山山水水。这为园林发展提供了较大的进步空间,出现了不少私家园林,这形成了在中国园林艺术发展史上的独立审美时期。大多数文人园林追求园林的意境,象征着大多数知识分子注重自身的审美趣味。园林艺术追求自然写意,运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逐步形成了中国园林的禅境意蕴。
文人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乃至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体系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文人游览观赏的地点,更成为了朝夕起居、从事丹青著述、开展艺术创作以及进行聚会交往活动的主要地方成为了阐释古代士人文化艺术的客观环境。
四 书画艺术形式与园林审美情趣
审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特定方式,这指的是人和世界产生了某种形象的、无功利情感的关系和状态。对中国古典园林来说,首先就要创作出生活美以及自然美的生境,其次要上升到艺术美的画境,最后还要将其升华到理想美的意境。此三者彼此渗透,表现了强烈的情景交融。
中国古典山水画重在写意,中国的古典园林受到了绘画艺术的强烈影响,这就要求艺术家和建筑师们要高度概括和抽象大自然,进而达到“来自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成就。古典园林与传统书画彼此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园林建筑也被叫作“立体的画”,有人认为中国园林世界上就是立体的中国山水画,也是中国园林最根本的特点。造园手法注重虚实、透漏、景移以及因借,在对园林建筑进行布局、安排方面,显得疏密有致、虚虚实实,非常符合章法。而且相关建筑物也注重主从、争让、显隐以及润枯,非常符合传统山水画的画理。
中国书画艺术在运用线条方面注重以曲为美、随意而自然,非常温和文人画家对古朴、率性而为以及狂放纵逸的真情趣追求。分析中国古典园林可以看出,在叠山理水、整体布局及建筑造型等方面,表现了线条的韵律美以及形态美,为观赏者带来感官愉悦,引导观赏者联想到其中的意境美。古代园林中的曲线较为常见,曲线之美是非常显著的,婀娜多姿。线条变成了园林中必不可少的造型元素,不但能够表现出自然景观,而且也实现了因画成景,例如,曲廊、波形廊、迥廊、爬山廊、曲桥等“曲线”。
书画中非常注重整体布局和气势,所谓的“八决”都是刻画书画的动势,具有动态空间美,显得非常抽象,而且还能重点突出美的感受。从江南建筑中的飞檐来看,历史比较悠久,古典园林看起来都显得轻快飘洒,拱桥、景墙以及假山堆叠运用了跨、悬以及挑等方式,呈现出强烈的“动势”美。由于建筑物凸显出阳刚、阴柔、豪放以及婉约的不同线条,为中国古典园林营造出了绘画境界,也为广大文人士大夫提供了栖息身心的乐园。
中国画通常运用皴法显示山石脉理和阴阳向背。皴法能够很好地展示出山石纹理,有斧劈皴、披麻皴、折带皴等。从园林建筑来看,广大匠师通常都会运用自然界中不同石材丰富多彩的色泽、纹理以及造型,借助有所差异的堆叠风格,形成了林林总总的流派。这也是古代画家在长时间的艺术实践中按照不同山石的地质结构总结出来的。筑山,就是在园林建筑中堆筑假山,这也能够很好地体现这类画意,造园匠师通过堆土进行渲染,借助叠石作为皴擦,使得心中丘壑物变成了园林中的不同空间造型,才能更好地达到“深意画图,余情丘壑”的境界。从笔墨技法来看,黄山假石有着粗糙的外表,较为显著的折断感,好似斧劈,和山水画中的斧劈皴非常相似;如山假石,有着和荷叶皴非常相似的纹理。例如,当今扬州地区的片石山房源自于名家石涛,它的园林设计类似于石涛的画迹。
五 “意境”的融彻
中国古典美学传统,意境是至关重要的内容之一。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文赋、诗词书画、建筑以及音乐都高度关注意境的营造和形成。意境指的是艺术表达中的情与景相互交融的较高境界,也能够有机地统一艺术作品中的主观因素以及客观因素。从意境来看,不但要借助广大艺术家思想感情流露出来的“情”,还要借助客观现实能够进一步升华而成的“境”。从此种“情”与“境”的交融来看,并非是相互分离的,它们能够将其完美地融合起来,切实做到情中有景,境中有情。对意境而言,属于客观事物和主观情感相互溶铸在一起的产物,能够做到情于景以及意与境的和谐统一。
中国绘画非常关注这些书画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意境,而且为欣赏者带来了回味无穷、蕴籍隽永的美感形象。例如,在宋徽宗时期,北宋画院通过命题画的方法来招考相关画师,这就要求广大画师能够真正地读懂题意,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绘画意境,更好地表达作品的诗意。其中,不但存在着众所周知的“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有一幅作品画了一个舟人在船尾卧倒,手里拿着一个竹笛,显得悠闲自得,从而很好地表明无人的含义。此外,还有一幅作品要求画出“竹锁桥边卖酒家”,有一幅画面上没有看到任何酒店,但是却在村头桥头出现了一大片竹林,竹林里挑着卖酒招牌,这种绘画艺术形象也很好地展示了“锁”字的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了举世闻名的独特风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中国的古典园林也被称作三大园林体系之一。中国古代园林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是因为其完美的意境。独特之处正是我们中国古典园林用以抒情言志的艺术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开展相关的创作和欣赏活动。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一般情况下,都会事先想好某个主题的意境,之后通过山水花木,很好地表达出此种主题。而此类主题,可能会从历史典故中搜集所需要的遗闻轶事以及文学创作。当然,也可以模拟本地区乃至本国的风景名胜、自然风光。
这样一来,就能够将广大观赏者的心绪引导到广远纯粹的艺术境界,而且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通常所用到的“写意手法”形式,能够很好地表达无限意境。此外,也要能够通过园林景观中的相关要求来形成意境,例如,借助匾联题词对古典园林进行破题,这就类似于绘画中的题跋,它能够很好地吻合各个园林所要表达的重点思想,切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巨大作用,表现出强烈而鲜明的感染力。卓越的古典园林作品能够很好地为广大人民提供惬意优雅的游览场所以及居住的地方,而且也被不同群体打上了深深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 赵海河:《中日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比较研究》,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2] 史艳红、路忽玲:《试析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手法》,《山西建筑》,2007年第7期。
(李政,内蒙古农业大学材料科学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推荐访问: 意蕴 中国 审美 园林 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