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一例外科手术部位Ⅰ类切口感染因素分析与对策

一例外科手术部位Ⅰ类切口感染因素分析与对策

时间:2022-11-17 14:55: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目的:了解某院外科手术部位I类切口感染危险因素,以采取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I类切口感染率。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该院2012年1-12月外科手术I类切口进行目标性监测。结果:2012年共监测外科Ⅰ类切口手术2061例,发现切口感染1例,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为0.048%;患者手术时间过长,手术前未预防用药,手术超过6小时,术中未加用一剂抗菌药物、疾病消耗、营养摄入不足等是手术部位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实施目标性监测,加强危险因素的管理,能有效降低I类切口感染率。

【关键词】外科手术部位;Ⅰ类切口;感染

1 资料:

某院2012年1~12月Ⅰ类切口手术例数2061例,共感染1例,感染率为0.048%。此例感染发生在2012年6月份,当月Ⅰ类切口手术例数为150例,感染1例,感染率为0.63%。

此例感染为骨科患者XXX,男,48岁,5月14日08:30因外伤入院,诊断为脾破裂、左侧闭合性多发肋骨骨折、右股骨骨折,共住院44天。患者于5月14日在普外科做脾切除手术,术后切口I期愈合。6月4日转到骨科住院治疗,6月4日在全麻下做右股骨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术、左侧闭合性多发性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时间长达6小时,6月14日左侧肋骨切口出现红、肿及分泌物,诊断为左侧肋骨切口感染[1]。

2 感染因素分析:

通过查阅病历,现场查看病人,与主治医师交流查找出原因:(1)患者长期患病卧床,住院时间太长(住院44天),做多次及多部位手术,抵抗力低下。(2)术前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2]。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4],预防性用药在术前0.5~1h使用,术后72h均应停药。此患者在同一天同时做两种手术,手术时间长,适合术前预防性用药。(3)手术超过6小时,术中未加用任何抗菌药物[2]。手术持续时间的长短与手术的难易程度、手术医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及熟练程度有关。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术野及各种医疗器械受空气污染的概率增加,工作人员手随汗腺排出的细菌增加,如果手套破损则污染手术部位的机会增加;同时,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可能造成创面扩大、出血及局部血肿形成,这些因素都将增加手术切口污染的机会,造成手术切口感染[3]。(4)疾病消耗,营养摄入不足。

3 手术部位感染控制对策:

3.1加强外科医护人员的培训,使各级人员明确自已的职责和任务,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3.2进行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制定《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规范和流程》、《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调查记录表》和《医院手术院感风险评估表》。对目标性监测的手术,按预先设计好的方案和表格内容进行登记。

3.3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天去科室参加查房,换药时与手术医生一同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及时了解手术切口的动态,对可疑者及时采集标本进行病原学培养。

3.4 每月10日前把上月外科手术部位切口感染情况通过质量运行报告和感染管理质量持续改进反馈表反馈给手术科室,使手术科室能及时掌握手术部位切口感染动态,采取控制措施,分析查找原因并不断持续改进。

4 结果:

2012年共监测外科Ⅰ类切口手术2061例,发现切口感染1例,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为0.048%;患者手术时间过长、手术前未预防用药、手术超过6小时术中未加用任何抗菌药物、住院时间过长等是手术部位感染的高危因素。

5 结论:

加强外科医护人员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进行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加强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的监管,特别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监管等危险因素的管理,能有效降低I类切口感染率。

参考文献:

[1] 2001年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2] 2010卫生部颁发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3] 姚小红,黄秀良,董爱明,等。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及危险因素。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年5月第11卷第3期。

[4]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推荐访问: 切口 一例 对策 部位 外科手术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