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一年,全国民歌集成普查时,仅陕北收集整理了八千余首民歌,这是一个十分令人可喜的数字!这些极为宝贵的民族遗产用音响、文字、曲谱等形式保存下来,流传千秋,这对振兴我国民族文化,发展民族艺术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陕北民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旋律优美。从题材上看,有政治跗事类、生活类、爱情类、传说故事类及其它类;从形式上看,有山歌、劳动号子、小调、歌舞曲、风俗歌曲、宗教及其它等。
1、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繁重的集体劳动中演唱的歌曲,目的是统一步调,协调动作,以期减轻疲劳,鼓舞精神。
不同的劳动产生不同的劳动号子。打夯有“打夯号子”“拉硪号子”“木夯号子”,拉煤有“拉煤号子”,扳船有“船工号子”力,另外还有“锄地号子”“踩场号子”等。
劳动号子是劳动人民情绪的直接反映,是伴随着劳动唱的歌曲,所以,生活气息浓,节奏性强,多为一领众和。领唱者,触景生情,即兴吟嗝,看什么唱什么,想什么嗝什么,古往今来,天上地下,无所不到。也有唱固定内容的,但比较少见。
2、信天游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爬山调”“山曲儿”。信天游,这个名字本身就是很形象的,很传神的。放开思绪的骏马,一任感情之骋驰。信马由缰,无拘无束,不塞不止,海阔天空!明月从山峁峁上爬出,牲灵脖下的铃铛有节奏地撤在蜿蜒的山间小路上,赶路人怎能不思念炊烟袅袅的的家乡、翘首以待的妻子儿女?“西北风刮的冷森森,什么人留下个出门人?”多少哀怨,多少凄凉!窗外雪花纷飞,窑洞里的土炕上如豆灯火之惨淡,如泣纺车之哀鸣,农家大嫂、媳妇手摇纺车,捻出悲惨的身世、无尽的情思……山峁上拦羊的小伙子,看见院子里心爱的姑娘,“我在山峁你在沟,探不上拉话招一招手”“我在脑畔你在院,探不上亲口笑一面。”此一笑,对于热恋中的情人,个中多少情味?山梁之巅,扶犁汉子那古铜色的肌肤,和黄土高原溶为一起,似在兰天上耕耘。撕块白云,揩把汗水,这儿是故乡,这就是生活。“拦羊的嗓子回牛的声”“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
信天游内容极其丰富,形式生动活泼。上、下两句体结构,上句起兴,创造氛同,点明特定环境,下句叙事、点题,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和情绪。一般以七言为主,也为六言、八言、九言、十言、十一言、十二言等,但基本节奏均有二三。
信天游多为演唱者即兴创作,唱固定内容者并不多,所以其表达形式有两种;一是单一情绪的,如《横山融下来些游击队》、《人人都说咱俩有》等;一是带有情节性的,多为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有头有尾,有名有姓,如《兰花花》《蟠龙街》。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代表,尽管在数量上也许并不比小调多,但它作为陕北所特有的民歌形式独秀艺术之林,在我国民歌艺术花苑里放射着奇异光彩。这种“单细胞”式的结构,也许正是华夏文化中的诗句、乐句始祖的遗宗。传说黄帝时的歌《弹歌》;
断竹,续竹,
飞土,逐(古肉字)
《侍经》中的《卢令》:
芦令令,
其人美且仁。
卢重环,
其人美且鬈。
卢重,
其人美日。
不正是一上一下的两句体结构吗?
3、小调
陕北民歌中的小调,数量多、题材广,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部分都有其特定主题和明确的标题,叙事性强。有叙述历史事件和传统故事的,如《高大人领兵》、《孟姜女哭长城》等;有反映劳动生活的,如《采茶》、《揽工调》等;有反映爱情生活的,如《梁生哥》、《打酸枣》等;有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如《十三上订亲》、《秃子尿床》等,也有描写革命内容的,如《东方红》、《刘志丹》等。
小调的创作巳经很有些正规化的味道了,即兴而为之的东西很少。传播手段一是口头的,二是文字的(唱本),小调结构多样,富于变化,长短句的形式在小调中比较普遍,非对偶往的三句五句等结构也比较常见。多段体的句式结构整齐、韵角规范、内容以叙事为主。也有小调运用“四季”“五更”“十二月”等时间概念来联缀多段歌词,通顺、自然,如《梦五更》《对花》等。
在陕北民歌的小调中,“二人台”和“榆林小曲”是其它地方所没有或不尽相同的乐种,应该特别予以证明。“二人台”是从“打坐腔”“小曲坐唱”等形式演化而来。多为二人演唱,一男一女,过去均为男扮女妆,曰拉花。现巳发展为多人表演,有些地方并由此发展为“二人台剧团”,“二人台歌舞团”等。这种歌曲,内容巳较一般小调复杂,故事已有跌宕起伏,更加趋向情节化,完整化,明显带有曲艺性质,如《十里墩》、《珍珠倒卷帘》等。流行地除陕北的府谷、神木,榆林等地外,在毗邻的山西河曲,内蒙的伊克昭盟、包头、呼和浩特等地广为流传。
“榆林小曲”,仅流行于榆林城内。风格委婉、手法细腻,华丽精巧、富有江南风味。内容多反映井市生活,歌词章法讲究,结构严谨,明显地出自文入的手笔,如《九连环》《妓女告状》等。在塞外高原怎么会独有此江南一音?是江南戎边将士带来的,还是当年随军歌妓所唱的宫廷小调?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4、歌舞曲
陕北的歌舞曲,主要为秧歌。逢年过节,或遇什么喜庆大事,都会有秧歌出现于街头、广场。有说有唱,载歌载舞,锣敲喧天,唢呐齐鸣,喜庆的色彩骤然增加,热烈的气氛顿时强烈。
陕北秧歌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大场子”秧歌,包括“场子秧歌”(电叫“打场子”),“过街秧歌”,“跳门秧歌”(也叫沿门秧歌),还有“龙灯”、“狮子”、“水船”、“高跷”等。这种秧歌有一领舞,俗称伞头。舞时指挥全场,变化图案,歌时即兴吟唱,一领众和。另一种是“小场子”秧歌,包括“踢场子”(有二人、三人、四人、八人场子)、“秧歌剧”、“腰鼓”、“竹马”、“霸王鞭”等。演唱形式有独嗝、齐唱、对唱,如各种船曲、灯曲、观灯、对花等,还有故事情节性较强的小剧“推小车”、“顶灯”、“张良卖布”、“摘葡萄”、“大五更”等。
5、风俗歌曲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习惯,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风俗,作为体现人民生活、思想、愿望的民歌,无疑是民族和地方风俗习惯的反映和记载。
这种风俗,一是祈救于神灵,二是托福于先祖。一般地说,这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精神寄托,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并没有妨害社会,伤害他人,恰恰相反,往往还可以使人们追忆先辈,继往开来。人们对神灵和先祖的崇拜和讴歌,希望能给自己带来幸福的虔诚心理,古今皆然。这种风俗在长期地流行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章程和规律,如祈雨要祈雨的歌,拜庙要颂拜庙的祭文,婚礼只能遵照一定的程序进行。人们认为这种事就和任何其它必不可少的生活习惯一样,是那么自然而且那么必要。相反,不按照殡葬,迎亲或祈雨来说唱那些特定的歌曲,而由某人即兴为之,那将被人认为是不成体一统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
陕北的风俗歌曲有灯曲、酒曲、祈雨歌、拜庙歌、上供歌、葬歌等。在这些风俗歌曲中,应予以特别强调的是酒曲,它不光是陕北所独有的实用性歌曲,而且它的宗旨有别于其它风俗歌曲,其娱乐性是一目了然的。
酒曲,是喝酒猜拳时演唱的歌曲,分为“猜拳曲"、“罚酒曲”和“对酒曲”三种。猜拳曲,二人猜拳时同时演唱的歌曲,如“瞪眼拳”、“老牛拳”,“一枝梅”等;对酒曲,用一问一答的形式重新决胜负时唱的歌,对上者再来,对不上者喝洒。如“什么有嘴不说话”等,罚酒曲,是输拳者以歌代酒时演唱的歌曲。节奏鲜明,曲调明快,风趣诙谐,是陕北民歌中比较有独特风格的一种乐种。从内容上看,有即兴创作的,如“担承我们年轻人”等,也有固定内容的,如“六十六”、“赵子龙”、“苏州请客”等。
6、宗教歌曲及其他
陕北的宗教歌曲,大抵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土生土长的,如道教歌曲等,一是舶来嫁接的,如佛教歌曲,基督教歌曲,天主教歌曲等。
此外,陕北民歌中还有叫卖调,如“买针调”“卖干镂”等,还有催眠曲等,这类歌曲数量不大,影响也很小。
推荐访问: 陕北 民歌 类别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