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俗音乐是劳动群众创造的;通俗音乐是音乐艺术中的瑰宝;通俗音乐的情感效应。
关键词:通俗音乐 劳动群众 情感效应
自有人类,就有音乐,人类离不开音乐。没有音乐的世界,人类的生活,那是无法想象的。旧石器时期,人类还处在野蛮时代,就有了音乐。青铜时期,有了民歌。如:汉代的乐府民歌,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是人民群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唱出了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例如《小麦童谣》唱道:“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它反映了战争对生产的破坏,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困苦,真实地表达了人们的内心情感,使人感同身受。无论是通俗歌曲还是通俗器乐曲,听后都能给人们带来情感共鸣,使人随之欢乐、伤悲或激动……。这就是通俗音乐的情感效应,那么通俗音乐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情感效应呢?
一、通俗音乐的产生与发展
1、通俗音乐的产生植根于劳动群众
布鲁斯是南北战争后,黑人民间产生的一种演唱形式。17—18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将大批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成为白人的奴隶。黑人被强迫劳动,受尽折磨。黑人们怀念故乡和亲人,常常唱一种哀歌,以表达他们痛苦的心。这种音乐也渗透到一些宗教音乐中。由于蓝色在美国人民中,被看着忧郁的色彩,这种悲哀的音乐统称为“蓝色”。中国译为“布鲁斯”。
2、劳动群众推动了通俗音乐的发展。
峡江纤夫号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忠实记录着纤夫们的酸甜苦辣,展现了劳动人们与大自然拼搏的大无畏精神。峡江纤夫号子,是中国水系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峡江纤夫号子注重的不是“唱”,而是“喊”,因为唱过于平淡,不能表现出纤夫闯险滩,越激流时的那种锐气、勇气和霸气,正因为如此,峡江纤夫号子才被人们称为是峡江的魂魄,纤夫的灵魂。《纤夫的爱》以通俗直白的语言、朗朗上口的旋律,表达了三峡纤夫与峡江妹子浓烈质朴的情爱。作品采用男女对唱形式,男声粗犷、火爆;女声甜美、委婉,柔情似水。一刚一柔,相映成趣。此歌获湖北省屈原文艺创作奖。首唱于1989年湖北省音乐家协会等单位举办第二届“长江歌会”,首唱者为余凤兰、李天培。但正“火”起来是在1994年春节之后,于文华和尹相杰录制的同名TV获得了全国音乐电视大奖赛银奖。《纤夫的爱》的火爆程度今日已难以想象,当时收录了这首歌的专辑盒带和光盘到处都是,这股热潮甚至波及海外。峡江纤夫号子,作为民歌的一个体裁,承传历史、曲牌丰富、旋律高亢,是荡气回肠的生命赞歌,具有永恒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通俗音乐是音乐艺术的瑰宝
1、全局布局巧妙,构思新颖。
以《牧童短笛》为例,《牧童短笛》是贺绿汀于1934年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时创作的一首钢琴曲。同年秋季,俄罗斯作曲家兼钢琴家齐尔品来我国访问,在上海举办“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比赛,贺绿汀以《牧童短笛》应征,荣获头奖。此后,齐尔品把这首钢琴曲带到欧洲亲自演奏,并在日本出版。从此,这首钢琴曲便成为闻名中外的我国优秀钢琴作品之一。
乐曲短小精巧,形象鲜明,旋律优美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巧妙的复调写法,使它独树一帜,是学习和欣赏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的珍品。
此曲结构严谨,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第一部:微调式,4/4拍,用对比式二声部的复调写成。上下两个声部的旋律此起彼伏,相互呼应,音调纯朴、清雅,意境恬静,犹如在一望无际、绿草成茵的田野里,牧童骑在牛背上,而悠闲地吹着笛子,时而笛子悠扬、时而自我对答,怡然自得的情景。
第二部分:宫调式2/4式,采用主调写法。欢快活泼的旋律短句通过转调模进,在不同的音区跳跃飞荡,与前段歌唱性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好似天真的牧童在田野中欢悦地嬉戏。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完全再现,音调稍加装饰变化,使音乐显得更加生动华丽,情绪显得十分安谧。乐曲的末尾渐慢渐弱,结束在明亮的高音区,给人以余音袅袅,诗意未尽的深刻印象。
2、大众性的审美特色
从通俗歌曲来看,演唱时一般旋律简单、易唱,音域不宽,结构不复杂,大部分歌曲,可以用自然嗓音演唱,不需要特别的专业训练。但也不像央视有次某两个相声演员所说,不用唱,嘴说就行。“咱们老百姓呀!真呀么,真高兴!……”是只说吗?通俗音乐重在参与,雅俗共赏,老少兼顾和收放自如。通俗音乐的演唱会,提倡台上台下相呼应,歌手与听众一起唱,节奏明快,轻松活泼,现场气氛越热烈越好。通俗音乐,抒情时,直指心灵深处;猖狂时,催人手舞足蹈;叙事时,令人凝神屏气;豪放时,让人热血奔腾!在表现爱情、亲情、乡情、友情及感悟生活哲理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优势。
因此,我们说:通俗音乐是音乐艺术中的瑰宝。
三、通俗音乐的情感效应
优秀的通俗音乐可以给人们带来三个方面的情感效应:
1、思想上的情感效应,2、艺术性的情感效应,3、可听性的情感效应
首先,思想上的真诚、深刻,不能是靡靡之音,不能是精神麻醉剂,如抗日战争时期的《毛毛雨》之类的歌曲,思想消极,至今为人所唾弃。其次,情节上的概括性、典型性,表达上的准确性、细腻性。再次,形式上的雅俗共赏、新颖独特等。
一部优秀的通俗歌曲应该是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可听性的高度统一。例如,至今印象深刻、难以忘怀的歌曲《我的中国心》。
“山河只在我梦里/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了/我的中国心。”亲切的旋律,凝沉的声音,曾使人无数次的感动,并为之落泪。这首《我的中国心》犹如内心中熊熊燃烧的火焰,在我生命的征程上,给我继续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即便遭遇没有希望的寒冬,我身体里流淌着的中华民族的血液也会汹涌翻腾。一声发自心底的呐喊,追求理想和光明,要走过这一程:一定行!
1984年香港歌星张明敏应邀回大陆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将这首歌带给了大陆听众,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当时我在上小学,没有多少经验和阅历,听了这首歌后,还只是留下了浅浅的印象。之后,上了中学,学习了中国的近现代史,从课堂和书本上了解到中国那一段倍受压迫和屈辱的历史。看着老师严肃的表情,我的眼前仿佛飘过了战场上硝烟弥漫的真实画面,就在那个时候,我着实感受到了《我的中国心》的丰富内涵,虽然只是比较浅显的程度。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走在夜晚寂静的校园小道上,耳边响起那段能使人的心灵产生共振的旋律,我的思绪又不知不觉地连接到硝烟弥漫的战场,那些为了新中国而牺牲的年轻的生命……他们闪耀着光辉的英雄形象高高在上,他们勇于为国牺牲的精神把他们雕成塑像,坚定的屹立在我心灵的那片广场上。
当我们读了、听了这些歌曲,不仅给我们带来怜悯,提高了我们的音乐素质,而且增强了我们的爱国豪情,我把《我的中国心》放到mp3里,反复地听,虽然这首歌所表达的是华人华侨的爱国心,但是就其传达出来的精神实质来说,这难道不是每一个血管里流淌着炎黄子孙血液的中国人所具备的爱的情操吗?我相信,只有拥有一颗真正的中国心,那些坚定地屹立在心灵广场上的雕像是永远闪烁着光芒!
总之,优秀的通俗音乐无论是通俗歌曲还是通俗器乐曲,都是由劳动人民创造产生的,能使听众情感与之共鸣,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它们是人类音乐史上的瑰宝,具有永恒的历史文化价值,这就是通俗音乐带给人类的情感效应。
参考文献:
[1]《中外通俗音乐鉴赏》郭静舒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2]《文化音乐》 罗基敏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访问: 通俗 效应 情感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