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应的,人们对食品需求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很早以前就有着养殖技术,在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中,淡水养殖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该文通过淡水养殖成功的必备前提条件、如何进行养殖管理、如何进行科学投喂等多方面进行阐述分析,从而对中国淡水养殖技术进行展望。
关键词:淡水养殖技术;养殖管理;水质;科学
中国幅员辽阔,淡水资源相对丰富,因此淡水养殖的面积也相对比较大。这要求中国的淡水鱼养殖户进行科学的养殖,提高淡水养殖技术、进行科学的养殖管理。
一、淡水养殖成功的必备前提条件
中国淡水养殖业发达,尤其是池塘养鱼和人工淡水养鱼非常重要。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食用的鱼类、虾类大部分都是来自于淡水养殖。那么淡水养殖成功必备前提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鱼苗的挑选。很多的养殖户往往不太在意鱼苗的选择,不会去检查鱼苗是否有不良的病种,或者直接在就近的鱼苗孵化场里选择大批鱼苗养殖。鱼苗有不良的病种往往容易将病种传染给其他的鱼苗;近亲繁殖的鱼苗自身对抗病体的能力很差。所以,养殖户不应该随意选择鱼苗,应该精挑细选,否则很容易造成鱼苗夭折和损失的结局。
第二,饲料的好坏。鱼饲料的原材料要干净卫生,不能随便撒播饲料,否则不利于鱼苗的生长,也会影响到养殖的经济效益。养殖鱼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饲料的营养要求也是不同的。如果一味地追求高蛋白饲料,养殖鱼的生长也会受阻,饲料营养必须要均衡、适口。现在的鱼饲料绝大部分是由工厂加工的成品,养殖户应该注意检查鱼饲料是否过期、霉变,是否使用防腐剂和激素,重金属物质含量是否超标,一旦过期或者指标超标,应禁止喂养鱼苗,否则会对鱼类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
第三,水质的管理。水质的好坏也是淡水养殖的关键环节。淡水养殖的鱼类不同于海水鱼类。海水是循坏的,水是流动的,海水能够自动的生成一个生长系统。而淡水养殖是不一样的,小池塘里的水是死的,不能和海水一样循环流通,所以淡水养殖环节需要对水质进行严格的管理。水质必须做到肥活嫩爽,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加注新水,带入溶氧和营养盐,冲淡代谢物和有毒物质。开动增氧机搅水、曝气直接增加溶氧,还可造成养殖池水对流、散发有害气体、防止水质老化,促进浮游生物繁殖和生长,从而改善水质、提高产量。水质的好坏是影响养殖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水质的诸多指标都需要进行优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养殖的成功率。
第四,防治病虫害。任何养殖都需要防治病虫害的侵袭,养猪、养家禽等都需要对病虫害加以预防。现在地球的生态系统已经退化,环境问题频频出现,许多养殖户辛辛苦苦的养殖产品眼看快要丰收,却被突如其来的病虫害打败。所以,养殖户在养殖的过程中,加强每一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才能把养殖的风险降到最低。因为鱼生活在水里,生了病不易发现,重点以预防为主。一是增强机体抵抗力,选择和培育抗病力强的养殖品种,改进饲养管理措施。二是控制环境创造防病条件,在建设养殖场之前应对水源和周围环境作详细调查,确保防病工作不受自然和人为的干扰,要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三是控制病原,建立检疫制度,要彻底清塘保持水体清洁,苗种放养时要进行体表消毒,饲养过程中应经常对工具和食场进行消毒,疾病流行季节前进行药物预防。
二、如何进行养殖管理
在养殖的过程中,如何进行养殖管理,这是一个需要强化和思考的问题,值得每个养殖户去重视。现针对淡水的来源、池塘施肥和饵料的投放、养殖用水这三个方面的管理来谈。
1、淡水的来源
鱼池里的水源必须是淡水资源,它可以来源于水库、小河、江流或者地下水等,但是一般来说河流里的水更加适合淡水养殖鱼类的生长。鱼池的淡水来源要丰富,在换水的过程中最好用同质水源,否则会引起鱼类的不适应。
2、池塘施肥和饵料投放
淡水养殖取得高产的过程,往往都是需要科学的管理过程。在池塘的科学施肥环节中,必须要保证量多质好的饵料。养殖鱼类和深海鱼是不一样的,养殖鱼生长快速,投喂营养丰富的饵料,它们很快就会变得又大又肥。池塘施肥的管理应该有专门的技术人员。
3、养殖用水
养殖用水是为了给鱼类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减少因水质的原因产生的鱼类传染病。养殖用水的水质指标要适应鱼类的正常发育值,例如:水质的透明度在鱼类生长的前期为30-40 cm,中期为40-50 cm,后期为50-60 cm。pH值要在7.8-8.6之间;溶解氧、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其他重要的指标都应当有养殖技术员参与管理。
淡水养殖管理是目前养殖户需要加强的环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淡水养殖系统都需要改善。一些规模小的淡水养殖户在很多方面的管理都不健全,国家卫生的相关部门要大力去宣传淡水养殖管理的方式,让更多的淡水养殖户用更科学的管理方式获得更多的收益。
三、进行科学投喂,加强淡水养殖技术
在淡水养殖并不是十分发达的今天,许多养殖户对投喂的量往往难以掌控。科学的投喂是最终鱼产量的关键,每天的投喂量是多少,在养殖鱼的不同生长阶段有着不同的营养要求,均衡营养,科学投喂将会对鱼苗的成长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鱼苗的健康是淡水养殖的基础,高指标的水质是淡水养殖的保护伞,科学的投喂是淡水养殖的保障。
1、确定投喂量
投喂量的确定是一个技术活,也是一个经验活。常年进行鱼类养殖的养殖户大部分是能掌握投喂量的,而新的养殖户往往因为缺乏经验导致盲目投喂,往往会起到非常差的效果。投喂的饵料既要满足鱼苗成长的营养需求,但也不能过量。过量投喂,鱼苗吃不完的饵料会浸在池塘里,污染水质,还浪费了饲料,增加了养殖户投入的成本。如果投放量过少,鱼苗会吃不饱,营养跟不上。不管是投喂过多还是不足,都不利于鱼类的成长。所以,投喂量的确定在科学投喂中的这一步非常重要。
2、注意投喂环境与投喂次数
鱼苗在成长的过程中摄食的多少与外界环境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关联。鱼类的摄食会受外界因素的很多影响,比如光线强弱、水温的差异、人类活动等。鱼是一种变温水生动物,周遭的水温高低会影响鱼类的新陈代谢。在正常的水温范围内,水温越高鱼类的新陈代谢就会越快,鱼类的进食量就会越多,但是水温超过了这个正常水温,就会成反比。所以,养殖户每天都要掌握水温的变化,每天的投喂量要视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定。鱼类的进食量与水的溶氧量有很大的关联。一般来说,水中的溶氧量越高,鱼类的新陈代谢就会越快,投喂量就会越大;相反,水中的溶氧量越低,鱼类的新陈代谢就会越慢,投喂量就会越小。
中国淡水养殖鱼类多为鲤科鱼,一次性食入的饲料比较少,但消化快,所以应该采用多次投喂,每次少量的方式进行投喂。
3、加强淡水养殖技术
中国的淡水养殖技术不发达,养殖知识欠缺,还处于积极的探索阶段,很多养殖户的淡水养殖会出现低产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淡水养殖技术,提高养殖知识,国家的相关部门对科学养殖进行大力的宣传。只有将淡水养殖技术和知识真正地落实到每一个养殖户中,中国的淡水养殖技术才能在质上有一个飞跃。
加强淡水养殖技术是提高淡水鱼产量的关键因素。目前淡水养殖最困难的因素是淡水养殖的水域面积太小,无法大规模进行养殖。其次,淡水鱼虾对水质条件要求较高,水域面积内还要求有一定数量的浮游水生物。在食料不足、投养密度高、水质不好时,淡水鱼虾的存活率就会低。
淡水养殖户应该积极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掌握更科学的养殖方式。懂的更多的科学养殖知识,就会减少养殖户们的资源浪费和“投入多回报少”的现象。
四、结语
我们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让淡水养殖技术真正地走进千家万户,不让资源浪费。社会越是不断变化,人们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就会越来越高。在鱼类产品中,消费者往往会更加注重营养和健康。不断提高淡水养殖技术,相应的,养殖产品的质量也会提高。通过加强淡水养殖成功的必备前提条件、养殖管理、进行科学投喂等多方面的管理,中国淡水养殖技术也将会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 谭玉钧. 中国淡水养殖技术的进展与展望[J]. 现代渔业信息, 1991(07).
推荐访问: 淡水 展望 养殖技术 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