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就积极开展版权贸易活动。当时,这项工作在国内是刚刚起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作为出版社的一名版权贸易工作人员,在实践中学习方法,通过十余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更重要的是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一、了解本社图书内容,熟悉图书的编辑特点,是版权输出工作的重要前提。
我社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积极参加各种国际型的图书博览会,并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关系,积极和海外出版商联系洽谈版权贸易。在交流中,我们在对本社各类图书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将图书分门别类,向世界各地的出版商推荐,做到有的放矢。所以,我社版权贸易工作一开始,“命中率”就很高,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很快,我社图书的版权输出就在江苏省内的出版社中名列前茅,在全国少儿出版社同行中也逐渐领先。
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我社逐渐形成了几个输出热点,如中国历史文化类普及读物《彩图中国古典名著注音版》、《少年版二十五史》,如图文并茂的幼教亲子类读物《幼儿相对概念故事丛书》、《“我真棒”幼儿成长图画书》系列、《“我知道”幼儿科学童话丛书》等,如知识教育类图书“文明之旅”系列图书、“1000个谜系列”、“奥林匹克赛前冲刺”、“大迷宫”等,还有儿童文学原创图书,如知名作家曹文轩、黄蓓佳的作品等。
这一方面得益于出版社正确的出版思路,另一方面和版权经理人的热心推荐有关。
我认为,版权经理人必须对图书的内容、编辑特点及市场信息了如指掌,才能得心应手地开展工作。要了解图书的内容和编辑特点只有阅读。因此,我把阅读我社图书尤其是重点图书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有时还直接参与某些图书的编辑工作。关于图书市场的销售情况、获奖记录,以及作者介绍,读者反馈意见等, 平时都有专门的统计资料。这样,就能为出版商提供一个较为详实的资料,为达成版权贸易项目提供有力的依据。正因如此,我社在近几年版权贸易难度相对增加的情况下依然保持每年30种左右的版权输出量。
二、熟悉海内外市场,了解海外出版社的出版动向,是实现图书版权输出的保证。
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绝大部分出版社都有少儿类图书的出版。为什么外商会选择我社的图书呢?
一方面,我们加强“走出去”图书选题的策划和出版,同时保证图书质量,通过质量领先,达到版贸领先;另一方面,我和我的同事,通过书展及其他联络手段,与一批海外出版商建立了亲密的友情。我们在和外商沟通的过程中,认真了解各家出版社出书范围、出版方向和出书特点,了解其市场潜力和营销能力,推荐图书有针对性,既考虑本社的经济利益,又兼顾对方的经济效益,尊重贸易伙伴,努力实现共赢。这样,我们在版权贸易市场建立了良好的信誉,逐步形成并稳定了一个合作群。这个合作群,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今天,尤其显得珍贵。
三、明确思路,找准定位,强强联合,积极推进版权引进工作。
国外每年都有许多畅销图书出版,于是国内许多出版社一窝蜂引进此类图书。但绝大多数进入中国后,并不能被广大读者接受。我们认为,如果我们的目光仅仅停留在照搬国外畅销作品上,也许永远做不出自己的畅销作品。我们认为,出版社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地引进,以他人之长,弥补自己的弱项,或强强联合,发挥优势,才能做大做强。
如我社的迷宫系列图书开发早、质量高,已经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但最近以来因仿效太多,销售逐渐下降,面临湮没的危险。我们及时建议出版社引进了华纳公司猫和老鼠的形象使用权,用于迷宫系列图书,使我社迷宫系列在原有的基础上销量又有新的提升。如此强强联合,使我社的迷宫系列品牌产品不仅延长了出版周期,而且带动了我社图书的品牌建设。
近年来,图画书的引进成为各家出版社的热点,然而做得好的出版社并不多。我们认为这是渠道没有找对,因为儿童图画书的小读者实际上去书店较少,从销售渠道的角度来看,很难取得较好的订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依托我社的品牌期刊《东方娃娃》为平台,采用《东方娃娃》绘本版的形式,连续推出引进的国外优秀图画书。这种做法取得了成功,绘本版的图书通过期刊直接走入儿童的小天地,受到小读者和家长的喜爱,也受到教育工作者和国外出版商的肯定。
版权经验除了从成功的版权贸易中获得,更多的是在每项版权业务的工作经历中,获得对图书的感觉和判断。只有喜爱这份工作,才能从同事顺利出版的图书中,从与外方顺利谈判的合作中,找到做好版权贸易工作的方法。
推荐访问: 版权 方法 贸易 学习 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