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从总结历史中开拓前进,是贯穿《江泽民文选》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论,也是江泽民同志在思考党和国家发展理论、处理内政外交事务时的一个显著的思维和实践特点。本文的论述,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这一特点,有助于加深认识江泽民同志的理论建树和领导风范。
[关键词]《江泽民文选》;总结历史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6)09-0015-03
何友良(1953—),男,江西高安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当代江西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江西南昌 330077)
善于从总结历史中开拓前进,是贯穿《江泽民文选》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论,也是江泽民在思考党和国家发展理论、处理内政外交事务时的一个显著的思维和实践特点。认识和理解这一特点,有助于加深认识江泽民的理论建树和领导风范。
一、善于重视历史上丰富的治国安邦经验,始终主张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把握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利于继往开来、开拓前进。
中共中央的几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学习历史都十分重视。1999年,有两件事在政界、学界曾十分的引人注目。一是1月11日,江泽民在对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门就加强和改进学习作专题讲话,要求全党各级干部重点进行四个方面的学习,即学习理论、学习现代经济知识、学习科技知识和学习历史。二是4月25日,江泽民给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教授写出一封长信,祝贺由他主编的22卷《中国通史》出版,指出这是史学研究上取得的重要成就,希望由通史的出版在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学习历史的浓厚风气。实际上,江泽民对历史的重视,明确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读点历史”,并不仅是这两件事,而是如其所说是他的“始终主张”。[1]
江泽民如此重视历史,是有着深刻原因的,其着眼点就在于总结历史、把握当今、开辟未来。他将历史视为治国安邦的丰富思想宝库,指出“我国的历史,浩淼博大,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也记载了先人们在追求社会进步中遭遇的种种曲折和苦痛。对于这个历史宝库,我们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断加以发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作出新的总结。这对我们推进今天祖国的建设事业,更好地迈向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他将以史为鉴、开拓前进视为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和发展光大的根本原因,不但认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成功,是因为我们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很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以把握好中国社会的特点,正确制定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而且明确指出:“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得以不断传承和光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先人懂得从总结历史中不断开拓前进。”[2]这些论述,可谓深中肯綮。
为此,江泽民从多层次着眼强调加强学习历史。他提出,全党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对中国历史的学习,特别是要在青少年中普及基本的历史知识,以使其学习掌握优秀的民族传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力量。他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应该具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他以要弄清新疆分裂主义势力为什么把土耳其作为重要活动基地就应了解一点突厥的历史,处理台湾问题和反对达赖集团的分裂活动就要知道台湾、西藏的历史等为例,尖锐地说明“不读点历史,不了解中国历史和外国历史,不知道历史和现实的联系,不掌握中外历史上的成功和失败、经验和教训,怎么治理社会、治理国家啊?怎么处理国际事务啊?怎么讲政治啊?”等道理,认为“很多问题,从历史的角度看,就可以看得更清楚。所以,我始终主张,我们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读点历史。古人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这个道理是很深刻的。希望大家多学点历史知识,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历史发展和社会兴亡的规律,更加自觉、更加紧迫地做好我们自己的工作。”[3]在更为宏观的层面上,他进一步将提高历史知识素养与领导者个人、政党和民族相联系,要求在观念形态上形成一种自觉的思维习惯,明确认为“一名领导干部不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不可能成为高明的领导者;一个政党不善于从总结历史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可能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自觉的政党;一个民族不善于从历史中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这些论述高屋建瓴,再次从理论和实践上肯定了历史的经世致用、资治通鉴功能,阐明了学习历史知识在开创当今改革和发展事业中的极端重要性,体现了要在总结历史中开阔视野、鉴往知来、开拓前进的基本思想。
二、善于总结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将历史经验与时代认识、群众实践一道化为思想创造的重要资源,据此科学地判断、把握时代特征与历史方位,进行理论思维和创造,创立关于党和国家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新的思想理论。
最典型者自然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一个基本的认识前提,就是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着眼,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党的任务,科学制定并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加强党的建设。据此,江泽民在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非凡的时期里,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特别是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5]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中也充满着深刻总结中外历史经验的思想智慧和方法特点,是高度把握历史、现状和未来的重大理论成果。同样,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新和发展,也建立在深刻总结以往历史经验的坚实基础上。
将历史经验化为治党治国治军的思想智慧的例子,在文选中更是比比皆是。例如,他举秦朝、隋朝、唐朝等由盛而亡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民党在大陆失败和在台湾失去政权、印尼苏哈托下台、墨西哥等国政局变化等中外许多事例,来说明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权、一个政党兴亡的根本性因素。他从中国历史上一个个王朝的覆灭、世界历史上一个个不可一世的大帝国的崩溃、当今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下台的史实中,提炼出“政风廉洁,从来是赢得民心,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繁荣的重要一环”的结论,成为对古今中外政权兴亡规律的一个重要经验总结,进而大声疾呼全党上下,对这些历史和现实的实例,“我们应该明鉴啊!”无疑,对这些历史经验的认识,成为江泽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反腐倡廉思想的重要思想来源。又如,江泽民关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也充满着厚重的历史感。他对历史、革命传统极端重视,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同坚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有机结合,概括为“我们党的一大长处和优势”,先后总结概括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将其视为宝贵的历史财富,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6],要一代一代传下去,使之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开拓进取。
三、善于将历史知识运用于内政外交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实践,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智慧,阐明当代中国关于世界秩序、关于改革发展的深刻的政治主张和战略观点,体现出思接千载、盱衡内外、视野开阔、舒放自如的大国领袖风范。
有同志研究江泽民在国内外的演讲,指出其特点之一是纵论中国和世界历史,作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借鉴;从历史的变迁中,总结出政治、经济、外交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给人一种游历历史长河、浏览沧海桑田的感觉。确实,娴熟运用中外历史资源于内政外交的领导实践,也是江泽民领导风格的突出特点之一。
为了帮助广大干部开阔眼界、明确职责,他多次回顾中国和世界的近现代历史。他用康乾时期一百三十多年间,西方世界发生巨大的历史性变化,而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却根本不了解外部世界的巨变和进步,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拒绝学习先进知识,导致中国快速落后和挨打,以及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从失败的逆境中奋起抗争,睁开眼睛看世界,寻求先进理论、先进知识和救国救民的道路,最终实现民族解放和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事实,谆谆教育广大干部不论是处理国内改革和建设工作,还是对外开放、对外交往事务,都要具有世界眼光,开阔视野,善于学习,明确要求这种世界眼光不仅要有现实的广度,而且要有历史的深度,“只有从历史方面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我们才能把自己内部的工作和对外工作做得更好”。[7]这样的教育方法,显然更具有震撼力和说服力。
在外交活动中,他把宣传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同阐明中华民族对于人类历史的伟大贡献特别是当今对世界的认识联系在一起,向全世界生动表达我国关于和平发展等战略主张,也是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现实服务的典范。这样的事例很多,如2002年4月10日在德国演说,阐明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指出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便提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古训,反映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良好愿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2002年10月在美国的演讲中指出,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以诚为本、以和为贵、以信为先的优良传统,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始终遵循这一价值观,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进而强调“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2003年7月在英国的演讲中,运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英国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的历史资料,说明中英两国都有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文明,两国思想家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其思想有着跨越时空的共识,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在政治上互相尊重,经济上互相促进,文化上互相借鉴,在比较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8]由此不难看出,历史,成为他熟练运用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方法,成为他把握全局、应对内外的重要思想资源和知识宝库,在他的领导风格和知识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把握了历史,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开辟未来”。江泽民关于加强历史学习的思想,博洽丰富,既从观念形态的高度,对学习历史的目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释,因而在对历史的认识上充满精辟见解;又从治国安邦的实践,对历史知识的巨大功用作有挥洒自如的发挥,使得他和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一样,成为善于从总结历史中开拓前进的典范。知史鉴今,推进现代社会的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课题,也是人类文明传承延续的内在路径。认真学习江泽民的有关论述,对于我们努力将丰富的历史遗产转化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进一步发挥历史学的认识世界、传承文明、资政育人、服务社会和推进发展的重大功能,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
[1][3][8]《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第13-14页,第522-524页.
[2]《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给白寿彝同志的贺信》(1999年4月25日),《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3期。
[4][7]《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1页,第303页。
[5]《中共中央关于学习<江泽民文选>的决定》,2006年8月13日。
[6]《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0页。
【责任编辑:莉 茹】
推荐访问: 要善于 开拓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