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科举的利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篇一: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一、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规定采用考试方法选拔官吏,并于开皇八年设立“志行修谨”(有德)和“清平干济”(有才)两科,以选拔人才。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又在诸多科目中设立“明经”、“进士”二科,以考试策问取人。这就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因其基本做法是设立科目,以考试举士,故称“科举”。
唐代继承、发展和完善了隋代开始的科举制。唐代的考试方式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常科,二是制科。考试合格被录取称为“及第”、“登第”、“登科”,考不上就叫“落第”。宋代完全继承了唐代的科举制就,并且有一些重要的改革。宋以后的元代也实行科举考试,而且已经实行三级考试,即乡试(各行省的考试)、会试(京城的礼部考试)、御试(殿试),
考题都出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但是,科举考试的完
备阶段却在明清两代,而流弊之盛也在明清两代。两代制度基本相同,只是清代在录取时分为满汉两榜,满汉考生的内容也有所区别。明清两代科举的正式考试也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录取,考试内容以八股为主,每级考试都严密而繁琐。殿试以后,一般还要经过朝考才能分配官职。
二、科举制度的好处与弊端
首先,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制度的出身限制,对国家而言,大大拓宽了选拔人才的基础,为选人用人开辟了更大的空间,对社会而言,是给更多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参与治国和施展才能的机会,这无疑有利于社会发展与国家稳定。
其次,它与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相比,具有相对公平、公正和公开的优点,是用人制度的历史性改革与进步,非但影响了日本、韩国、越南的科举制,也影响了欧洲的文官制。正是科举制为古代中国选拔了数以百万计的可用人才,虽然他们之中并非都是杰出之士,但能过关斩将,荣登金榜,也绝非等闲之辈。那些通过科举考试走上国家管理高层的正直有才之士,也确实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唐代以后至“五四运动”以前的历史名人,大多是进士出身,有的还是头名状元。不妨以南京大学历史系
所编《中国历代名人辞典》为材料依据,辞典中所载唐代至
“五四”以前历代名人约2,480余人,其中除去帝王、宗室、将领、农民起义领袖和宗教人士约1,000人左右,尚有1,480余人是通过各种途径在朝廷任职或从事其他文化工作的。在这1,480余人中由科举考试而进士及第的达800余人,占百分之六十左右。这一数字表明,科举制度确实为封建统治阶级选拔了众多的人才。应当说,他们之中的许多人的确还是有才能的,因而也是有成就的。
唐代以来的大学问家、书画家、科学家、政治家和民族英雄,大多是通过进士及第才得以施展抱负的。诸如刘知己、颜真卿、王维、裴度、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柳公权、李商隐、杜牧、寇准、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与苏辙兄弟、包拯、沈括、程颐与程颢兄弟、黄庭坚、陆游、李纲、朱熹、陆九渊、王十朋、范成大、文天祥、于谦、王守仁、杨慎、张居正、汤显祖、郑板桥、纪昀、龚自珍、林则徐、魏源、俞樾,等等,真是挂一漏万。其中有的如王十朋、文天祥、杨慎等还是头名状元。一般来说,由科举入官的人,不少人因为出身比较贫寒,了解民间疾苦,同时又专心致志读书,所以居官后尚能比较清正。人们熟知的寇准、范仲淹、包拯等都是如此。
然而,科举制同其他事物一样,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包含了它的负面作用。它的弊端,早在唐代已经显露出来。这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使一般读书人养成一种侥幸进取
的心理,认为只要一登龙门,便可身价百倍,因而寻章摘句,死记硬背,并不在实际本领上下功夫;二是全国举子甚多,而录取的名额又十分有限,考中实在不易,于是举子们不得不找靠山,行贿赂,通关节,走后门,费心机,不择手段。比较正直一点的人往往屡试不中。明清以来,科举考试越发腐败,考官和考生作弊层出不穷,屡见不鲜。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辛卯科江南乡试,在南京贡院举行。正考官为左必番,副考官为赵晋,二人受扬州盐商的贿赂,发榜时多取盐商子弟,结果江南举子千余人抬着财神爷到孔庙示威,用一副对联嘲讽两位考官:“左丘明两目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康熙皇帝见事态严重,局势不可收拾,只好砍了赵晋的脑袋,以抚江南举子。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科举考试舞弊案了。即使是殿试,皇帝有时也胡乱取士,并不真正按确定的标准。如永乐皇帝有一次见殿试状元为孙曰恭,认为“曰恭”二字组合为“暴”,于国大不吉利,一笔把他降为探花,另取一名叫邢宽的为状元,据说是“以宽压暴”。这就近乎荒唐可笑了。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制度之一。它与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官吏制度(俗称官制)构成封建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制度。教育用于培养人才,官制用于使用人才,而以科举为中心环节。科举是一种历史现象,它能在历史上产生、发展,直至消亡,有它深刻的历史原因。尽管它本身
存在很多弊端,并且在发展中产生了许多腐败现象,但不能不承认,它也为封建国家发现和选拔了不少人才,其中有相当多的人为社会进步和民族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有些人甚至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栋梁,至今仍有巨大影响。从不拘资历、以才取人和通过考试这一平台公平竞争这些特点来看,科举制也有它的可取之处。
篇二: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在世界发展史上,科举制度有着这样的两点特点,那就是竞争的公开性与公平。从促进社会公平的角度上来看,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开展了世界的先河,而这样的考试制度同时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先进水平,但在我国科举制度的发展中,体现了它优越性的同时,同样也展现了其缺点的一面,针对于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本文中将结合当代教育制度揭示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对当
代教育事业的启示。
关键词:古代科举制度;文官制度;现代教育
一、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之路
科举制度的出现是我国古代文明史中最为璀璨的一颗
新星,最早的科举制度作为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出现,起源于我国的隋朝时期,隋朝在统一了全中国之后对于官吏的选拔使用了科举制度,这是一次伟大的尝试,然而隋朝初期的
篇二:科举的利弊
.
科举制度的利弊分析 石兴刚 [论文摘要]中国隋唐时代兴起的科举制度,作为封建时代人事行政制度的最高成就,不仅
为其后的封建社会各朝代提供了蓝本和基础,亦成为西方文官制度的摹本。虽然科举制度的创 立是中央集权的需要,是选士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有着其产生的必要性和其积极的一面,但 是他和许多事物的产生一样有着双面性,是一把双刃剑。本文通过对科举制度产生的利弊分 析,客观的阐明了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并从中汲取我们当今选拔人才制度应该学 习和借鉴的东西。
[关键词]科举 制度 利处 意义 the examination system pros and cons shi xinggang keywords:the imperial; system; the place; meaning 前言 科举制一方面体现了公平的原则,是当时是最有权威的测试,也使得平民有了走上仕途 的机会,是九品中正制的进步,使中国有贵族统治阶级变为地主(庶族)统治阶级,总之,科 举制出现问题是在宋代以后,在当时还是有进步意义的,但另一方面科举制束缚了知识分子的 思想,压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限制了学术自由,在后期消极影响甚至大于积极影响,阻碍了 思想的发展和学术进步,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演变 (一)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 在奴隶社会,居于主流的人事行政模式是世卿世禄制。这一制度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 远近,在固定的奴隶主贵族家庭中选拔国家官吏,职官世代承袭。此外还存在着由官员作为举 荐人的“乡举里选制”,即官员根据乡间民间的言论,向君主推荐德才贤能之士,但是在人才 的选拔上并没有多大比重。在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下,有奴隶社会发展而来的任人唯亲的 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等级森严 的封建制度,大多数统治者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到两汉时期,世卿世禄制被察举 征辟制所取代。察举,就是根据皇帝诏令规定的科目,由中央和地方的官吏向国家推荐人才。
举荐的科目有廉科、茂才(秀才)科、文学科、有道科、明经科、明法科等。这些科目所代表 的都是由官方正式赋予的功名,一旦取得这些功名,则可以出职任官。征辟,即征诏和辟除。
征诏是由皇帝下诏荐举贤良方正者委以官职,辟除就是中央和地方官吏可以自行聘请人员佐助 自己任职治事。此外,察举征辟制还包括中央举办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形式,汉武帝时设立了 通过“岁试”授予中第者以官职的考任官职制度。在从历史发展的进程而言,察举征辟制的出 现为中小地主出身的贤良人才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但是,这种进步是极其有限的,它并没有改 变行政官员的选拔由某一社会阶层所操控的局面,因此,任职中的任人唯亲局面并没有完全被 打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科举制度的出现和形成已经具备了完全的社会条件。
(二)隋唐时代科举制度的兴起
.
.
隋文帝初创科举制,规定要以考试取士,由吏部主管考试,并把地方官员的选任权收归 中央,九品以上官吏全由中央任免。隋文帝初创立科举制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对中央集权的加 强,为地方官员的任免权制定了一个严格的选任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作为一种定 期、分科的考试任职制度,在隋代虽然已经有了众多的考试科目,但是考试并未定期化,而且 应试也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并不允许士人“投牒自应”,所以,短暂的隋代并未使科举制度真 正兴起。只有到了唐代,科举制度才进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隋朝的科举制只是为唐朝科举制 度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到唐高宗时期,对科举考试的科目内容、评取标准、录取程 序等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使科举制度走向了真正的定期化、程式化,科举制度才真正兴起。由 此,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基本形成。
(三)科举制度的发展与终结 先是 1898 年的戊戌变法,科举制以改革的名义发生了部分变化,废除了八股文这种文 体,采用策论考试,同时增加经济特科,注入了全新的考试内容。戊戌政变以后,所有这些改 革内容宣布取消,科举暂时又回到了原来状态。新政时期,科举改革再次提上日程,先是在在 1901 年开始经济特科考试,同年再次宣布废除八股考试。1903 年张之洞等提出递减科举, 计划用十年时间逐渐废除科举。1905 年,袁世凯、张之洞等立即停止科举的建议被批准,科 举制终于寿终正寝。在中国已经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二、科举制度的利弊分析 科举制度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产物,在中国历史上承载着整合传统社会生活并维系社会 内部的文化生态平衡的功能,但就其所体现的历史作用于社会价值来讲,它同样有着利处与弊 端,具体分析如下:
(一)科举制度的积极方面 1. 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科举制度之下选拔人才不问家族出身,只要能治 国安邦,用兵打仗,有经济管理的特长的,都可以应试,及格的可以得到重用。唐朝的 高级官员从宰相,到地方官员,多半是科举出身的。此种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行之有效, 历宋、元、明、清,一直沿用下来。推行一千多年,明显的效益有以下几点:选拔人才的范围 扩大到全国包括边远省区,规定各省区录取人员的比例,像云南、贵州,人口少,文化不发达 地区也分配有一定的名额,全国士人产生拥护朝廷的向心力。定期考试,后备人才不断地补充 到中央,不忧人才匮乏。国家规定《四书》《五经》为教材。全国知识分子通过各种学习的方 式,主要是自学,国家兴办公家学校不多,大量的应考者都是单独自学,只要考试得中,即可 上升到官员阶层。考试立法详明,执法严峻,主考官舞弊的,重的可判死刑。因此考试取得 “功名”(如秀才、举人、进士)即可得到社会的尊重、认可。科举制不仅改善用人制度,还所 坚持“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 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统治阶层,并被皇帝笼络、控制,有利 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社会、国家繁荣安定,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使出身卑微而又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去做官,获得利益;使人读书之风盛行,促使社会形成努
.
.
力读书求学的社会风气,促进刺激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大有利后来唐诗的繁荣,促进的文学 艺术的发展;缓解了不少社会矛盾;比起贵族等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 疑具有其优越性。科举考试制度虽然产生于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但其“公开竞争、平等 择优”的精神却具有超越封建时代的特性,是中国封建社会难得的较为公平的制度。科举从形 式上看相当公平,“朝为田舍郎”可能“暮登天子堂”,这种将相本无种、茅屋出公卿的官员 选任办法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可以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维持较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政府工作 效率,考试选才的公平客观性又可以排除人情关系对官员任用的困扰,进而借鉴科举制,建立 了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篇三:科举的利弊
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是什么
科举制度由隋代创立,完备兴盛于唐朝,衰落于明、清,是皇帝 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一种取士制度。以下是店铺为 你整理的科举制度的利弊,希望能帮助你了解。
科举制度的利弊
科举制度自从产生到它被废除,存在一千三百多年,黑格尔曾说 “存在即是合理”,既然科举制能够存在这么长时间,必然有它的优 点。但不可否认,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因此,科举制也必然存在弊 端。那么科举制服的利弊分别是什么呢?
科举制度是隋文帝根据前朝历代官员选拔制度的利弊创新的一种 新的人才选拔制度。它是通过公平公正的考试方式选拔人才,这使得 广大有志青年有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同时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为皇帝 直接任命,有利于皇权的集中,并且消除了魏晋时期世族大家把持朝 政的威胁,巩固了统治阶级地位,促进国家安定统一。科举制的优点 还有就是因为它不限制参加科举考试的对象,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读书 狂潮,促进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而且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不断的 丰富着中国文化。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朝代都有它 的盛行的、巅峰的文学。科举制度带来的全民学习,出现了一批又一 批文坛巨匠,极大的充实了中国传统文化。说过了科举制度的利,那 它的弊在何处呢?纵观历史,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到了明清即封建社 会后期,政府采取八股取仕,科举制的弊端就日益显现。八股文,有 着严格的固定格式,而且所考内容仅限于儒学经史,这些都严重束缚 了考生的创新思想,成为钳制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扼杀了创新能力。
八股取仕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的进步,从而导致科学技术的发展 停滞不前,也使得中国从此落后于世界文明潮流。因此从科举制度的 利弊中看出,社会需要发展,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科举制度也将 会被取代。
科举制度的影响
虽然在封建社会后期,倡导废除科举制度的呼声十分高涨,但毕
竟在历史上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那么科举制的影响有那些呢?科举制 的影响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下面就来具体看一看。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科举制是按照考生通过考试形式取得的成绩, 然后给予相对应的官位,它有着公平公正的特点,考生没有年龄,地 位,家族等条件限制,只要有才,即使是寒门子弟也可以参加,因此 科举制的推广使得全国笼罩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下。通过科举制,选拔 了许多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从低层中选拔出来的人才,会更多的为 平民百姓考虑,真正做到了父母官的责任义务,使得政治更加清明廉 洁,百姓安居乐业。而且为已有的官吏注入了新鲜血液与活力。选拔 的人才都是通过苦读科考而来,秉承儒家教义,因此都具备了较高的 素质。浓厚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古代文学的发展。如唐诗、宋词、元曲、 明清小说,每个朝代都有各自巅峰的文学种类,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 艺术瑰宝。科举制的消极影响:因为每个朝代的特点不同,科举制有 了不同发展。明清八股取仕,以框架的形式禁锢考生的思想,统治阶 级借此来控制考生。八股取仕使得中国古代教育进入了死胡同,又阻 碍了近现代教育的发展。科举考试内容严重脱离实际,迂腐荒唐的思 想慢慢侵蚀着国人的头脑。不鼓励国人创新,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 科学技术得不到更新,这也间接的导致中国近代自然科学的落后。科 举制度的后期是以消极影响为主,但不可否认它造就了许多流传千古 的人物,如唐宋八大家之韩愈,楷书四大家之柳公权,民族英雄文天 祥等等,它的积极影响还是需要认同的。
科举制度的等级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非常多的政治选拔制度,其中人们知 道最多的也会是为后世留下最深刻影响的还要说是科举制度了,要问 科举制度分哪几个等级,想要考取功名的人怎样才能达到他们的目的 其实这个问题很难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回答。
因为科举制度的改革和发展速度以及进程是随着市场的发展而不 断的变化的,所以想要非常准确的说出来科举制度分哪几个等级这是 非常困难的。但是在不同的时期科举制度中的等级是不一样的,想要 非常准确的列举出科举制度在哪一个朝代他的等级是什么样的,其中
相比于上一个朝代增加了什么减少了什么,是非常困难的。但是简单 的来说科举制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在隋唐的时候,也就是科举制度最开始出现的时候,那个时候科 举制度还只有两个等级,那就是非常简单的乡试和省试两种,过了一 点时期之后科举制度又开始有了新的发展,那就是又在原来的基础上 增加了殿试,从那之后科举制就可以说是基本上是定型了,也就是说 科举制在最开始的时候是由乡试省试和殿试这三个等级构成的,最后 的发展基本上都是在年份上有所变化,例如有些考试渐渐开始不是一 年举办一次了,所以科举考试的等级笼统的来说就能够分为这三个等 级,也就是乡试省试和殿试。
所以说科举制度分哪几个等级在不同的朝代其实是不同的。
篇四:科举的利弊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唐朝
唐太宗:重视培养人才和发展科举制度。他扩充国学规模, 增加学员,以进士科,明经科,两颗尤为重要,进士科第 一名称为状元
武则天:创立武举和殿试。亲自将应试的人集中到洛阳宫 殿面试这是殿试的开始,各州每年选送武艺好的人进行骑 射等项目考试称为武举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重要内容。在长安洛阳宫 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考者录取很多有用人才。
宋朝 学校制度更为健全,在中央有太学,国子学等,私人讲学 的学院兴起,如“西湖书院”“龙眠书院”等,均建立于这一时 期。
元朝 元朝的官职均由蒙古,目色等人担任并世袭担任。直至太 宗时才开始实行科举取士,其后又一度中止,长达两个世 纪,直至仁宗时才恢复两科,增至九科。
明清 继续完善学校制度,同时强化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 大兴文字狱,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加强文化专制。
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1905年(清 末)被废除。
唐朝
• 利:(一)从政治来看,科举制度实施以后,满足了封建君主专 制政治的要求,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
• (二)从文化教育.上来看,科举制度实施以后,促进了唐代 文学的发展与繁荣,推动了唐代文化教育的重大发展“科 举”二字具有分别科目、举送人才之意。
• (三)从社会风气来看,营造了- -种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唐 代的科举制度激励了一大批青年。
知识分子刻苦攻读, 奋发向.上,从而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唐朝
• 弊:后期的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 薄弱。
• 由于入仕途径单一,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能做官,而 很多人又有做官就能发财的想法,所以导致追求部分士人 产生了畸形的价值观,从而催生- -些家庭和社会悲剧。
• 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科举制度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 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 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 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
宋朝
利:
1英雄不问出身,民众都可以参加考试,尤其是草根科举成了 他们改变人生命运的唯一机会层 。
2、扩大了录取人数,吸引全国人民参加考试,从而全国掀 起了读书热,文化开始繁荣。
3、采用了殿试制度,糊名法、誉录法、别头试、复试权贵 子第等改革措施最大限度保证了考试的公平,限制了权贵子 弟进入官场。
弊:
1、录取人数过多,导致宋朝的官僚体系十分庞大,加 重了老百姓缴纳赋税的负担。
2、科举制度扼杀了部分人才,让很多有才能却难以通过科 举的人得不到重用,增大了群众反抗朝廷的可能,引起社会 不稳定,不利于统治阶级的管理。
元代
• 优点:元代促成了元代文学形成自身的一些特点甚至是优点,其 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元杂剧的兴盛。元朝还曾一度废除科举制度, 许多读书人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走上同民间艺人结合的道路, 因此写下了大量揭露现实黑暗政治的优秀剧作,有力地推动了元 代杂剧的兴盛和成熟。综上,戏曲杂剧在元代得到了繁荣,程朱 理学上升为官方哲学,文人画也由此兴起。
• 缺点:元代科举中落。元代蒙古政权有一套自己的用人制度,虽 然保留了科举制度,但开国初期的40年间不曾开科举士。无论社会 地位、法律地位、经济文化地位都非常不平等。反映在科举制度 上,蒙古人、色目人考两场;汉人、南人考三场。考试内容汉人、 南人也要难得多。发榜时还分左右榜,蒙古人、色目人在右榜;汉 人、南人在左榜。如此种种使科举制度已失去了作用。元代是科 举制度的没落期。
明
• 利处: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扩大和巩固了 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 朝政的局面,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促进了文学 的繁荣。此外,明代翰林院集唐宋以降翰林院制度之大成,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使翰林院制度无论在政治上、 学术上和文化上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 弊处: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 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 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科举制度不 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
• 利:清代定鼎之初,即宣布采行科举取士之制。沿 袭相对较为完善的明朝科举是并不熟悉科举的满 洲贵族迅速实现开科取士的便捷之途。在顺治朝 建立清代科举制度框架的基础上,经康熙、雍正、 乾隆三朝的不断调整与补充,科举制度步入了鼎盛, 其缜密与完善程度远超前代。
• 弊: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 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 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 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 响。
• 科举制之利 • 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 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 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
唐诗的繁荣。
• 科举制之弊 • 1、封建社会后期的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
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 2、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明太祖将源于元朝
的八股文体正式定为科举考试文体。
• 3、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荣誉,而且科
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
• 4、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造成了师门关系的
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 并且官官相护。
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 科举 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