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副校长不宜过多,一般规模的学校2至3人足矣。一名负责教学(最好是连带负责政工),一名负责后勤。在副校长的选拔上,笔者认为校长的意见起决定性作用,上级强拉配对的做法不合理。
副校长是校长的助手,对学校的事务,副校长必须有知情权。视学校实际情况,选配3至4位副校长比较合适,条件首先是年轻,正派正直,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能够坚持原则,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经验和业绩,从一线成长起来,在教师中有较高的威信,具有较强的开拓进取、创新奉献精神。
副校长首先应该是忠诚担当的,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甘愿担当起相应责任。其次还要具备相应的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一个好的副校长能够助推学校发展。从现实工作需要看,每所学校至少要配两名副校长。选配方式由校长在一定原则下提名较为合适。
配几个副校长要根据学校办学规模而论,办学规模较大的学校一般都配置3名副校长(教育教学、政工、后勤)。副校长最好从本学校的骨干中层干部中提拔,这样对学校情况相对熟悉。副校长如果由校长提名,受学校教职员工认可,较易开展工作。
部分副校长缺乏良好的合作意识,分管工作依赖性强,不放权或乱放权。部分副校长将校长安排的工作二次传达给主任(中层),毫无自我“加工”的痕迹,令校长发出指令效力逐层衰减。
一些副职校长认为:
副校长这个职务非常重要,不但要正确领悟、贯彻校长的教育理念,还要有自己的思想和方法。副校长应该成为挡住学校矛盾和问题的一堵墙,所有的问题和矛盾应该在副校长这里全部解决掉,不要再给校长或书记添麻烦,把校长和书记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去规划学校的发展。一个学校配3名副校长较为合适,分别是教学校长、德育校长、后勤校长。副校长的选配应该是校长提名任命。
副校长和校长配合好很有意义,如果不和谐,对学校工作会有不利影响。学校副校长配2名比较合适。校长给副校长足够大的空间,副校长就会尽心尽力。
副校长有时做事情也不容易,常常会成为“夹心饼”,守住中庸之道谈何容易?如果实施扁平化管理,可以不设副校长岗位,由校长直接领导中层,这样工作效率也许会更高。
副校长不能因为自身专业素质过硬就显得傲慢,与一把手的沟通更加重要,还要加强与其他副职以及中层领导的沟通,以诚相待、勇于担当、团结伙伴;同时还要注意深入教师群体,了解教师群体的工作状态和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协助校长做好决策。
三、关于校长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随着教育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呼唤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呼唤学校组织实现专业领导,突出课程领导与学校文化领导,需要解决好学校“高层”这种“分化”现象。根据本人采访感受,有以下的建议:
(一)选拔副校长时给予校长一定的话语权
对副校长可以采用“提名—审核”的选拔方式,即校长提名,教育局审核。这是调研访谈中大多数校长与部分副校长的呼声。部分校长认为,学校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尤其需要学校的决策层有共同的教育理想信念,有共同的教育愿景,有志同道合的创造激情,唯有心灵相通,价值观一致,才能办好学校。办好一所学校光凭校长个人专业影响与个人魅力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志趣相投”的人一起干事。上级任命方式选配副校长的做法虽然由来已久,但是存在诸多弊端,不易形成较强的凝聚力。
(二)副校长的人数应当尽可能减少
当下各地尽管配备副校长的方式和职数做法不一,但是总体上看,由于承袭行政体制思维,以“条块分割式分工”为主导思想,导致副校长人数偏多,教师对此有意见。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大胆推进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去行政化”,做到精兵简政。为了適应现代管理“去层级”“扁平化”需要,不妨试行“一长制”,即校长直接管理中层,最多附设一名副校长或者校长助理。
(三)进一步加强正职校长队伍建设
通过选拔任用与培养、实践,提升校长领导力,培养校长的格局与境界。实践证明,校长的格局和境界与副校长履职程度也密切相关。调研中部分副校长认为,自己之所以积极性不高,“干得没劲儿”,与校长不信任、不放权有一定关系。由于一些校长总是对副校长不放心、不放手,让副校长工作中“上前不是,退后也不是”,不能大胆开展工作。希望正校长增强信任感,视副校长为知己,用人所长、容人之短,学会合作共赢。
(四)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作为
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研究学校这一独特组织的运营规律,逐步抛弃行政化思维方式,进一步深化改革,体现“政府办教育,校长管学校,专业组织评学校”的理念,切实赋予校长一定的办学自主权,包括副校长的选聘权。
(作者单位:《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杂志社)
推荐访问: 副校长 校长 忽视 领导 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