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方面,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要注意区分实践教学和教学实践、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教学的内涵,加强实践教学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实践教学形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思考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继2004年中央16号文件之后,中宣部、教育部2005年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提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教学。理论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展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也将实践教学作为改革的重要任务,理论和实践取得了许多成就,也面临一些困惑和争议。本文认为,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取得新进展,需要加强对实践教学几个方面的认识。
一、深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义形成了一致的认识:认为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1](P.101)是新时期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迫切需要;[2](P.45)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3](P.121)理论界对实践教学意义一致的认识,为实践教学的推行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和保障。但实践教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观察分析社会能力的培养、巩固深化教育教学效果的影响,认识还不到位。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要求“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文件很清楚表明实践教学的目标至少有三条:一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二是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社会的能力;三是深化教学效果。由于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与目标还不一致,至使高校的实践教学虽然轰轰烈烈开展,但实际效果甚微,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仅只是停留在“蜻蜓点水”的层面,缺乏制度保障,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一)实践教学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
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显著的本质属性。[4](P.116)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只能从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开展,另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动因是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要用于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离开社会实践谈思想政治素质,只能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正如毛泽东所强调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5](P.815)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如果脱离了实践环节,无法达到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也无法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二)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既包括认识能力也包括实践能力。认识能力的提高是指学生通过实践教学,使其主观世界得到教育、改善和优化。能够联系所学理论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认识能力强调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识、接受、内化。实践能力是指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实践能力强调的是外化的问题,是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自觉改造社会的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能提高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去学习、理解和接受理论,提高认识能力,同时,一个好的实践教学设计,能够推动学生运用理论去观察、分析、判断社会现象,达到自觉改造社会的目的。
(三)实践教学是新时期进一步深化高校公共政治课改革的主要途径
高校公共政治课改革经历了一个历史的过程,形成了“85方案”、“98方案”和“05方案”。改革主要涉及学科建设、课程内容体系及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性教学环节、考试方式等方面。高校公共政治课改革使公共政治课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社会由半封闭状态向全方位开放状态的深刻转变,社会结构本身的转型,对高校公共政治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公共政治课改革面临诸多困境,其中之一就是教学内容脱离实际,课堂理论不能对现实问题提供深入的、令人信服的分析。因此,在05方案中强调“要加强实践环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从课程建设、从教学方法改革方面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效果。实践教学的改革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次重大改革,打破了过去认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以课堂教育为主,以教育者为主,进行“传导、授业、解惑”的过程,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讲,既是一次思想观念的创新,也是教学实践的创新,创新需要正确的理论给予指导,澄清错误的观念,把握实践教学的内涵关系到实践教学开展的效果。
二、区分实践教学和教学实践、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教学的内涵
目前,理论界对实践教学内涵的理解存在不同观点,至使实施者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各有不同,有的将课堂理论教学中一些好的方法作为实践教学,比如案例教学、专题教学;有的将课堂的讨论、演讲、视频教学作为实践教学;有的又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活动作为实践教学等。由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理解存在差异,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实施的一致性、实践教学实施的效果及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本文认为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澄清几个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实践教学的内涵。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和教学实践的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和教学实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具有相同的目的,无论是实践教学还是教学实践,都是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都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两者又有区别,教学实践,是指教育者用特定的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律,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按照一定的教学方法,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教学是教学实践的一个环节,是从属于教学实践的。作为同是教学活动,二者的侧重点不同,教学实践强调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行为,强调教育者作为教育主体的地位,强调教育者的“传导、授业、解惑”,忽视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和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的发挥。而实践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学的效果”,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强调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实践教学除了要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之外,更重视的是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更强调受教育者在整个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
对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和教学实践的关系进行明确的认识,可以使实践教学的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避免简单地将一些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活动纳入到实践教学中来(比如讨论、演讲、视屏播放、师生异位教学等),认为组织这些活动就可以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或者,简单地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实践教学环节来看待,从而降低实践教学实施的效果。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致性。从目的上讲,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都包含着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从教学形式上来看,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都强调实践性,都强调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强调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因此,从组织形式上二者有相似的地方。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又有区别,从教学地点看,社会实践教学是指组织带领学生走出校门,通过参观、社会调查等手段接触和了解社会的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教学一般特指在校外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而实践教学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实施;从教学内容看,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不一定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要求的内容,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求与课程内容相一致,有明确的目的;从对象看,实践教学针对的是所有上课学生,社会实践只是针对部分学生;从教学形式看,实践教学的开展要有教学计划,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有课程的具体安排,有考核和评价的机制。
对实践教学和教学实践、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关系进行分析,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深入理解实践教学的内涵,所谓实践教学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与受教育者共同开展的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活动。从教学内容来看,实践教学的内容应该与理论课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与理论教学内容一致或者是进一步延伸,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紧扣教材,突出教材重点、难点,同时内容选择要关注学生、关注校园生活,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大学校园生活,关注学生思想、学习、生活需要;从组织形式来看,实践教学应该是多种形式的,正如《意见》中所指,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这些形式可以是讨论、演讲、参观、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异位教学等;从教学地点来看,可以是校内也可以是校外,可以是课堂内、也可以是课堂外;从教育过程来看,实践教学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是互动过程。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
(一)统一思想,提升实践教学的地位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较为困难,一些学校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部分学校的领导不重视实践教学,认为实践教学开展意义不大且困难较多,因此在学科建设和资金投入上不到位,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长期以来形成以“灌输”为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的改革是教学思维方式的创新,对教师来讲必然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部分教师不愿意去做新的尝试,甚至有些教师认为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不安全,困难较多,教师承担责任较大,很麻烦,至使实践教学很难开展。第三,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也不到位,由于学校和教师的关系,对实践教学的宣传和教育不到位,导致部分学生对实践教学不清楚、甚至不感兴趣。第四,学校管理部门对实践教学也存在不重视的现象,管理部门未能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及时和全面的保障。针对这些情况,在贯彻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制定相关评价和考核机制,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
(二)大胆创新,丰富实践教学形式
《意见》中所指,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从教学地点看,可以是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形式,也可以是课堂外的实践教学形式;从教学内容上看,可以是理论教学的内容,也可以是理论教学内容的延伸;从教学方式看,可以是有明确目的的课堂讨论、辩论、演讲、师生异位教学,也可以是结合理论教学的参观、访问、调研、义务活动、志愿者活动等;从考核方式看,可以是读后感、观后感、调查报告、体会文章等。总之,实践教学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丰富的,尤为重要的是要通过丰富的形式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规范管理,强化制度保障,注重实践教学的整体性建设
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应该加强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学管理缺位;对实践教学开展的情况缺乏有效的、统一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实践教学的成绩,评价方法单一,而且往往以任课教师为主进行评价,并且评价形式和方法缺乏统一性;对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也缺少统一的评价,很难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够,很难涵盖所有学生,基地建设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实施,因此,加强实践教学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尤为重要,学校应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纳入学校常规教学计划,规定相应的学分和学时,制定实践教学大纲,规范实践教学考核和评价机制,多方位整合资源,建立多渠道实践教学平台,为实践教学的广泛开展提供保障。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实践教学的观念,提升实践教学的能力
实践教学改革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不同于过去“满堂灌”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自觉主动地去应对这种教学改革的需要,培养实践教学的观念;其次,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全面深入理解教材,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第三,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并且要有明锐的观察力,能及时把握联系现实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以及学生关注的问题;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需要系建立系统化和整体化的思维方式,注重各门课程的整体配合,避免重复,提升实施实践教学的能力。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系统工程,建设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各高校应该加强对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建立符合本校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J].世纪桥,2010,(19).
[2]郑洁,代金平.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模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 (2).
[3]李秀芝.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
[4]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杜红艳]
推荐访问: 政治理论 实践 思考 思想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