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思想汇报 > 论《红楼梦》的情本思想

论《红楼梦》的情本思想

时间:2022-05-19 17:40:09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红楼梦》自诞生以来,立即迷倒了众多读书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书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本思想,读后使人留恋忘返,遐思悠长,成为名副其实的精神家园。本文重点在于对其情本思想的解读,从传统儒道信仰陷入困境的角度揭示了情本思想出现的原因,并分析了情本思想的价值及其局限性。

关键词:性 情 情本 《红楼梦》

《红楼梦》诞生在清朝初期绝非历史的偶然现象。自明朝晚期以来,儒、道两大传统信仰陷入困境,为此,曹雪芹之前的晚明思想界、文学界就兴起了一场重建信仰、尊情思潮。其中,以汤显祖的“至情”学说和冯梦龙的“情教”学说最为有影响力,他们关于“情”的普遍性、本性化的观点对《红楼梦》有很大影响,尊情思潮又促使王阳明,黄宗羲等人在“心”“性”“情”方面有新的探索。所以,《红楼梦》中的情本思想是在继承前人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结论。满清入住中原后,曹雪芹仍然坚定的沿着明后期的“情本路”前行,经过不懈的努力,达到了“以情为性”、“以情立人”的新高度,因此,联系晚明文学思潮,来解读《红楼梦》,很有现实意义。

一、《红楼梦》情本思想的历史背景

1、儒道传统信仰的危机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精神史上,儒道思想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到了曹雪芹所处的清朝初期,它们已经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

儒家信仰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内圣外王[1]”。所谓“内圣”即使坚信人可以成为圣人,即便人性本恶,也可以通过礼教文化的学习,走向行善的道路;“外王”则是指通过施行仁政的“王道”,可以实现现实目标。然而,儒家的这种信仰在曹雪芹所处的清朝初期受到冷落,这点可以从儒生贾雨村(那个时期读书人的代表)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明证。贾雨村是读书人,本来应该捍卫自己的信仰。他刚开始坐上官,就因为贪污遭受罢官,与内圣中“修身”“正心”的要求格格不服。官复之后,对恩人的女儿(英莲)见死不救,在贾府落难时落井下石,儒家“仁者爱人”的基本理念在他身上没有一点体现;另一方面,儒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目标是施行仁政,最后实现“王道”。贾雨村身为一方父母官,不为民谋福祉,一心为仕途着想,草菅人命、徇私枉法,儒家“外王”的信仰在现实面前显得空洞无力。

道家信仰的核心是“保身”、“全生[2]”。道教是道家思想发展的成果之一。“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的贾敬,死的很滑稽、荒诞,《红楼梦》中被人尊崇的王道士是个卖假药的骗子等,曹雪芹借此让道教丑态百露;贾宝玉深受道家思想影响,时常阅读《庄子》之书,偶有所悟,所言所行深谙道家思想精髓,然而,道家“保全、全生”的理念与现实的冲突,是贾宝玉这种有着丰富情感的人无法认可的,最终,导致他对道家信仰的背弃也就不难理解了。

2、明朝后期的尊情思潮

明朝后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诞生,商人和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人们的观念发生很大变化。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个人认识不断觉醒,人们希望自身的情感、合理欲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为了维护统治地位,儒家被迫将“情”纳入到儒家思想中来。因此,明朝后期,出现了尊情思潮,其中,以汤显祖的“至情”说和冯梦龙的“情教”说对曹雪芹影响最深,它们在《红楼梦》中有明显体现。

二、《红楼梦》情本思想的具体内容

1、前人对红楼之情的理解

对《红楼梦》中“情”的诠释文字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姚燮的“体贴”说:“宝玉《姽婳行》,独压平日之作。盖社中不欲诸女一人下第,深情体贴,故藏才焉[3]。”

第二,鲁迅的“爱博”说:“宝玉亦渐长,于外昵秦钟,蒋玉函,归则周旋于姊妹中以侍儿如袭人晴雯平儿紫鹃辈之间,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4]。”

第三,夏志清的怜悯同情说:“《红楼梦》虽是一部言情小说,它最终所关怀的是爱餐远胜爱,是怜悯与同情远胜情欲[5]。

这些对红楼之情的理解无疑是深刻而独到的,但是他们都从某一方面来进行诠释,忽略了红楼之“情”的全貌。

2、红楼梦“情本”要义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述:第一,“情”贯穿到整部小说,可以说是小说的主题。如胭脂斋称其为:“一篇尽情文字[6]” 姚燮在《红楼梦总评》中说:“秦,情也。情可轻而不可倾,此为全书纲领[7]。”可以说,以“情”为宗旨评点《红楼梦》成为红学的一大潮流。第二,红楼之“情”被曹雪芹升华到哲学的高度,即曹雪芹建立了以情为核心的本体论,又曰“情本论”,“本体论”研究的是万事万物最根本、最重要、最始源的东西,是《红楼梦》的情本思想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本体论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先验性和永恒性,而《红楼梦》恰好具备了这些基本特征,这也是它受到推崇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三、《红楼梦》情本思想的价值及其局限

1、批判和重建。

曹雪芹通过对贾宝玉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儒家信仰在现实中的虚伪,道家信仰在现实中的虚妄,对传统文化的缺点进行了无形的批判。在此基础上,他试图建立“情本”思想新的信仰,崇尚“真性情”,这也是《红楼梦》的核心价值所在。

一方面,儒道信仰的不可信。曹雪芹借助贾宝玉这个小说人物,揭示了传统儒道信仰的困境,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利益之争,贵族们骄奢淫逸。即便是儒家信仰的代表人物贾政,也不过是“假正经”罢了,甚至达到僵化,教条化的地步。被人人喜爱的薛宝钗,看似具备贤良淑德的品行,但骨子里终日奉行“八面玲珑,处处讨好,处处不吃亏”的原则。贾宝玉看透了儒家信仰的虚伪性,他看透了那些读书人走仕途、考科举不过取得进入官场的一块“敲门砖”而已。所以,一旦别人提起让他走仕途、考科举,他则表现得深恶痛绝,要么“拿起脚走人”,要么下逐客令。此外,对于道家的“保身、全生”的追求,贾宝玉持怀疑态度,在虚妄的追求中,贾敬辞官不做,最终,他吞丹中毒身亡是为明证,现实中道教的处处荒诞不经,更坚定了他对道家思想的背弃,对真性情理想的追求。

另一方面,“情”何以成为新的信仰构建的基础。笔者认为有三个原因:第一,“情”的真实性原则。情的最初内涵是“如实呈现”“事物真实情况的反应”等意义,这是对真实性原则本源上的追溯。现实中,我们经常评价一份爱情、友情等感情,首先考虑的是它是不是真的,我们常说“真情无价”,这些都可以说明“真实”已经成为了“情”的基本特征。第二,“情”是现实中个体的主观体验。在正常情况下,每个个体都有自己明确的感情,自己心知肚明。归根结底,是真实性的一种反应,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传统信仰的虚幻与虚妄,使得“情”的真实性变得尤为重要。第三,“情”蕴含善和美的价值原则。鲁迅断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大丈夫”、欧阳修感慨“人生自古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我们说一个人“重感情”往往是持褒扬的态度,这种思维定势,透露了人们的内心深处始终为“美情”、“善情”保留一席之地,儒家“仁者爱人”与道家“虚无清净本性”都是善的体现,相比之下,“情”所蕴涵的“真实性”原则更弥加珍贵。

2、曹雪芹情本思想的局限性

对传统信仰批判的同时,曹雪芹做出了重建信仰的努力,在当时“情本”思想的失败也带有一定的必然性。

第一,“情”的个体性局限。“情”在理论上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的特征,但具体到个人而言则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个体性,这必然会造成个体感情之间的冲突和隔膜。虽然人们存在一些共同的情感,但是个体的观点、利益、立场不同,所以,很容易在情感上造成冲突。贾府中,能够理解黛玉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宝玉,黛玉深受寄人篱下之苦,处处小心,难免伤感难过,只有宝玉了解她的悲伤。在别人看来黛玉是“尖刺”、“小性儿”,可是在宝玉的眼中那是“率真”、“真性情”,并深深喜爱不已。

第二,社会条件的限制。一种信仰能否确立,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社会条件的制约,也就是能否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贾宝玉生于富贵之家,俗话说就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人,不用为生计奔波,而普通人则只有先解决生计问题,才能进一步的追求本真与自由。一个物质生活贫乏的人,很难有闲情逸致去吟诗作画。一个率性而为的人,也要有一个思想开明、言论自由的社会才行。宝玉丫鬟晴雯的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时是一个无情的社会,限制个性,镇压反抗,一旦与道德礼教想违抗,下场注定不会好。所以,当晴雯一旦表现出率真,真性情时,立马成为了牺牲品。所以,在当时无情的社会里,“情本”思想的信仰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它没有生存的土壤,成长的环境。即使在现在的社会,也只有先解决好,就业、住房、医疗等问题,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才能本真、尽情的生活,否则,“情本”理想也只能是理想。

参考文献:

[1] 王先谦.庄子集解[M].长沙:岳麓书社,1996:257.

[2] 王先谦.庄子集解[M].长沙:岳麓书社,1996:149.

[3] 姚燮.红楼梦总评[M]∥郭豫适.红楼梦研究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93.

作者简介:安月娇(1991-),女,辽宁省盘锦市人,学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推荐访问: 红楼梦 思想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