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学记》是先秦儒家学派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的高度概括,是一部体系十分完整而系统的教育理论专著。它蕴含了学以致道、及时着力、循序渐进、一张一弛、持之以恒和互助合作的学习思想,揭示了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藏息相辅、学生主体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本文将对《学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进行解读,论证它对现代教育仍有继承和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学记》 教育思想 教学原则 现代教育
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的《学记》,为思孟学派所著,全文共二十节,1229字,与《大学》相为表里,居《礼记》第十八篇,约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第一部专门系统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理论著作。
《学记》以先秦官学和私学为背景,论述精辟,设喻生动,全文言简意赅,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理论总结。它全面阐述了教育的地位、任务和目的,揭示了教师的地位、作用和师生间的关系,论述了教育教学的原则、内容和方法,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的高度概括。但是,学术界对《学记》中所蕴含的学习思想却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注,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做点探索。
作为中国古代乃至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的《学记》,它既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和概括,又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短短1229字,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教育教学观点,给现代教学管理、教学方法都带来很大的启示意义。尤其是书中论述的几大教学原则,更有现代教育值得借鉴之处。什么是原则?原则就是说话或做事所遵循的根本法则或标准。什么是教学原则?教学原则,就是开展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法则标准,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
一、“学学半”,教学相长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尚书·兑命》说:“教学过程,一半在‘教师的教’,一半在‘学生的学’。”
在这里,素质教育的基本模式应该是“知识+素质+能力”,这是教学相长所蕴含的内涵。教学相长的原则不仅仅是指在知识的学习上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促进,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真正发挥教书育人的智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更应能从其中收益,因为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会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共同收益,也就是素质教育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学生。
《学记》在教育史上对教学理论的杰出贡献首先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及原则。 教学相长有本义和引申义之分。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才使教师不断进步。教学相长本义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通过教发现自己的困惑。因此,《学记》引《尚书·兑命》说“学学半”。但后人在注释“教学相长”时做了引申,将其视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通过教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并将其也作为《学记》所提出的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原则是我国古代教学原则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它反映了教与学的辩证法,体现了我们民族教育最宝贵的精神,这在现代世界教育论著中亦属罕见,它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活动仍起积极的指导作用。
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体现了“教”与“学”辩证与统一的关系,也体现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今天的教师要自强不息,与时俱进,超越自我,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树立“教学相长”的辩证观,在边学边教、边教边学中努力充实和提高自己。
二、做“伯乐”,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在现代教育中,启发性教学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我国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大趋势下。因为现代高科技的社会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是有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办事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启发诱导,使学生开动脑筋,打开思路,必须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提倡启发式的教学。因此,《学记》中提出的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对于教育的失败,社会上大多把责任归罪于教师,学生也总是感叹“伯乐”型的教师太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埋怨老师不是“伯乐”。这种现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不公平的。教师的素质再高,如果没有学生的配合,也达不到好的教学成果;不管是教师的激励方法是如何的高明,如果学生不学,那么教育活动就无法启动,教育效果更无从谈起,因为学习是一种双向的活动。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对自己有个真正全面的了解,然后顺着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说到底,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内因,在学习中居于主导地位,只有学生自己深刻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善于表达,积极主动,才能出效果。这些都是对“长善救失”所隐含的辩证法最好的诠释。
作为教育者,教师应该懂得教育的辩证法,重视因材施教,坚持正面教育,善于因势利导,克服消极因素,利用积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教育者要注意的关键问题是去帮助学生及时转化和处理好学习中的各种矛盾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思想和态度。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特长,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而且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目标。
三、“正业”“居业”结合,藏息相辅
虽然说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但是课外阅读也很重要,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学记》中提出,“正业”(正课)与“居学”(课外作业、课外活动)相结合,课内外劳逸结合,学习进修与游戏休息相结合。教学的过程,总要有一张一弛的合理安排,绝不可能永远处于紧张、兴奋或者绝对松散的状态。课内外各项教学活动必须相互结合,辩证统一,师生必须劳逸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首先,正课教学必须按时进行,正课结束后,教师必须布置一定的课外作业,学生带着教师的作业离校休息。《学记》中说:“大学之教也,明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内外的学习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必须紧密结合才能事半功倍。从复习的角度而言,“正业”的复习、巩固属于“居学”的范畴,是使正业转化为能力的必要途径,正如《学记》所说的“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如果从预习的角度说,“居学”既能增进“正业”的兴趣,又是学习正业的准备,即“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其次,“息游”与“藏修”强调学习应有张有弛,偏重于课内外的劳逸结合。学生既可以发展爱好特长,拓宽视野,培养兴趣,增长智慧,又可以在游息中消除学习中的疲劳,学得愉快又有信心。这样的学习,自然容易达到安学、亲师、乐友和信道的目的。所谓“藏焉修焉之,谓正业专习而志不分;息焉游焉之,谓居学养纯而义愈熟”,清代姜兆锡的理念为这一思想做了较好的阐释。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契合人生理机制的紧张与疲劳和心理活动的兴奋与抑制等基本特点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有其科学依据。辩证而合理地处理好这种关系,既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的提高,又能保证正常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也更符合教学规律,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就今天的教育实践来看也是完全正确的。
课内外相结合的教育是自古就有的,而且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非常注重的原则。课外活动与课堂内容相联系,在活动的同时能主动提高自己,又能对学习产生兴趣。当今社会,科技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学生如果只在课堂中学习教师所指定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课内外知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课外知识辅助课堂教学,建立课内和课外之间互为联系、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
四、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尊重学生
现代教育中,教师要强调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要教育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只有将知识进行认知和消化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建构新的知识系统,学习者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最好效果。 因此,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
学生学习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专心致志的原则,达到“敬孙务时敏”“三年视敬业乐群”。只有专注学习才能在学习上有所发现和创新。
《学记》强调教学双方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主要反映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育教学思想。无论是教学相长教学观念、启发式教学思想,还是豫时孙摩的教学方法、藏息相依的教学制度,都提倡师生间、学生间的交往和交流,强调教学必须在学生的求知欲基础上进行, 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教学原则的提出和发展必须以教学实践为基础,离不开教学实践的支持,因为教学原则是对师生教学行为的基本要求。同时,教学原则的制定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充实和完善,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
《学记》中所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是它从先秦的教学实践中得来的,又指导了以后历代的教学实践,早已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是正确的,这些教学原则对今天的教学实践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这些教学原则的应用,要紧密结合当前的教学实践,因为社会进步了,时代发展了,教育内容、过程、手段和过去相比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学记》尽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它无愧于中国及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经典文献,其中所蕴含的“学以致道、循序渐进、一张一弛、及时着力、持之以恒和互助合作”的学习思想永远闪耀着唯物主义的灿烂光辉,与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结果有着惊人的相似和一致之处,其基本理念不仅揭示了学习这一人类基本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律,而且符合学习者的心理特点。
我们今天重读《学记》这一经典教育学著作,其意义不止于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汲取其学习思想的精华,还在于真正意识到这些优秀学习思想的重大而深远的现代启迪意义。对个体而言,可以端正学习态度,坚定学习信念,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方法;对学校教育而言,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观念,增益学生素质,改善教学手段,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丰厚的文化,造就和谐教育;对整个中华民族而言,可以形成终身教育、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孕育起纯朴雅致的向学、善学、乐学民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全面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广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刘振宇.论《学记》中教育思想的现代转换及其超越[J].学术交流,2005(11).
[2]吴国联.谈《学记》的教学原则及其现实意义[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0(01).
[3]陈雯.《学记》的教学教育原则及其启示[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 2001(05).
[4]李艳华.“长善救失”教学原则的今日解读[J].现代教育科学,2010(08).
推荐访问: 可行性研究 现代教育 借鉴 思想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