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从着手研究到现在已历时八年,其构建和应用的过程是素质教育观逐渐被认同的过程,也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本质被逐步认识的过程。八年多来该体系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 强化教师培训
课改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教学的优劣源于观念,评价对教学观念的转变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能否通过实施评价培养一支具有新课程理念和教学能力的教师是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我们的培训以自主性、针对性、实践性、示范性为原则,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评价、新教法”为主题,研讨交流、自主学习、案例解读、教学评价实践、教师课余反思、科研沙龙、教师论坛等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强调合作交流,强调参与分享,把学与做有机结合,从而使教师了解新课程与评价改革的背景、指导思想和目标,领悟新教材评价的思路、结构及体系,我们本着“边实验、边研究、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积极创建培训、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实验工作方式,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以学科为核心的教学研究格局。
二 反思评价
新的评价体系构建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个较实用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使广大教师自己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经常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审视,自我反馈,自我调控,不断改进教学。通过自评,很多教师在教学观念和具体操作上有了较大的变化,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实践证明:通过评价标准研究的实施促成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在以下五方面得到更新和突破:变学科本位观为整合教学观;变师生接受关系为交往互动关系;变知识和技能的课程目标框架为“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整合的目标框架;变课堂运行的封闭和预设为开放和生成;变被动、个体、接受的单一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最终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得以转变、实现优化。
通过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我们发现教师在课改中的角色和工作方式正发生着较大的改变:相互交流沟通和集体备课增多,注重教学设计和课堂反思增多,自主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现象增多,要求学习培训、拓展知识的愿望强烈,这一切,都有利于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三 综合评价
我们研制的评价标准,一是用于教学检查,了解基本的情况,发现普遍性的问题,如: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高兴,所以大多是走过场,这种为了活动而活动的教学设计比比皆是,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采取相互评价,管理与分层指导相结合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效。二是用于教学评优。2002年、2003年我市德育课程课堂教学比赛中均使用这一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这对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起到了促进作用。
我们根据此次课程改革提出的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发展的功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关注,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的要求,我们尝试改革评价内容和形式,努力形成发展性评价体系。坚持并完善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等级评价,增加技能操作评价含量;重视学习过程和情意态度的质性评价,试点“成长记录袋”评定,通过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尽管我们的评价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一些问题:(1)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课程标准至今还在完善中;(2)由于实验时间还不够长,一些评价指标是否涵盖了本学科的主要特点值得在实验基础上再不断地完善;(3)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问题,权重问题是否科学、合理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在今后的课题实验中不断地探索和推敲。
推荐访问: 课堂教学 品德 评价体系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