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信息论与编码”课程在本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对其课堂教学方法提出了改革思路和方法,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尝试,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论与编码;教学方法;数学方法
作者简介:时翔(1974-),男,江苏泗阳人,常州工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常州 21300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069-02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运用概率论、随机过程和数理统计等数学方法来研究通信工程中的信息存储、度量、编码、传输与处理问题,是数学知识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其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1]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侧重于其中的数学因素,而使教学陷入过多的定义、公式、定理推导和证明中,未能体现“信息论与编码”课程作为数学工具和通信工程之间联系纽带的作用,未能教会学生如何运用信息论的“眼睛”看待通信过程中的信息传输,如何运用编码的方法来解决通信工程中的问题。本文对“信息论与编码”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在理论和实践上如何结合,给出了初步的改革思路,并以实际课堂教学为例,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的教学实践。
一、教学地位分析
信息论是整个信息科学发展的起源和基石,它主要研究如何提高信息传输系统的可靠性、有效性、保密性和认证性,从而获取最优信息系统。由于其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和理论性,“信息论与编码”课程在以往的高校教学中,往往作为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学生在经过完整的通信工程本科教学基础上,学习“信息论与编码”,能够很好地结合工程实践,运用“信息论和编码”的方法去看待和解决通信工程中遇见的实践问题,学以致用。而随着信息科学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应用型”通信工程本科教学中,迫切需求在四年制的本科教学中,学生不仅具有通信工程基础知识和理论,还需要有一定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现“零距离”特征的应用型通信工程本科人才。“信息论与编码”课程已逐渐走入通信工程本科教学,如图1所示,与“通信原理”、“通信电子线路”共同组成了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的“铁三角”。
二、教学问题分析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的最大特点是,运用数学的方法研究通信工程问题,因而其中的数学意义上的抽象概念和理论较多,而其最终的教学目的,也是教会学生运用信息论的“眼睛”看待通信系统中的信息传输,运用编码的方法解决通信工程中的应用问题。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下述问题:[2-6]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使用数学语言对通信工程问题进行描述,其数学意义上的定理和结论以严格的推理和证明作为依据,对其赋予实际的工程物理意义来指导工程实践,因而“信息论与编码”课程包含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也涉及大量的数学推导过程,对于工科类应用型本科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
“信息论与编码”的本科教学,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较多的先修基础知识,数学学科中,包含“高等数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通信工程学科中,包含“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等。如果学生对这些先修课程掌握得不够好就会影响“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的学习。
“信息论与编码”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是以通信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以概率论及数理统计作为分析方法。信息论的教学如果过多阐述公式、定理,会花大力气做数学推导及证明;在编码的教学中,也缺乏实际工程的目的引领,学生很难弄清该课程是一门数学课还是工程课。
为体现课程的工程应用目的,在授课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不仅能够很好地掌握理论,更学会课程基本原理在通信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本论文将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从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对如何改革“信息论与编码”课程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方面进行论述。
三、改革思路与措施
课堂教学,从讲授和认知的规律来说,主要分为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在教师教的过程中,“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的教学注重突出如何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实际运用,在学生学的过程中,课程的教学则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信息论与编码”课程作为数学与通信边缘学科的创新思想。
1.教师“教”
考虑到通信工程专业高年级学生的现状,主要采取以讲授为主,以幻灯图表展示为辅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考虑到课程的纯理论性(较为枯燥)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多采用实例辅证、对比分析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考虑到高年级学生迫切的专业实践心理需求,多采用通信工程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以下几种方法在教学中较为适用:
类比方法,通过举例子、打比方的方法进行讲授,将枯燥的数学问题、信息论问题,通过形象的类比,弱化理论的艰深,增强理论理解的趣味;讨论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方法,及时将获得的理性认识运用于生活和生产实例,加强感性认识;实验方法,通过课堂练习、课外作业、课程设计以及大学生创新实践等活动,运用多种手段,将“信息论与编码”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在知识和技能两个方法给予学生锻炼。
2.学生“学”
任何学科的教学主旨,都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每一门学科的起源与发展都不尽相同,这也意味着上述教学主旨的不同。“信息论与编码”学科,起源于香农的一篇经典论文《通信中的数学问题》,它运用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特别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去理解、诠释、解决通信工程中的问题。因此,“信息论与编码”的课堂教学,在学生学的环节,主要学习以下能力:学习如何发现问题,通过知识点的逐步递进与加深,引出问题、分析问题;运用对比记忆的方法,理解新概念;学习运用数学的思维,去理解通信工程中的信息传输问题;学习运用“信息论”的观点和眼睛,去看待生活中的信息传输现象。
四、改革实践
以“平均互信息量”一节的具体课程,阐述上述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改革实践运用。
1.类比教学
(1)学生回忆概念,引出平均互信息量的定义;在平均互信息量的定义教学中,联系“数理统计”中的数学期望定义式,二者进行类比,加深记忆和理解。
平均互信息量定义式:;
数学期望定义式:;
二者类比的共同点在于定义的形式和表达完全相似,且都具有统计平均的意义。
(2)将集合知识与各种熵与平均互信息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类比,绘出(幻灯图表展示与板书结合)下图2,讲解各种熵与平均互信息量之间的关系。
(3)以黑板板书图表展开,以“学生学习‘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知识”为实例,讲解上图中的各类熵的涵义、平均互信息量的涵义、以及各类熵与平均互信息量之间的联系。如图3所示,H(X)相当于课堂老师传授的知识,H(Y)相当于学生学习的所有知识,即二者之间的交集I(X;Y)即为课堂学生获得的与“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相关的有用知识。H(X|Y)为课堂老师传授知识中,未被学生掌握的部分,损失掉了,即损失熵,H(Y|X)为学生学习的与课程无关的无用知识,即噪声熵。
2.讨论教学
教师引导,举出一个新鲜生动事例,请同学讨论其中蕴含的各类熵与平均互信息量。
以湖南卫视周末“快乐大本营”节目中的游戏——快乐传真(快乐传声筒)为例,其游戏规则是:只允许第一个人看提示板上的文字,并用动作表现出来,不许说出来这几个字是什么,但可以适当地提醒一些词汇,然后把这些动作一个接一个地传下去,等到最后一个人看完后,上台表演自己看到的动作,并说出那几个是什么字或者要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这其中蕴含了那些熵与平均互信息量,并讨论最后一个人的结果为什么与第一人大相径庭。注意引导学生,应用课堂所学熵与平均互信息量的知识去理解与解释。
正是因为在上述游戏的“信息传输”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损失熵”和“噪声熵”,从而使“信息传输”中的“平均互信息量”不断变小,从而导致“信息传输”的最后,基本已没有真实信息——“平均互信息量”极少。
3.实验教学
实验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综合应用。“信息论与编码”不是一门理论课,而是一门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非常密切的桥梁课程。未来的通信工程师们,不仅具有信息论思维,会运用信息论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生产中的“信息传输”现象,而且能够运用编码的方法,改进通信的质量、解决通信中的问题。开设实验课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环境首先可以选择Matlab语言,一方面进行信息论相关概念和运算的公式化编程,另一方面可以运用Matlab中的Simulink仿真平台,进行实际的通信系统仿真,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可以自主发挥创造能力,设计一个具体的编码通信系统模型。
其次,还可选用C语言等工具,进行信息论相关运算的编写,以熟练和理解信息论中枯燥的概念和公式,更可以进行各类编码程序的编写,如一段音频、一篇文字的压缩编码,并经译码还原,更深入地体会编码理论在通信中的重要作用。
再次,可以将课程知识运用于工程应用中。例如,学习完信源编码,可以将信源编码和大家常见的图像格式联系起来。学生参与图像压缩工程设计,分别采用行程编码进行图像压缩,和采用变换编码进行限失真信源编码,从而比较无失真的BMP格式图像和限失真JEPG格式的图像的差别,展示具体的图像结果和程序,让他们从具体的实例观察无失真和限失真信源编码的区别,并能够理解其应用,积极地将“信息论与编码”的知识运用到课外科技创新和小发明的实践中。
五、结语
本文分析了当前“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从课堂教学方法上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以一堂具体的课堂教学为例,将改进措施在实践教学中进行验证,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今后的教学工作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更加深入细致地研究,教学改革是一个多方面长期的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会继续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不断完善教学过程,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吕锋,王虹,等.信息理论与编码[M].第2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郎东革,包妍.“信息论与编码”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34).
[3]邹东尧,贾平.“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3).
[4]赵霜.《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3).
[5]张正言,田雨波,等.信息论与编码本科教学改革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20).
[6]张小峰,逢珊,等.信息论与编码的教学改革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1,(13).
(责任编辑:宋秀丽)
推荐访问: 信息论 教学方法 课堂 编码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