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另有一些位于脊髓的运动神经元,相当于“书记官”,负责抄送分发文件。而最下游的运动神经元,就是最后的“传令兵”,它们的轴突末端连接在肌肉上,就像一只悬在开关上的手指,随时准备按下开关,指挥肌肉运动。
那么,霍金为什么瘫在轮椅上起不来呢?是控制运动的肌肉出了问题?还是控制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出了问题?经过长期的临床和病理学研究,科学家发现在“渐冻症”患者的身体里,最先出问题“牺牲”的是运动神经元。随后,运动神经元所控制的肌肉因为无人指挥,也很快就跟着萎缩掉了。
也就是说,正是因为运动神经元首先死亡,并使得肌肉跟着萎缩,才让霍金等“渐冻症”患者的运动能力逐步下降,最终彻底丧失的。
至于为何“渐冻症”患者体内会出现针对运动神经元的特异性病变,目前依然没有定论。一种较为广泛接受的假说认为,在这些患者体内,运动神经元由于某些尚不明确的原因,会额外积累代谢产生的毒素,最终因无法及时清理而死亡。而且运动神经元和人体内绝大部分神经元一样,作为其本体的“胞体”在成年以后几乎完全无法再生补充,可以说是“坏一个少一个”的“限量品”。因此,一旦这个毒害过程开始,其症状就几乎无法逆转,即便有办法及时清理毒素,也只能保住残存的运动神经元,而难以重建完整的运动能力。
事实上,大部分“渐冻症”患者都不如霍金这么幸运,由于不能得到如此先进的照顾和治疗,他们生活的痛苦可想而知。但另一方面,霍金的病情与寻常的“渐冻症”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他能够“带病延年”五十五载,绝对可谓奇迹。不过这种情况在临床医学上却并非无法解释。因为人类的个体差异,同样的疾病对于不同患者来说可能有着大相徑庭的表征和预后。而像“渐冻症”这样我们了解深度可能还不及黑洞的复杂疾病,经过基础医学的深入研究后,甚至可能会发现其实是几种症状相似但致病机制不同的疾病,那么患者的命运,自然也会有所不同。
但不管如何,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霍金先生在二十出头的大好年华就不幸遭遇了严重的神经损伤,但他却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毅力,以及更加超人的幽默感坦然面对了自己的命运,并走完了自己堪称奇迹的精彩一生。也许,正是他在脑中仰望的浩渺苍穹,给予了霍金超然面对人生的豁达与乐观,让他拖着如此的残躯,登上了远高于绝大多数人的精神顶峰。
三、脑海中的星空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霍金更多是一名科普作家。
《时间简史》固然是有史以来最为畅销的科普读物之一,但买下它的人虽多,打开它的人却少。更多的人,只是将它以及霍金先生本人,作为一个象征科学的符号,不假思索地加以收藏,装点自己的门庭。
然而霍金先生本人对于自己的盛名却泰然处之,并不介意众人对他的形象进行消费。相反,他以惊人的幽默感,积极参与到各类社会活动中,甚至曾在《星际迷航》与《生活大爆炸》等影视剧中粉墨登场、本色出演。至于借用霍金形象的艺术作品,更是数不胜数。欧美的自不必说,在大刘的《朝闻道》《中国太阳》等作品中,霍金也扮演了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甚至在更加商业化的日本动画《机动战士高达》里,霍金也曾被制作者画进荧幕,成了科学精神的象征。当霍金先生离世后,科幻游戏《星战前夜》中的玩家们自发地点亮了传送信标,让游戏中堪比黑暗森林的宇宙,为科学巨人而闪耀。
对于自己积累的巨大人望,霍金先生也未曾挥霍。在各种公开活动中,他反复地提醒台下的听众,人类虽然取得了如此之多的科学成就,但也面对着诸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核武器扩散甚至人工智能等来自科学的挑战。不过,不同于很多提倡“回归”所谓“田园生活”的批评家,霍金先生对于这一切问题给出的解决方案依然充满了科学精神,那就是——走出去,摆脱重力对思想的束缚,勇敢地踏入头顶的群星!正如科幻先驱威尔斯在百年之前所言,人类文明的命运,“要么遍布宇宙,要么彻底灭亡”。
对于霍金,继承他的探索精神,就是最好的祭奠。
【责任编辑:刘维佳】
推荐访问: 果壳 之王 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