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现代医学生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现代医学生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3-09 08:33:20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经过多年不断改革与探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素质及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机制,主要体现在全程导师制的实施、课程体系的优化及教学方法的改进、床旁教学的实施、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等诸方面。通过鼓励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实践、早期接触临床病人,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显著提高了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

关键词:医学生;科研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059(2007)06-0088-04

Explorations and Practices on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bilitie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in Modern Medical Education

Office of Teaching Affairs, Department of Medical Education Research

(Shanghai Medical Colleg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Based upon years of reforms and explorations, Shanghai Medical College of Fudan University has developed an effective mechanism helping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ies 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It is featured by full coverage of tutorship, optimized curriculum and experimental system, bedside teaching, plentiful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etc. Undergraduate Medical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engage in an early pract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early contact with patients, thus to foster their strict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inspiration of innovation and spirits of teamwork. All these measures have dramatically increased students" abilities on innovativ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 abiliti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ies of practice; abilities of innovation

提高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是现代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本着“培养科学基础宽厚、专业技能扎实、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综合素质高、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临床医学人才”这一宗旨,参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将医学生的科研素质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通过鼓励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实践、早期接触临床病人,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其研究创新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使医学生具有崇尚科学、发展科学的理念,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和较强的科研素质与实践能力。经过多年不断探索与改革,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机制,硕果累累、特色鲜明。

一、具有分类指导特色的全程导师制的实施

为适应学分制建设和医学教育的特点,因材施教地给学生以最全面的个性化指导,医学院建立了具有分类指导特色的全程导师制度,包括“学分制选课指导导师”[1](对选课等与学籍相关的学习问题予以指导)、“基础科研导师”[2,3](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参与教学、科研实验、课余科创项目等小课题研究等)、“专业实习导师”(负责学生实习及毕业论文课题指导)。

(一)基础科研导师学院非常重视本科生的基础科研思维的训练工作,从二年级起为临床医学七年制、八年制专业和基础医学专业每6~10名学生配备一位副教授职称以上的科研导师,学院给每个导师组一次性划拨活动经费2000元,要求每个导师组每周至少有2小时以上的活动时间。导师要结合学生专业培养要求,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参与教学、科研实验、小课题研究等,带领小组成员开展诸如学术讲座、访问参观、成果交流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基础科研导师制的实行,大大提高了学生科研实验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与导师近距离的接触、内容充实的导师组活动使学生消除了科研工作的神秘感,深切体会到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缜密的科研思维、严谨的科学态度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等是保证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要素。从2000年迄今,全学院担任过本科生基础阶段导师的教师共有237人次。从2005年级开始,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的导师组活动已作为4学分必修课程列入了教学培养方案,对导师组活动的要求更加严谨规范。

(二)专业实习导师基础医学专业毕业实习导师均由硕士生导师或博士生导师担任,学院尽可能将学生安排到科研能力较强的重点实验室,充分利用医学院的卫生部、教育部、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多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博士点,使学生能得到更加系统、深入的科研能力训练。导师为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在巩固和保证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强调医学和生命科学的交叉与融合,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生命科学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对医学问题进行深层次探讨。学生在导师引导下选择医学领域中某些重大和关键科学问题进行文献综合,并根据导师所在实验室的条件、研究方向针对某一现象或选择某一环节提出科研思路和技术路线,书写开题报告,撰写毕业论文。通过完整的2个学期参与导师所在课题组的科研活动及完成毕业论文实验,进一步强化了科研能力训练。近五年来,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学士学位论文答辩的通过率达到100%,入选学校优秀毕业论文24篇。

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学生前期在基础科研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基础医学的科学研究,后期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由学院统一安排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的临床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培养。学院始终认为作为高级临床医师应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坚持对七年制医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同时处理好科研训练和临床技能训练两者的关系。要求导师结合床旁教学进一步强化学生临床操作规范化训练,使七年制医学生在临床决策能力、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考核等方面,达到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同的水平。

二、课程体系的优化及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整合式教学及功能学科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我院对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进行“以器官为中心的整合式教学”改革已有10年,通过对解剖学、组胚胚胎学、生理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和生物化学六门医学基础课程的有机整合与优化重组,自编配套使用的整合式教学系列教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该套教材还被遴选为卫生部“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切实提高其科研实践能力,2001年起我们在对原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合并为功能学科综合性教学实验课程)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减少了常规和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增设了综合性实验及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定研究题目和实验方案、进行预实验和正式实验、撰写论文并报告等,根本改变了学生按照讲义“循规蹈矩、按图索骥”的被动操作和学习状态,激发了学生的研究潜力和学习欲望,诱导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全方位多层次地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4]。2002-2006年,基础医学专业及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共完成221项自行设计实验、36篇综述。

(二)研究型学习教学改革学院积极倡导各门课程应用新技术进行研究型学习和探索性实验补充理论教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引导学生逐渐从被动型学习向主动学习和探索型学习发展。如《人体寄生虫学》课程在理论教学中引入专题讨论、病例病案分析,在训练本科生形态学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增设如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吞噬细胞和抑制吞噬试验等验证性和设计性实验,引导学生了解细胞表面的糖类对病原体致病和抑制致病方面的作用;神经生物学系聘请海外名师为本科生开设《科研交流的专业技巧》生物医学科研论文写作课程,逐步培养缜密的科研思路;《病理解剖学》课程在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将理论课和实验课整合,全部在实验室分小班进行双语授课,由学院为每位学生配备一本原版英文教材《Robbins Basic Pathology (7th edition)》。每次授课配备资深教授和青年教师各一人,一边讲课一边示教病理标本和切片,及时解答学生课堂上提出的各种问题。期末考试改变以往单纯以书面测验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的终结性评价模式,在实验成绩部分除了病理标本、切片考试外增加了问答题口试部分。每位同学先完成2个标本、2个切片的病理诊断考试(30分钟),随后再参加10分钟的面试。面试教授主要针对所考标本、切片进行相关基本概念、发病机制、临床病理联系等方面提问,对学生的基本概念、疾病鉴别、病理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判后给出面试成绩。对个别同学标本、切片诊断失误,教师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使同学明确错误,纠正诊断,并了解自己对病理学课程的学习情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复习及理论考试,也有利于病理学知识的掌握。与以往单纯的标本、切片的实验考试相比,这种考试方法使学生能够有机会与教师沟通,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互动性。2007年《上海医学院推进本科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明确要求:“各课程应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形成性评价所占比重为20%-40%”。

(三)床旁教学和PBL教学临床医学主要通过临床实践学习,随着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合理安排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改革课题。内科学系、外科学系、妇产科学系、儿科学系从2004年开始,在临床医学七年制、临床医学八年制开展了内、外、妇、儿四门课程的床旁教学,较大幅度减少讲授学时,加强各种类型的床旁教学和小讲座,使学生接触临床的实践机会明显提早和增多[5]。床旁教学模式是半天集中上理论课,半天进行床旁教学,共18周:内科学和外科学各6周,妇产科学和儿科学各3周。各系均编写了床旁教学的教学大纲,由系和教研室负责对带教老师进行培训和集体备课,立足三基,对学生采取以鼓励为主的方式,带领学生熟悉常见病的诊治,并尝试开展PBL教学。

为了更好地开展PBL教学,学院多次邀请国内外专家来院宣讲PBL教学理念,并在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病例撰写等方面给予指导[6]。2006年8月和2007年4月,学院分2批派出6位临床学科教师、5位基础学科教师前往加拿大UBC(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医学院接受4-6周的正规PBL教学培训。2007年开始,学院为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开设“基于疾病的多学科教学”课程,全程采用PBL教学法,课程将持续4个学期(8学分)。

三、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

学院在导师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活动等方面给予资金投入支持,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申报复旦大学“莙政学者”计划、“望道学者”计划及校、院级“科创计划”,结合导师组的课外科技活动及配套课程所构建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让学生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了解学科前沿,明确学科发展动态,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7]。2001年以来,医学院90%以上学生均参加过各种科研能力培训活动,共有24位学生成为“莙政学者”、18位学生成为“望道学者”。05年以来有25位教师参与申报了41项“莙政学者”课题、15位教师参与申报了19项“望道学者”课题,2006年上海医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立项13项,2007年,“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立项10项。近年来医学院各专业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撰写科研综述和论文,部分已在国内外医学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

四、评价机制改革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医学教育评价的方式将影响教学改革的效果,因此学院将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其他教改措施配套同步进行,改变以往单纯以书面测验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的终结性评价模式,注意吸纳和采用多元的评价方法,在传统的书面考试之外,增加了床边教学测验、口试、论文撰写、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等侧重能力和表现的形成性评价方式。

口试:为了促使学生对课程知识融会贯通,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临阵不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学院倡导在课程考试中增加口试,病理学系已先行一步产生示范效应。

学生素质拓展记录手册: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素质拓展要求以培养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普遍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为目的,通过教学讲授、课堂讨论、专题讲座、主题活动、体验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方式全面带动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实践和讲座类活动为必修项目。《学生素质拓展记录手册》作为教学培养方案的组成部分,由每个同学自行记录和保管,要求在校期间累积满12分。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可以较好地测量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由经过培训的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 SP) 作为主要评估者,通过检核表和多站测试使临床能力评价的客观性大大增强[8]。 从2003年起,学院每年对经过临床实习轮转的学生进行OSCE考试,至今已有800余名学生参加考试。

由于学院坚持把医学生的科研素质培养和实践能力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年的不断探索与改革创新,我院医学生科研素质培养和实践能力已自成体系,形成特色,人才培养效果显著,科研素质在实践中大大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答辩通过率、入选学校优秀毕业论文的比例、研究生录取率、课外科技活动中标率等各项指标始终保持高水平。不少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已在医学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论文或综述,01级基础医学专业的陈婧同学在导师高谦的指导下,出色地完成了科研课题,并将研究成果总结成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国际医学杂志《结核病》(tuberculosis,SCI收录,影响因子3.6)上。

毕业生追踪调查显示,无论是学生的导师还是所在单位的领导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均较高,认为他们医学基础知识扎实,外语基础较好,学习刻苦努力,工作积极踏实,动手能力较强,团队合作意识较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教学改革的深化使学院的教学工作全面进步,综合评分连续三年排在全校前列。教学改革的实施也极大地调动了我院广大教师的参与热情,他们在尽心尽责地承担导师职责的同时,积极申报相关教学研究课题,近五年来撰写并发表教学论文100余篇,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也提升了自身的学术水平,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本文由孙利军执笔, 汪青审校。)

参考文献

[1]鲁映青,孙利军. 复旦大学医学生学分制管理实践研究[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3):1-4.

[2]朱依纯,王铭洁,郭慕依. 对基地班学生实施导师制的体会[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1,3(3):177-178.

[3]李莉,朱大年. 导师组活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J]. 中国医学教育研究进展,2002(9):233.

[4]鲁映青,杨轶群,曾勇. 医学功能学科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教学的探索[J]. 复旦教育论坛,2004(6):89-91.

[5]王吉耀,李耘,高虹.七年制《内科学》床旁教学的实践.上海高等医学教育,2005(3):139-140.

[6]张晓波,陈超,黄国英,等. 医学PBL教学的意义与实践[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4(24增刊):18-20.

[7]汪青,鲁映青,曾勇,等. 培养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科研素质的实践[J]. 上海高等医学教育,2005(3):130-132.

[8]曾勇,姜林娣,赖雁妮,等. 标准化病人连续工作的时间对OSCE评分的影响[J]. 复旦教育论坛,2007(2):93-96.

(责任编辑:赵友良)

收稿日期:2007-10-2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批准号:J0730860;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CMB)项目,编号:05-819。

推荐访问: 实践能力 科研 素质 探索 培养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