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归纳各证型PCOSIR的特点,为PCOS临床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寻找规律,从而提高中医药防治PCOSIR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西结合妇科门诊就诊的PCOS合并IR患者78例,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27.67±3.70)岁;另招募健康女性26例,年龄20~38岁,平均年龄(28.08±5.25)岁。
1.2 诊断标准
1.2.1 PCOS诊断标准 参照2003年修订的Rotterdam标准诊断PCOS:具备以下3条中的2条,即可诊断为PCOS,即1)月经稀发/闭经;和/或2)经阴道超声直径≤9 mm的窦卵泡数量>12个或卵巢体积>10 mL;和/或3)临床或生化高雄激素血症。月经稀发被定义为周期>35 d,或在过去的1年中月经来潮<8次。闭经定义为2次经间隔时间>90 d。生化高雄的定义是睾酮(Testosterone,T)≥60 ng/dL[4];临床高雄激素血症的定义是Ferriman-Gallwey(FG)评分≥5分[5]。
1.2.2 IR诊断标准 IR通过胰岛素稳态模型指数(Homeostasis Model of Assessment for 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来评价,HOMA-IR=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22.5。其中HOMA-IR≥2.14被认定为IR[6]。
1.2.3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中的有关标准并结合临床,将PCOS合并IR患者分为肾虚型、肝郁气滞型及脾虚痰湿型。
1.3 纳入标准 年龄20~40岁;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排除其他内分泌疾病,如高泌乳素血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未矫正的甲状腺疾病、库欣综合征、糖尿病等。2)近3个月使用过激素类药物或中药者。3)近3个月接受过针刺治疗者。
1.5 研究方法
1.5.1 指标测定 测定健康对照组受试者及PCOS患者的身高、体重、腰臀围、多毛评分,并于月经第2~5天,空腹12 h后,次日清晨8~10时采血,测定血清卵泡刺激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泌乳素(Prolactin,PRL)、T,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总胆固醇(Cholesterol,CHOL)、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s,H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 A-1,ApoA-1)和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B)。各项指标均统一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检测。
1.5.2 中医辨证分型 由2名中醫/中西医妇科医生依据主要证候进行中医辨证分型。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 ±s )表示。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满足正态分布时,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满足正态分布时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以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COSIR不同中医证型分布 依据上述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及主要证候,将就诊的78例PCOSIR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肾虚证患者18例(23.08%),脾虚痰湿证型患者41例(52.56%),肝郁气滞证型患者19例(24.36%)。
2.2 PCOSIR不同中医证型与体重指数及腰臀比的相关性 经Kruskal-Wallis分析结果显示,脾虚痰湿组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肝郁气滞组和肾虚组BMI显著低于脾虚痰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肾虚组和肝郁气滞组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脾虚痰湿组和肝郁气滞组的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肾虚组和肝郁气滞组WHR显著小于脾虚痰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肾虚组和肝郁气滞组W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但PCOS各组WHR均>0.8(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等对4万余中国人群抽样调查后建议我国女性腹型肥胖的临界值为WHR>0.8)即为腹部脂肪堆积。见表1。
2.3 PCOSIR不同中医证型与HOMA-IR的相关性 经Kruskal-Wallis分析结果显示,PCOS各组HOMA-IR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但PCOS各组间HOMA-I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见表2。
2.4 PCOSIR不同中医证型与激素水平的相关性 经Kruskal-Wallis分析结果显示,PCOS各组LH及LH/FSH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但PCOS各组间LH及LH/FS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脾虚痰湿组和肝郁气滞组T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肾虚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且PCOS各组间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PCOSIR各组PR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且PCOS各组间PR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见表3。
2.5 PCOSIR不同中医证型与脂代谢的相关性 经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分析结果显示,脾虚痰湿组CHOL、TG、LDL以及APOB各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HDL和APOA-1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肾虚组仅TG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其余指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肝郁气滞组各指标与正常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仅肝郁气滞组TG显著低于脾虚痰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其余指标PCOS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3 讨论
IR主要表现为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的缺陷。高胰岛素血症抑制肝脏性激素结合球蛋白的合成,导致循环中游离雄激素水平升高,从而刺激外周脂肪组织转换雄激素为雌酮,导致雌激素水平升高。升高的雌激素正反馈刺激垂体LH分泌,增加LH/FSH比值,从而导致卵泡发育异常、闭锁;此外LH的分泌增加还会进一步刺激卵巢分泌T增多,加重高雄激素血症,后者导致了月经紊乱、卵巢囊肿、多毛和无排卵性不孕的发展[8]。此外,IR患者患上糖耐量受损、糖尿病、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疾病较健康妇女风险更高[9]。
为了给中医辨证提供更加客观化的指标,临床上对激素、糖脂代谢、人体测量学指标,以及并发症等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进行了诸多研究。多数研究表明,PCOS性激素、糖脂代谢、人体测量学指标与中医证型有相关性,但这些指标与何种中医证型有相关性仍存在不同的观点[10-16]。本研究首次针对IR患者,通过将不同中医证型的PCOSIR患者在相同辨证层面上进行比较,并与健康女性对照,结果发现PCOSIR不同证型在生殖内分泌代谢特征方面存在同质性和异质性。尽管月经稀发、闭经、IR、LH升高、以及LH/FSH升高是不同证型的共同临床表现,但PCOSIR患者不同中医证型具有不同的内分泌代谢特征的表达。其中脾虚痰湿证IR发生率高于肝郁气滞证和肾虚证,且脾虚痰湿证具有更明显的肥胖、内分泌及脂代谢紊乱。这可能与脾虚痰湿证具有更明显的肥胖、脂代谢紊乱相关,证实了IR是PCOS发病的中心環节和基本的致病基础,将导致PCOS患者罹患血脂异常、肥胖的风险更高。
证型的研究已经成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关键问题。通过揭示证候实质,探寻证型的生物学基础,是实现中医学与现代生命科学交融的重要突破口[17]。然而目前对PCOS证型的研究仍多集中在证型分类及证候分布的总结和与其发病有关因素的调查方面,尚未真正深入揭示PCOS的证候实质,缺乏对临床指导的实用性。未来可以通过引入分子生物学动态的、多参数应答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对PCOS不同证型进行全面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明确其生物标志物,探讨PCOS辨证客观化的重要途径,为PCOS规范化的辨证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Farrell K,Antoni MH.Insulin resistance,obesity,inflammation,and depression in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biobehavioral mechanisms and interventions[J].Fertil Steril,2010,94(5):1565-1574.
[2]Nestler JE.Role of hyperinsulinemia in the pathogenesis of the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and its clinical implications[J].Semin Reprod Endocrinol,1997,15(2):111-122.
[3]Lakkakula BV,Thangavelu M,Godla UR.Genetic variants associated with insulin signaling and glucose homeostasi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insulin resistance in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a systematic review[J].J Assist Reprod Genet,2013,30(7):883-895.
[4]Wielgos M,Szymusik I,Kosinska-Kaczynska K,et al.The influence of dinoprostone on uterine cervix ripening and the course of labor[J].Neuro Endocrinol Lett,2007,28(4):513-517.
[5]Zhao X,Ni R,Li L,et al.Defining hirsutism in Chinese women:a cross-sectional study[J].Fertil Steril,2011,96(3):792-796.
[6]Chen X,Yang D,Li L,et al.Abnormal glucose tolerance in Chinese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Hum Reprod,2006,21(8):2027-2032.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4.
[8]Bhathena RK.Insulin resistance and the long-term consequences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J Obstet Gynaecol,2011,31(2):105-110.
[9]Hernandez-Valencia M.,M.Hernandez-Rosas,A.Zarate.Care of insulin resistance in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Ginecol Obstet Mex,2010,78(11):612-616.
[10] 王兴娟,曾晓聆,刘颖,等.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同中医证型与内分泌代谢的相关性探索[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8):1085-1089.
[11]許小凤,刘迎.多囊卵巢综合征基础性激素水平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J].江苏中医药,2004,25(11):14-16.
[12]李小平,郑春盛,洪哲晶,等.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性激素和胰岛素水平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11):996-998.
[13]严炜,黄慧芬.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证型与性激素水平、胰岛素抵抗关系的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4):274-276,279.
[14]桑霞,陶莉莉,张玉珍,等.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型与内分泌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广东医学,2008,29(9):1571-1573.
[15]熊红萍,李灿东.多囊卵巢综合征痰证病理与胰岛素抵抗、性激素关系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13-14,16.
[16]黎小斌,兰小玉,欧爱华,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分布及其规律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3):323-326.
[17]赵立宇,王文静.以蛋白组学方法筛选慢性胃炎湿证患者的实验初探[J].中华综合临床医学杂志,2004,6(11):7-9.
推荐访问: 胰岛素 抵抗 合并 中医 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