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中医治疗失眠症的临床分析

中医治疗失眠症的临床分析

时间:2022-03-11 08:05:29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馝v_uM9Ѩky总结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和抑郁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更低,两组症状和抑郁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失眠症使用中医治疗的方法相较于西医治疗安全性更好,患者的症状得到有效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治疗;失眠症;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36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4-093-01

失眠是指入睡和睡眠持续困难导致人们的正常生理需求无法从睡眠数量或质量中得到满足,从而使日常生活工作受到影响的一类疾病。症状轻者入睡困难、时寐时醒、醒后无法再入睡;症状重者则一整夜无法入眠。对该病患者使用中医治疗可使其脏腑气血阴阳平衡得到调整,使睡眠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本文通过对该病患者使用的中医治疗进行探讨,现如下报告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将100例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失眠症患者作为实验临床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成观察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入组标准:难以入睡、多梦、易醒、觉醒次数 频繁,总睡眠时间低于6小时;白天经 常感觉疲劳、头晕,注意力无法集中;多导睡眠图表明:睡眠潜伏期在30分钟以上,每晚实际的睡眠时间低于6小时,觉醒时间在30分钟以上;排除由于躯体、精神以及神经等疾病所引发的失眠。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西医治疗的方法,患者每天晚上口服1mg艾司唑仑片1mg;给予观察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将30g酸枣仁、30g生龙骨、15g白芍、茯苓、龙眼肉、川芎[1],当归与知母各10g,远志、木香、炙甘草各5g,脾气不足者加20g黄芪,20g党参,内有湿热者加5g黄连,10g法半夏,10g竹茹、石菖蒲15g,煎煮后取300ml药汁,让患者分两次服用,临睡前和午餐后分别温服150ml,连续服用6d后休息1d,疗程为20d[2]。针灸治疗:取患者的百会、印堂穴、四神聪,患者保持安静仰卧位,先取百会穴,进行常规消毒,逆督脉循行方向,平刺约1.0寸,然后在百会穴的前后左右位置各开1.0寸取穴位,向后平刺0.5-0.8寸。再取患者两眉内端连线重点的印堂穴,进行常规消毒,正对鼻尖位置平刺0.3-0.5寸。每隔10min进行1次行针,以捻转手法作为主要方法,留针30分钟。如果患者当时能够入睡,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但不可超过1小时[3]。

1.3 观察指标 总结比较两组患者服药前后的临床症状情况及抑郁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文章数据用SPSS22.0软件处理,以x2检验,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失眠症是一种持续的睡眠质量无法令人满意的生理障碍,该症的致病心理因素为对失眠存在恐惧或忧虑心理。作为常见的睡眠障碍-失眠可在环境、躯体、神经精神疾病等继发,原发性失眠症是指患者精神紧张、焦虑恐惧、担心失眠,入睡困难且睡眠度不深、容易早醒或惊醒、多梦、醒后清醒感不足或感到疲乏是该症状的特点,白天患者思睡使日常工作和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临床上对失眠症患者使用的西医治疗通常使用药物

治疗,安眠药物对症治疗,可在短期内应用但不能长时间使用,防止成瘾。有关研究发现中医对该症状的治疗有明显且较大的优势。

该症在中医中属于不眠、不寐等范畴,中医理论认为治失眠的病因有多种,其中最重要的一种病因是气血失调,在此方面中医药辨证分为阳虚或阴虚失眠,治疗时需将两种病症区分。失眠主要因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失衡、阳不入阴等多方面造成,其中阴阳失调和阳不入阴是因阳虚阴盛或阴虚火旺造成,脏腑失衡则因心肾不交、劳伤心脾导致,加上肝失疏泄、心胆气虚及胃气不和等导致,营卫失和则因机体痰瘀阻滞引起。心神被扰或失养则病机在于神不摄于心,肝魂失养或被扰则在于魂不摄于肝,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多梦性失眠症状;肺魄被扰或失养则因魄不摄于肺,导致患者出现持续性失眠或睡眠深度较浅的情况;如果患者为早醒型失眠,则因肾气或肾精亏虚导致,肾志失养使志不慑于肾;整宿不眠的失眠症状类型,则是因为患者思虑伤脾,脾不摄意导致。中药治疗中的茯苓、黄芪、炙甘草可起到甘温补脾益气的功效[4],龙眼肉和当归能够补肝血养心神,远志和酸枣仁可起到交通心、肾安神定志的作用,木香能够行气疏脾,所有药物共同使用气血化源充足,心血得到充养,患者的心神安则睡眠酣。针灸治疗能够对患者起到疏通督脉气血的效果,并且实现对脑功能的调节作用,从而达到镇静安神、熄风潜阳的功效,实现患者病情改善,缓解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通过对失眠症患者使用中医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患者的失眠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且中医的辨证治疗可对不同情况引发的失眠症进行有效治疗,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华.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临床分析[J].双足与保健,2018,27(12):195-196.

[2] 范启明. 痰热内扰证失眠患者的中医体质学探讨及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

[3] 袁晶. 失眠的六经辨证分型分布规律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

[4] 熊桂华,刘兴山.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1):33-34.

推荐访问: 失眠症 中医治疗 临床 分析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