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完善与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内容与考核方法等,创建出适合本专业的研究性教学模式。通过实践表明,研究性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其掌握更扎实的专业技能与知识,并能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所以,研究性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 研究性教学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a)-0040-02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具有较强的实验性、技术性与应用性,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要不断加强实验教学水平。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内容为主,其教学模式为教师灌输式降解,学生机械式模仿,这样显然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本教研室积极完善实验教学方法、内容与考核方式等,努力创建出符合本校专业发展需求的研究性教学模式。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本院2011年新增的50名本科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20学时的实验教学改革。所有学生经高考统一录取。
1.2 方法
1.2.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对于所选学生而言,医学微生物学以及研究性学习都属于新课程与新事物。所以教师必须要根据教研室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确立明确的实验方向,学生按照可行性以及个人兴趣选择实验课题,之后自由的组建研究小组。每个小组都可根据有关资料制定设计方案,其中包括课堂的名称、具体研究内容与实施步骤等[1]。然后各小组组长将本组研究方案介绍给教师与同学。全班同学与教师都能对此提出问题,由小组组员进行回答。最后指导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本次试验教学改革主要组织学生在校园内的实验室以及土壤等地进行标本的采集。学生首先采集以及处理样本,然后制备培养基,并测定细菌与霉菌的总数目等,以此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医学细菌学的相关实验知识与技术,培养学生生物安全防护意识等。最后设定的实验内容是:培养以及鉴定土壤内含有的厌氧性细菌;检测患有毛囊炎病人的脓汁标本中含有的病原菌;中草药抗菌活性研究;同时消灭实验室中空气以及物体表面存在的细菌与病毒等。
1.2.2 完善教学手段
在以往的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室教师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然后由指导教师为学生讲解实验理论,之后根据实验步骤进行示范操作,在最后环节由学生实施实验操作。这样学生只是按部就班,没有进行充分的实验准备工作,从而对实验原理、步骤与结果的预测等缺乏亲身体验,无法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而研究性教学改变了传统实验教学的单一模式,帮助学生用更加科学的方式进行学习,其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式、自主式以及研究式学习能力。研究性教学不但比较重视学生在学习中处于的主体地位,坚持“以生为本”,同时也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指导教师的精心指导与组织下,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给予及时指导与纠正。师生相互交流与互动,有效实现“教、学”相长。
1.2.3 改进考核方法
传统的实验考核方法通常都是采用实验报告的形式,然而许多学生为了应付了事,会去复制其他学生的实验报告,于是学生的真实能力根本无法通过此考核方法检测出来。所以,应该改进实验考核方法。本院选用全面考核的综合评定方法,同时为实验考核未通过者提供一次补考机会,假如补考不通过就会取消其参加理论考试的资格[2]。以下即为考核内容。
在实验的总成绩中,平时考核成绩以及期末考试成绩分别占60%与40%。而在平时成绩中,对于研究性学习学生所编写的报告与答辩、以及其个人研究态度各占10%,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占20%。而在期末考试成绩中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
2 评价与总结
2.1 实践效果
为了了解学生对实验教学新模式的评价,我院对50名同学展开问卷调查,并获得100%的回收率。通过调查结果可知,与传统实验教学相比,学生更加认可研究性实验教学,对此评价较好。而且,研究性实验教学能有效完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对此课程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可进行更多互动与交流,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得课堂学习的讨论气氛更加浓厚,同时也促进了课堂学习与现实生活的紧密关联,有效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在研究性教学的作用下,学生深刻认识到实验准备与设计的关键性意义,加强了学生对前期准备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为以后的学习与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对教学新模式的评价如表1所示。
2.2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开展研究性研究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取得很大成效,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客观条件的制约。由于此教学模式对于实验设备以及场地具有更加严格的要求,而学校客观条件却存在一定的限制。如实验室材料与设备不足,学生无法完全开展个人设计的实验;实验室空间有限,学生无法自由选择制备培养基的实验空间等。对策:学校可以投入更多资金,加强学校实验设施建设,不断的完善实验设备与场地,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充足的实验空间,便于学生实验操作的有效进行。
其次,学生在教学中存在较弱的主观能动性。如各实验小组间缺少较强的合作理念,造成实验材料浪费;有些研究小组组长在实验设计与课题选择上不够认真,偏离实验教学改革目标等[3]。对策:(1)学校应该积极加强学生的参与理念,加强各个实验小组的合作与交流,这样不仅能够节约实验材料,减少浪费,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全体同学的共同发展与进步;(2)学校可以定期开放实验室,使得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学校的实验室开展诸多实验活动,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与动手操作的机会,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3)教师应该加强对研究小组组长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各组长的责任意识,使其能够带领组员认真的进行选题与实验设计,进而更好的实现实验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4]。
总而言之,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此课程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能够扩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但是在改革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改革与探索,从而提升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与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霞.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9):69-70.
[2]佟伟等,李宏伟,董颖,等.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预防医学,2013,20(40):3781.
[3]钟有添,马廉兰,曹镐禄,等.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0,34(5):1014-1016.
[4]徐娜娜.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12(2):163-164.
推荐访问: 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探索 改革 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