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物化学”是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本课程内容枯燥、抽象,重难点多且分散,学生对这些分子水平的化学物质及复杂的代谢反应,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学习难度大,难以理解和记忆。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恰当选择运用案例,可以极大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物化学;案例教学法;优势;实施
案例教学法,又称为“苏格拉底式教学法”,最早由哈佛法学院克里斯托弗·要伦布·兰德尔(Christopher Conlumbus Langdell)于1870年前后应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中。目前,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校中被广泛应用,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巨大推进作用。
“生物化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被动接受,缺乏自主学习能力,难以掌握知识,更不能将知识转变为能力。如何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本课程组引入案例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1)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精选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组织学生分小组查阅资料,讨论、发表各自的观点,小组代表在全班分享,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内相互讨论、相互启发。这可以让每个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对案例和课程知识的浓厚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一个人获得知识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合适的案例,就会激发学生对课程和专业的兴趣,学生就愿学、乐学、爱学。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素材主要来源于现实生活,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豆腐的制作等;也可以是经典实验案例,以学生经历过的,造成一定社会影响的案例素材为主。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具体案例进行讨论,其讨论过程是分析、解决问题,巩固深化知识与应用的过程。
(3)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
“生物化学”概念抽象,各种代谢内容繁多,联系广泛。学习起来很枯燥乏味且难以理解,不容易记忆。通过案例教学,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代谢过程具体化,把死的知识变成有细节的“故事”,达到通俗易懂的目的,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抽象知识,而且活学活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加强记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1)上课前的准备。
在上课前一周左右将案例资料及讨论问题分发给各小组,要求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准备案例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是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2)案例的选择。
选择恰当、典型的事例编写案例,案例必须包括完整的情节、相关的背景信息、重要的细节和数据等,教师可以预先研究,发现遗漏信息及时予以补充和完善。
(3)教学组织。在案例分析时,将学生分为5~7人一组,而且要根据学生性格特征,对学生进行合理搭配,每小组可选一位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以便讨论气氛活跃。小组也可以不断更换成员使他们思维更活跃。
(4)教师的主导作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和指导者角色,相当于导演,课堂教学的气氛、节奏都应在教师的掌控中。可以给予必要的点拨和启发。教师要把握讨论的主题,不偏题或跑题。
(5)及时归纳总结。
案例教学中,学生观点多、思维广,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点评,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解答,归纳与总结,理清思路,便于同学们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以案例学知识、练能力的目的。
案例教学法突破了“讲授”教学法的局限,教师与学生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知识学习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获取知识,师生共同努力,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徐学锋微生物学案例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微生物学杂志,2011(31):105—107.
李晓冬,等兴趣法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2005(07):466—467.
推荐访问: 教学法 生物化学 药学 高职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