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处方制定原理、养生学说原理、中药原理、病情严重程度、药物处方、药物煎服法/操作、药物炮制法/操作;其余标签归入物质层。
SNOMED CT中属于物质层的概念最多,占79%,属于心理层概念的占16%,属于社会层概念的占5%。TCMCTS中属于心理层的概念最多,占56%,属于物质层占36%,属于社会层概念占8%。
4.讨论
4.1归类的讨论
与西医比较,中医更重视主体认识与客体信息的融合,即对机体病理生理的认识中含有很多医生个体的体验和经验,因此将中医证候、原理、防治原则、病因等都归入心理层。以中药和中药处方(方剂)为例来说明。中药是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指导下的药物总称,具有来源植物、药用部位、化学成分等客观属性,因此归类时将中药归于物质层,这与将西药归入物质层一致。但中药处方(方剂)是医生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患者病情进行辨证后制定出的,是医生自身对中药的认识及使用经验、患者体质等因素综合考虑后的结果,不同的中医在同一时间面对同样的患者,开出的处方不尽相同,却均能达到满意的疗效,这就是中医的特色所在,因此在本文中将中药处方(方剂)归于心理层。
受限于我们的知识水平,TCMCTS的48个三级类与SNOMED CT的41个标签可能并不完全对应,而且以上归类的主观性也较强,仅限于为本论文所用。
4.2思考与提示
对2个系统归类的结果符合中西医知识的特点:西医物质层概念居多,大部分是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教学、阅读,相对容易的吸收和掌握。中医大部分是隐性知识,这些知识运用需要经验性和认识的直觉性。中医医生如果想在临床正确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并取得良好疗效,则需要对中医具有很深的理解力,以及对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考虑,对临证经验有自己的体悟。从这个角度来看,名老中医“师带徒”的传统方式,可能是传授中医隐性知识、提高临床治病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构建本体是通过对知识进行建模,将显性知识系统表示出来,实现知识共享和重用;也可用于促进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共享。中医药领域本体通过对中医概念的提取、关系的分析,将中医知识明确规范地表达,以便于共享和传承。用本体的方法可以系统地整理中医隐性知识,通过编码实现显性表达,可将中医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使中医“意之所解,口莫能宜”的经验知识外显化。
中医药领域本体的构建有利于从本体论的层次对于中西医知识体系进行比较。中西医学之所以很难共融,是因为二者从本体的层面就具有很大差异。当然,目前的中医临床术语系统的项层结构还不完善,以之为研究对象可能有失偏颇,希望可以建立逻辑一致、内涵清晰的中医药领域本体,为中西医学的比较研究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为实现整个中医知识的系统化及知识共享提供支撑。
推荐访问: 本体 中西医 体系 知识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