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西方哲学本体论的历史演进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发展

西方哲学本体论的历史演进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发展

时间:2022-05-16 09:30:03 来源:网友投稿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在西方哲学的本体论传统中生成的,它有自己独特的品格,代表着本体论发展的最高成就。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实质,要以对西方哲学本体论的总体发展演变的认知为基础,而这一点正是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理论弱点。国内哲学界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之间加强学术意义上的比较与对话。

[关键词]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

[中图分类号]B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8)09-0067-04

李勇(1970—),男,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湖北武汉 430072)

“本体论”概念一般认为是由德国人高克兰纽斯于1636年提出,后由沃尔夫和鲍姆加登把它确定下来的。是指关于一般存在的理论,关于世界本质的哲学学说。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没有本体论这一提法。但这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自己关于存在的理论或关于世界本质的哲学学说。我们通常所说的世界观——对于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其实就是本体论的同义语。在当代,随着哲学本体论的复兴,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问题也成了理论界所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为了更深刻地体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特质,有必要对西方哲学本体论的发展流变作一勾要爬梳。

一、古代西方哲学本体论的演变历程

虽然本体论概念提出较晚,但关于本体的研究从哲学产生就开始了。泰勒斯被公认为西方哲学的第一人,他的学说和他所开创的米利都学派所致力探讨的是世界的本原问题,亦即世界万物是由什么基本物质构成以及怎样构成的问题。泰勒斯所开创的这种哲学研究范式,深深地影响了古希腊哲学的发展。在苏格拉底以前,这种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探讨一直在古希腊哲学中占据着统治地位。虽然这种本体论的形式非常素朴,但它所显示出来的从总体上考察宇宙世界的理论勇气却十分巨大。对于本体论为什么最初在古希腊产生,卢卡奇认为主要是因为“古希腊没有僧侣权力又没有教条式的义务式的神学,所以它能够成为产生本体论的古典国度”。而在当时与古希腊具有同等文明水平,有的甚至还超过古希腊文明水平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受宗教神学的影响,没有出现这种哲学本体论。虽然它们也探讨世界的本原问题,但毫不例外,它们把它归功于神的创造。这种宗教本体论已经与哲学本体论相去甚远了。

在苏格拉底之后,由于城邦危机,这种对宇宙本源问题的探讨已日渐式微,取而代之的道德问题成了哲学讨论的核心问题。道德哲学关注人以及人的实践是否正确的问题。柏拉图是古希腊的第一位道德哲学家,他“是第一位回答了在正在解体的城邦中‘做什么’的问题的哲学家”。为了使他所提出的道德假设获得一种必然的保证,柏拉图提出了一种本体论。这种本体论与前苏格拉底哲学的宇宙一元论已大不相同。它是一种二元论的本体论。柏拉图将宇宙世界一分为二,一个是理念王国,另一个是现象世界。柏拉图认为,只有理念王国是真实的,而现象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虚幻的投影罢了。这种彼岸与此岸的分别,已开始与宗教的神学本体论同流了。在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本体”概念,并作了专门的考察。尽管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点与他的老师柏拉图大不相同,但他仍然继承了柏拉图哲学的这种二元论性质。亚里士多德不满意于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四因是指: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在解释具体事物时,亚里士多德往往把目的因和动力因归结为形式因。于是,具体事物就被归结成了形式与质料的统一,其中形式是积极能动的因素,质料则是消极被动的因素。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发展就是由质料向形式转化的过程。在这种转化的过程当中,万事万物被排成了一个等级阶梯系统。在这个阶梯最底层是完全没有形式的“纯质料”,其最高层则是不含有任何质料的“纯形式”其实也就是上帝。这样,亚里士多德就把他从前门赶出去的柏拉图的理念又从后门迎了进来。只有伊壁鸠鲁的哲学同这种二元论本体论实行了决裂,伊壁鸠鲁的“无情的批判性的唯物主义粉碎了所有两个世界的本体论”。伊壁鸠鲁把人的生活的意义、道德问题作为他的哲学的主题,但与其他道德哲学家不同,伊壁鸠鲁认为只有死亡以及如何死亡才是哲学的唯一课题,除此之外的一切对人来说都毫无意义。伊壁鸠鲁的这种建立在人的生物性存在(肉体存在)基础之上的道德哲学,彻底否定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生活的意义在于追求某种最终的远离尘世的彼岸精神实体的观点,提出了人的生活意义就在于人的世俗生活、人的肉体生活之中。但伊壁鸠鲁的哲学并没有撼动二元论本体论在哲学上的统治地位。随着基督教哲学的兴起,这种二元论本体论发展到了极致。

二、近代西方哲学本体论的发展进程

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研究自然、发展科学的呼声越来越高。科学发现对基督教的自然观造成了强大的冲击,在科学发展和资产阶级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一种新的本体论开始形成并日益发展,这就是资产阶级的唯物主义哲学。“从霍布斯到爱尔维修,从斯宾诺莎到狄德罗,他们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的全部遗产,把新的本体论贯彻始终。”但同时,由于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及其对封建贵族的妥协,一种否定本体论的唯心主义哲学也迅速发展起来。他们中的重要代表人物有贝克莱和康德。在资产阶级哲学内部这两骰思潮的较量中,唯物主义哲学显得越来越难以支撑,而唯心主义哲学作为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哲学,热衷于与宗教神学的妥协,“它们在一种纯粹的,持久坚定的反本体论的认识论方向上深化了它”。

在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运动中,本体论的发展又经历着另一种变化。康德虽然在认识论上否定了本体论,但他对本体论的否定并不是绝对的,因为他的道德实践已经变成了本体论的东西。在费希特的哲学中,这种道德实践的原则成了真正现实的唯一基础,而这种现实的本质则是由活动着的人的理性所创造的,是与这种理性相统一的。这样,德国古典哲学就接过了启蒙运动的本体论问题。“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理性在本体论上的万能性依然是哲学问题的核心,只是从这一点来看。才能说德国古典哲学是启蒙运动的继续。”如果不理解这种现实的规定性,我们就不可能理解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哲学。这种现实的规定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以法国大革命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所形成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理性占着统治地位。并具有本体论上的优先地位;另一方面,这种按照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王国”日益显露出其固有矛盾,变得越来越不符合理性,作为启蒙运动的哲学核心思想的理性王国,在这种新的现实面前失灵了。面对这种状况,开始出现了否认理性在本体论上的重大意义的思潮。这就是浪漫主义哲学的兴起,在浪漫主义哲学中,非理性取代了

理性的地位,这种非理性否认世界的矛盾性,并且试图寻找一条回归过去,即回到一种所谓的真正的、没有矛盾的和谐王国中去的道路。而另外一些思想家则作出了另一种反应,他们把当时的新时代理解为向一个真正的、将会克服当时的矛盾的理性王国的过渡时期。这类思想家仍然坚信理性王国,只不过理性王国开始转化为一种未来的景象了。黑格尔就是其中之一。他要在当时那个时代自身中从哲学上证明一个理性王国,从而使得矛盾必然地既发展为本体论的、同时又发展成为逻辑学和认识论的核心范畴。因此,作为哲学基础的矛盾性与作为理性的实现的当代现实相结合,构成了黑格尔思想的本体论基础。这种结合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就是在黑格尔那里,逻辑学和本体论以前所未有的密切性和牢固性结合在一起。

黑格尔哲学中的矛盾范畴,不仅表现为思维的问题,同时也表现为现实自身的问题,表现为首先是本体论方面的问题。现实在黑格尔的整个范畴体系中占据核心的和最高的地位,现实的此时此地的定在对所有其它范畴具有本体论上的优先地位。黑格尔力求在思想上把握这一原则,他杜撰了理念与当代趋同的神话,从而导致了其体系与方法的矛盾。同时,由于黑格尔的本体论建立在其逻辑学的基础之上,从而使得这种本体论只在逻辑范畴和逻辑联系中才能发现其最恰当的表述方式。这样,黑格尔既使逻辑概念承受着本体论内容的过重负担,从而将本体论的关系建构进逻辑之中,又时常由于把对本体论的认识掺进逻辑形式中而在许多方面歪曲了它们。这种泛逻辑主义的本体论不是在思维中再现现实,相反是对现实的歪曲。黑格尔逻辑的矛盾性起源于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起源于同一的主客体的观念中。这种观念不但不允许对本体论的范畴和方法与逻辑学、认识论的范畴和方法之间作出清晰的区分,不但不断地混淆两者,而且还长久地使本体论的论断服从于逻辑学等级制的观点,并由此侵犯和歪曲它们。

在黑格尔哲学的分化过程中,费尔巴哈所完成的转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费尔巴哈重新恢复了哲学唯物主义的王座。他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极大地启发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考。但费尔巴哈的哲学也有其自身致命的弱点,其唯物主义的本体论还仅仅是一种自然物质的本体论。“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这样,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承认他的本体论的转变是那个时期唯一严肃的哲学活动;另一方面也承认其局限性,即对社会存在领域的本体论问题的忽视。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本体论发展的最高成就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在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中产生的,从根本上讲,它是一种社会存在本体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第一次使经济范畴表现为人类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范畴。从而使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社会存在讲行本体论的阐述成为可能。经济学是马克思的本体论的中心,但这决不意味着他的世界观是所谓的“经济决定论”。尽管马克思毫不犹豫地赞同了费尔巴哈的自然哲学本体论和反宗教的观点,但是马克思很快就批判地超越了费尔巴哈。在自然哲学中,马克思总是采取明确的立场反对传统的、即使在费尔巴哈那里也未克服的自然与社会的分离,并始终主要是从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的立场来考虑自然问题。马克思只承认一种科学,即历史科学。他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个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在宗教问题上,马克思不满足于费尔巴哈的抽象思辨的人神关系,并以具体地、唯物主义地处理人的所有生活关系——特别是社会和历史的关系——的要求来同费尔巴哈的抽象的自然物质本体论相对立。在马克思那里,自然问题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本体论的说明。

由于马克思把人类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作为中心问题,因而在马克思那里,劳动成了其本体论的核心范畴。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劳动造成了双重的转变:一方面,劳动者自身由于他的劳动而改变了,他在作用于外在自然的同时,也改变着他自身的自然;另一方面,自然对象和自然力量在劳动中也被转化为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原料等。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不论是整体上还是在个别过程中,都以无机自然和有机自然的存在为前提。社会存在并不是像绝大多数西方哲学所认为的那样,是仅仅与所谓精神领域相联系的,被设想作为自然存在的不相容的对立面而独立于自然存在。同样,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坚决地排除了简单地、以庸俗唯物主义的方式把自然的规律转移到社会中的作法。社会存在的对象性形式是在社会实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从自然的存在中产生的。并日益成为社会的。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然界限的退却”的过程。社会存在发展的历史过程包含着最重要的从“自在存在”向着“自为存在”的转变,因而也包含着克服纯自然存在形式和存在内容而进人越来越纯粹的、越来越真正的社会性形式和内容的趋势。社会存在本体论中的唯物主义转折是以一种唯物主义的自然本体论为前提的,这种转折是通过发展经济在社会存在中的优先地位而造成的。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经济的分析,阐发了许多发人深省的本体论问题。与资产阶级把经济学当作一门纯粹的具体科学的观点相反,马克思的经济学总是从社会存在的总体出发,并且总是再次返回到这种总体性之中。而资产阶级的经济学总是把所谓纯粹的经济现象从作为整体的社会存在的总的相互关系中孤立出来,在这样一种人为孤立中分析这些现象。两者从各个方面来讲都是根本对立的。马克思的经济学对任何一个事实的确定、对联系的任何一种认识,与其说是根据其直接现实的正确性而得出的,毋宁说是从它出发。同时又超出它,不断地根据其存在的真实内容,根据其本体论的性质来研究的。马克思的经济学贯穿着一种科学精神,这种精神从未放弃在本体论的意义上的更为自觉和更具有批判性的倾向。马克思把本体论的意义作为一种持久的有效的批判性标准,把它应用于对每一种事实或每一种关系的确定中。但是,批判地拒绝在哲学中产生的虚假本体论,决不等于说这种科学性接受了一种原则上反哲学的立场。

自1848年以来,随着黑格尔庞大的哲学体系的垮台,新康德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兴起,哲学本体论问题基本上销声匿迹了。新康德主义甚至在哲学中排除了不可知的自在之物,实证主义则把对世界的主观感知同现实完全等同起来。对于受到这种哲学思潮影响的人们来说,马克思的经济学被看作是一门具体科学,它必须服从科学的“精确”的分工,服从“不遵奉某种价值”的阐述方式。这种观点对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也有较大的影响,当一些修正主义者为马克思主义寻找哲学上的“补充”时,政治上激进的梅林否认马克思主义和哲学有任何联

系。只是在列宁那里才开始了一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复兴。在《哲学笔记》中,列宁对辩证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它的第l章。因此,半个世纪以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理解马克思的!!”列宁作为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明确地抛弃了以自身为基准的逻辑和认识论在现代哲学中的至上性,并和这种至上性相对立,返回到了最初由黑格尔提出的逻辑学、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的观念上,当然,这是在唯物主义意义上使用的。列宁的这种努力代表着一种从本体论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阐发的积极趋向。但列宁所代表的这一趋向被后来的斯大林所阻截了。在当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研讨,要求我们重新回到马克思,通过对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的阐析,结合当代实践,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要求我们全面展开对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批判。实证主义和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中的两大流派。他们对待本体论问题的态度是针锋相对的。新实证主义继承了老实证主义的拒斥形而上学的传统,它们要求在所有的世界观问题上采取一种完全中立的立场,让所有本体论问题都悬置起来,从而把自在存在的全部问题作为原则上不可回答的存在问题加以取消了。新实证主义的这种立场代表着一种消极的思想倾向和虚伪的理论态度,也显露出了资产阶级不敢面对真正的存在问题和贫乏的理论创造力。

存在主义代表着资产阶级哲学的另一极,它们不满意实证主义对待存在问题的粗陋的武断态度。它们鼓起勇气要对存在问题进行说明。海德格尔就公开宣称,他把人(此在)仅仅是人作为本体论的出发点来考察。这意味着他的本体论只考虑人和人的社会关系。这样,他设计了一种社会存在本体论,在这种本体论中自然的所有独立的本体论问题都作为不相干的问题消失了。由于缺少自然本体论作为基础,这种所谓的基础本体论成了无根的浮悬物,其合法性值得怀疑。这种只以社会的人为中心的本体论绝不是一种真实的、广泛的、普遍的社会存在本体论,而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时代普遍被操作的社会状况进入本体论的问题的升华。存在主义对本体论问题的解决彻底失败了。

通过对西方哲学本体论的历史的追溯和当代的展望,我们发现,只有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本体论才是真正对存在问题的探索。马克思所建立的关于本体论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时至今日仍然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只有沿着马克思所开辟的道路前进,我们才能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问题上取得成功。

[责任编辑:龚剑飞]

推荐访问: 本体论 演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哲学 发展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