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蛤属于海洋高蛋白贝类,其食用价值与经济价值颇高,青蛤除其食用价值之外,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海洋药物。在此对青蛤养殖和药用价值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青蛤;养殖现状;药用价值;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94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14-04365-02
Advances in Researches on Breeding and Medical Value of Cyclina sinensis
LIU Zhixin, YANG Zuisu et al(School of Food Science and Medicine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ejiang Provinci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Marine Biomedical Products, Zhoushan, Zhejiang 316022)
AbstractCyclina sinensis belongs to marine shellfish with high protein. It has high edible and economic value. Apart from its edible value, Cyclina sinensis is also a very important marine drug. This paper made an overview of research results of its breeding situation and medical value.
Key words Cyclina sinensis; Current breeding situation; Medical value; Advances in researches
青蛤(Cyclina sinensis/Gmelin)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帘蛤目、帘蛤科(Veneridae),俗称铁蛤、黑蛤、圆蛤等,是我国沿海常见的经济埋栖贝类,主要生活于近高潮区和中潮区的泥潭中,并多在有淡水流入的河口附近。青蛤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生长快、品质优等优点,在滩涂贝类养殖中占有重要地位和广阔的养殖前景[1]。青蛤不但具有食用价值,而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海洋药物,《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以及《本草纲目拾遗》均将青蛤收录其中。近年来研究表明,青蛤外壳有治疗淋巴结结核、慢性气管炎、胃溃疡等多项功能;青蛤内脏提取物促进免疫细胞的应答反应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2]。笔者在此对近年来有关青蛤养殖与药用价值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对青蛤进行开发利用。
1 基因与种质鉴定
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基因和16sRNA基因序列被广泛用于海洋贝类发育研究,为解决海洋贝类分类和演化的难点问题提供了大量的分子数据。程汉良等采用PCR扩增线粒体中DNA的16sRNA基因片段序列和测序,对我国沿海21种帘蛤科贝类进行研究,为帘蛤科分类和演化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分子生物学数据[3]。该研究为帘蛤科的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了指导,也为种质鉴定提供遗传学基础数据。
2 青蛤的养殖及其影响因素
2.1 青蛤的养殖青蛤的形状在地域分布上存在差异,且在肉重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王兰萍等研究发现2个不同地域青蛤群体间形态差异并不明显,认为群体间一定程度的遗传相似性可能是群体间的基因交流及自然选择所引起的[4]。肉重上的显著基本上反映出总重与肉重间直线相关性,可以作为育种工作的一个切入点。壳的长、宽、高等形态是青蛤直观的生物学性状,而活体质量是青蛤的经济性状,研究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筛选出了对活体质量有影响的最大形态性状且培育规格大、产量又高的青蛤新品系[5]。丹东和南澳青蛤的野生群体在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中也存在明显的差别[6],在对亲贝进行优良品种的选育时,针对不同种群的青蛤要具体分析,才能选择合适的形态性状指标。
2.2自身免疫力的影响贝类的免疫功能较低,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来完成。青蛤的免疫力受潮汐规律的影响,形成了特殊的生态环境,特别在潮水涨落形成栖息地的环境温度和溶解氧等的显著变化是影响贝类最主要的生态因子;同时作为经济贝类,青蛤的长途运输过程中温度和O2成为其存活的关键因子。李晓英等对此进行了研究,从免疫水平上揭示高温和低氧环境对青蛤过氧化物酶的作用规律、组织分布规律等[7],对青蛤的免疫能力、种质鉴定、滩涂养殖生态学和活体运输的保存等均有显著的科学意义与实践意义。
2.3 生物因素的影响引起多种海洋生物死亡的重要病源物类是弧菌病, 包括由创伤弧菌、鳗弧菌、溶藻胶弧菌和哈维氏弧菌等所引起[8]。鳗弧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微生物,导致多种海洋生物出现出血性败血和大面积组织损伤死亡的原因是其分泌的外毒素等致病物[9]。葛端阳等为探索青蛤对鳗弧菌的耐受性、养殖环境中的条件要求等进行研究,发现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及其基因表达参与了青蛤的免疫应答,为贝类免疫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10]。施惠等通过连续3年研究青蛤体内的微生态体系,发现青蛤体内以细菌为主,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达70%以上[11],这对于为青蛤养殖中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某些重点微生物性疾病提供了参考依据;且对青蛤带菌量与其加工水产制品过程中的关键点——灭菌工艺的控制条件提供了实验数据。
2.4 自然环境的影响董志国等研究表明生殖季节和养殖模式对青蛤的性比不具有显著影响,符合自然界性比为1∶1的规律;地理分布越远,栖息地环境差异越大,对青蛤群体的性别结构影响越大;而青蛤生殖受季节因素、养殖模式和地理分布的影响较大,存在显著差异[12]。海洋贝类的生长、发育与繁殖是温度、盐度、食物等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如生长和繁殖过程中的能量储存、利用及在体内的流动等综合作用的结果[13]。贝类的生殖周期从配子发生到排放的整个过程均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决定生殖发育和排放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温度,其直接影响了贝类的新陈代谢速度,对生存繁殖所需的食物在外界环境中的含量产生了影响。青蛤发育中卵径的季节变化与性腺的发育期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在发生增殖期时卵径逐渐增大,成熟期达最大值;当大部分成熟卵被释放,排放期卵径会大幅缩小。两性性腺同时发育是雌雄异体生物生殖成功的重要基础,其原因是为增加受精的可能性,在排放期精子和卵子需要被同时排在水体中[14-17]。柯巧珍等通过黄河三角洲青蛤的繁殖生物学性状等方面研究获得了有价值的数据[18],为该区域青蛤野生资源的管理、保护、养殖、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我国拥有丰富的咸水水域与盐碱洼地,因水质的复杂性和水型的多样性,主要离子(如Na+、K+、Ca2+、Mg2+和HCO3-等)之间的比例失调,有些离子严重缺乏,除极少部分盐度较低的水域开展淡水鱼养殖外,大部分处于荒芜状态[19]。青蛤具有滤水效果好、强抗逆性、耐盐范围广(5~35)等方面的优势,这些优势促使青蛤具备在盐碱水中养殖的前景。林听听等从生长性、生理性、免疫性、毒性和繁育等5个角度系统研究了几种盐碱因子对青蛤的影响,3 药用价值
3.1 蛤壳的药用价值蛤壳为帘蛤科动物青蛤或文蛤的贝壳,其味苦、咸,性寒,化学成分中含甲壳素、碳酸钙等,是临床常用的中药材,蛤壳粉用香油调糊,是蛤壳粉外用常用的基质。用香油调配蛤壳粉后,其油糊性质缓和,对皮肤的刺激性减小,也不妨碍皮脂及汗腺分泌,迅速缓解烫伤所致的剧烈疼痛,可保护了创面,且具有良好的生理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不含激素、无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等许多优异的性能,表明了蛤壳外用具有治疗烫伤的功效[24-27]。
3.2 提取物的生物活性海洋抗肿瘤活性物质的提取一直是海洋药物研究的重点,青蛤肉提取物在体外抑制人肝癌细胞株增殖,提高老龄鼠脾脏内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活性,也使淋巴结内的巨噬细胞活性提高,促进细胞免疫应答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2]。胡聪聪等采用酸解方法从青蛤组织中提取多糖,优化青蛤多糖的提取工艺,用最佳工艺条件下提取的青蛤多糖对肿瘤细胞进行抗肿瘤实验,结果表明青蛤多糖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28]。
4 小结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有“蓝色药业”之称的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已经成为21世纪新药开发的重要领域,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在发展海洋经济和保护海洋环境中,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制药是大有作为的。现阶段,青蛤体内提取的活性物质研究内容较少,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青蛤会备受关注,青蛤提取物也会为人类战胜疾病提高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王兴强,曹梅,阎斌伦,等.青蛤的生物学及其繁殖[J].水产科学,2006,25(6):312-316.
[2] 张桂兰,刘翠,蒙一纯,等.青蛤、扇贝肉提取液对老龄鼠免疫器官巨噬细胞、淋巴细胞ANAE活性影响[J].空军医高专学报,1997,19(1):4-6.
[3] 程汉良,周旻纯,陈冬勤,等.基于16SrDNA序列的帘蛤科贝类分子系统发育研究[J].水产科学,2012,31(11):657-662.
[4] 王兰萍,耿荣庆,张华彬,等.2个青蛤异域种群的形态特征分析[J].水生态学杂志,2010(2):145-148.
[5] 孙同秋,曾海祥,郑小东,等.丹东青蛤野生群体数量性状的相关分析[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3,28(2):171-173.
[6] 杨彦鸿,李朝霞,郑怀平,等.南澳青蛤野生群体数量性状间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海洋通报,2010,29(5):550-553.
[7] 李晓英,董志国,阎斌伦,等.青蛤POD组织差异及温度骤升和窒息胁迫对青蛤 POD 的影响[J].海洋通报,2010,29(5):521-525.
[8] 曹华.沿海滩涂青蛤死亡原因及对策[J].海水养殖,2004(4):57-58.
[9] 戈蕾,黄倢,李琪.鳗弧菌毒力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3):584-586.
[10] 葛端阳,赵婷,潘宝平.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对青蛤(Cyclina sinensis)的毒性及半致死浓度研究[J].海洋与湖沼,2012,43(6):1192-1197.
[11] 施惠,田益玲,王颉,等.青蛤原料微生态体系分析与加工过程中关键点的关系研究[J].水产科学,2012,31(3):151-154.
[12] 董志国,李晓英,阎斌伦,等.季节因素、地理分布和栖息环境对青蛤性比和生殖指标的影响[J].海洋湖沼通报,2011(3):21-26.
[13] ARELLANOMARTINEZ M,RACOTTA I S,CEBALLSVAZQUEZ B P,et al.Biochemical composition,reproductive activity and food availability of the lions paw scallopNodipecten subnodosusin the Laguna ojode liebre baja California sur,Mexico [J].J Shellfish Res,2004,23:15-23.
[14] LI Q,OSADA M,MORI K.Seasonal biochemical variations in Pacific oyster gonadal tissue during sexual maturation [J].Fish Sci,2000,66:502-508.
[15] LIU W,LI Q,YUAN Y,et al.Seasonal variations in reproductive activity and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cockleFulvia mutica(Reeve) from eastern coast of China [J].J Shellfish Res,2008,27:405-411.
[16] PARK M S,KANG C K,LEE P Y.Reproductive cycle and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ark shellScapharca broughtonii(Schrenck) in a southern coastal bay of Korea [J].J Shellfish Res,2001,20:177-184.
[17] URRUTIA G X,NAVARRO J M,CLASING E,et al.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 factors on the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bivalve Tagelus dombell(Lamarck.1818) (Tellinacea:Solecurtidae)from the intertidal flat of Coihuin,Puerto Montt,Chile [J].J Shellfish Res,2001,20:1077-1087.
[18] 柯巧珍,李琪,陈常杰,等.黄河三角洲青蛤的繁殖生物学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0,40(S1):99-104.
[19] 王慧,来琦芳,么宗利,等.盐碱地水产健康养殖百问百答[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14-15.
[20] 林听听,来琦芳,陆建学,等.几种盐碱因子对青蛤的致毒效应[J].海洋渔业,2012,34(2):183-188.
[21] KUZMINA V V,GOLOVANOVA I L,KOYALENKO E. Separate and combined effects of cadmium,temperature and pH on digestive enzymes in three freshwater teleosts [J].Bull Environ Contam Toxicol,2002,69:302-308.
[22] 赵红霞,周萌,詹勇,等.重金属对水生动物毒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杂志,2004,40(4):39-41.
[23] 张雨洁,倪小英,应雪萍.Zn2+和Cd2+单独及联合作用对青蛤肝胰腺消化酶活性的影响[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3,32(1):88-94.
[24] 姜功平,杨凌云,张禁.温泉浴联合复方松馏油糊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文摘,2009,26(6):355-357.
[25] 陈煜,窦桂芳,罗运军,等.甲壳素和壳聚糖在伤口敷料中的应用[J].高分子通报,2005(1):94-100.
[26] 李瑞奇,缪君娴,白明,等.蛤壳油糊外用对大小鼠烫伤模型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8):2256-2259.
[27] 李瑞奇,白明,缪君娴,等.蛤壳油糊外用对小鼠湿疹模型及豚鼠瘙痒模型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6):1699-1702.
[28] 胡聪聪,杨永芳,丁国芳,等.青蛤多糖提取的条件优化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0):28-29.
推荐访问: 研究进展 养殖 药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