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案例教学法在《病原微生物》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案例教学法在《病原微生物》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时间:2022-03-13 08:05:48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目的:探索案例教学法在《病原微生物》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校2015级本科护理1-2班126名学生为实验教学班,采用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3-4班117名学生为对照教学班,采用传统讲授法。采用期末理论、病例分析成绩与综合测试成绩对比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案例教学法的效果进行评价。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理论、病例分析和综合测试成绩比较行t检验。结果:实验组的理论成绩高于对照组(t理论=2.46,P理论=0.015);实验组的病例分析成绩高于对照组(t病例=11.551,P病例<0.001);实验组的综合成绩高于对照组(t综合=5.345,P综合<0.001);问卷调查显示,86%(107/124)以上的学生对案例教学法各项效果表示赞同。结论: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对课程整体的掌握程度,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 案例教学法 效果评价

病原微生物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应用性强,与临床联系密切。传统讲授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这种单向传授知识,缺乏师生互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越来越不能满足病原微生物教学的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已变得迫在眉睫。

1.案例教学法阐释

案例教学法指教育者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宗旨,根据教学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素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逻辑思维、推理判断能力,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教学方法,其核心是“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线索,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人研究和讨论,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择我校2015级本科护理1-2班126名学生为实验教学班,采用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3-4班117名学生为对照教学班,采用传统讲授法。

2.2研究方法

(1)教学团队及教材。该课程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教研能力强的教学团队,拥有1位教授,2位副教授,3位讲师,发表教研论文数十篇。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均由同一名教师授课,均采用统一教材、学时,且教学环境与教学进度均一致。

(2)采用实验对照研究方法,实验教学班采用CBL教学法,对照教学班则采用传统讲授法。

实验教学班教学方法:本课程组的教师对护理工作岗位科研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对课程内容进行分析研讨,结合课程教学大纲,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案、课件、教学进度表。讲授某章节之前,提前把该章节重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病例中,使之成为一个理想的、综合性的典型病例,并将病例资料告知学生,以便学生对照预习。因此整个病原微生物课堂教学分为几个典型病例讨论,以学生讨论分析为主,提出诊断、治疗方案。教师仅在每节课之前简短扼要地讲授本章节的重点与难点。

对照教学班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多媒体教学的传统理论讲授教学方法。

2.3 评价方法

2.3.1 问卷调查

在调查人员指导下对实验组126名学生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了解其对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观评价、对病原微生物的学习态度、课程的学习方法、获取病原微生物知识意向及对综合素质培养评价。对每个单项的评价等级分为赞同和不赞同。把实验组学生集中起来,由老师发放126份问卷,在限定的15分钟时间内回收问卷,经查实,回收有效问卷124份,有效率98.4%。

2.3.2 理论考试

为了客观地评价两种教学效果,采用教考分离的方式,对两个教学班进行统一的理论考试。聘请教学团队制作两套试卷,试卷包含30道单项选择题、10道判断题、5道名词解释、2道论述题,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同一套试卷同时进行纸质考试。

2.3.3 病例分析考试

聘请附属医院一线临床医生制作2套病例分析考试题型,考核內容包含5道病例分析题。内容均为医院常见病的病例,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2.3.4 综合成绩

依据课程教学大纲考核要求,制定了综合成绩计算办法:综合成绩(100%)=平时成绩*10%+病例分析成绩*40%+理论成绩*50%。其中平时成绩主要为考勤、课堂行为表现,由班长协同教师记录。实验组的课堂行为表现包括个人表现和小组对病例分析讨论回答的参与情况,对照组的课堂行为表现主要指个人表现。

2.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统计描述指标主要为 和p,统计分析主要是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理论、病例分析和综合测试成绩比较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期末测试成绩分析

实验组的理论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理论=2.46,P理论=0.015);实验组的病例分析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病例=11.551,P病例<0.001);实验组的综合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综合=5.345,P综合<0.001),具体详见表1。

3.2 学生对案例教学法实施效果评价

问卷调查显示,全部实验组学生赞同案例教学法的病原微生物教学能让自身体会到病原微生物的重要性;86%(107/124)以上的学生对案例教学法各项效果表示赞同(表2)。

4 讨论

4.1 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整体掌握程度

在期末考试中,病例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的整体情况和应用能力。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真实的临床病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未知领域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病例为主线,设计问题进行讨论,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增强了师生间、生生间的语言与感情的沟通交流;通过病例分析讨论,把病原微生物相关的知识点串联成线、再发散到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但巩固了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会了灵活、实用的学习技能和方法,而且增强了其综合岗位职业素质,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所以,该题得分的高低,直接反馈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整体情况。实验组学生在病例分析题得分方面与对照组差异显著,说明案例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对课程整体理解掌握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法。实验组经常分析、讨论病例分析题,能够加固基础理论知识,对重难点内容理解的更为透彻,掌握的更为牢固,所以期末理论成绩与对照组差异显著,说明案例教学法在掌握基础知识能力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法。实验组采用小组讨论汇报病例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积极性,平时表现也优于对照组,说明案例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4.2 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案例教学法在12项效果评价中得到了认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学习兴趣和运用知识能力方面,均有所提升。调查问卷涉及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实现教学方式从灌输式向启发诱導式的转化,使学生自觉、主动性地学习,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将其消化吸收,转化为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并在遇到问题时,运用所学知识将其解决,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所以,对学生运用知识能力方面的调查结果说明,案例教学法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范建奇,张建群,向天勇.案例教学法在食品药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 .轻工科技,2016,(04):137-138

[2] 李玉兰,谷存国.案例教学法在微生物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继续医学教育,2016,(01):54-55.

[3] 曾焱华,朱翠明,赵飞骏等.逆向案例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1):104-105.

[4] 陈晶,芮勇宇,王前.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案例教学法探讨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08):107-108.

作者简介:

张晶晶(1987-),女,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病原微生物及病理学方面研究

推荐访问: 病原 教学法 微生物 案例 效果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