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课程建议 关于历史的意见和建议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
对《海盗与中国历史》课程的意见与建议
——林超12362084 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
邮箱:411387801@http://www.wendangku.net/doc/2b186b3431b765ce05081453.html
首先,很高兴在本学期能够在繁忙的医学学习生活中能够接触本课程,以历史的厚重与独特的解读视角熏陶自己,即是我选择该课程的初衷,同时也是我对于《海盗与中国历史》公选课的兴趣所在。在此,对老师表达我最诚挚的感谢。
通过本学期的课程学习,我最感兴趣的,或者说是最记忆犹新的两个内容,还是课上所看到的两个纪录片,一个关于郑和,而另一个关于郑成功。当然,也是因为这些人物在课堂上的出现首先颠覆了我对于海盗根深蒂固的印象。过往,海盗一直以擅长烧杀抢夺的恶人形象出现在我的世界中,甚至将其与倭寇划等。事实上,海盗扮演着亦盗亦商的角色,甚至有些被我们称之为海盗的人物,在我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尤其是海防政策与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这两个纪录片,从一个日本人,或者是台湾地区同胞的视角回顾历史,自然比从小到大接触的有所不同。
至于对课程的建议,这学期授课的方式以老师的叙述为主,但鲜有学生参与课堂的讨论,加之以历史问题给以理科背景的医学生的排斥感,我建议老师可以组织课堂讨论或小组展示,让更多人融入课堂,真正的参与到这段历史中,或许,对本课程的初衷与所想要传达的思想能更加的了解。同时,希望能讲历史与当今的现实做些比对,或许会具有更高层次的意义。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期望。
关于郑和下西洋
关于郑和的故事,我们并不陌生,不论在小学的课本,还是在资讯发达的网络,大致为以下版本: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从小的教育中,郑和以一个伟大的民族使者的形象出现在教科书中,其不仅向东南亚乃至东非地区传播了中国文化,排除万难建立起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往来。然而,从本人所查阅的历史资料来看,并未能看出其民族使者的身份。
《明史》“郑和传”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根据历史传记,郑和下西洋有两个目的,也就是所谓的寻找建文帝与显示国家富强。然而,我认为郑和下西洋从永乐三年一直延续到朱棣,包括明成祖死在宣德年间,仍然有一次出使西洋,寻找一个人时间跨度如此之大想必并不是初衷而仅仅是正史的一个幌子。且郑和的船队上配备有士兵两万七千八百多人,倘若单纯是以民族使者身份出行,为什么要带众多士兵?
同时,在《明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段话: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
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宣德(明宣宗年号)五年六月,皇帝认为登基时间很长了,而离中国远的外国依然没有来朝拜进贡,于是郑和、朱景弘又奉命出使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后回来)。
据此,我认为,郑和下西洋的最大目的为统治异域,获得附属国的朝贡。也就是说郑和下西洋,其出发点在于获取利益而非仅仅是传播民族文化,然而,我们不能否认的是,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过程中,确实传播了中华文明,同时在东南亚各国见立起一定的和平秩序,但正如当今的美国,当年的郑和与明朝,还是自恃大国的身份,名义上的维护秩序,口头上的和平,其背后都是利益作为自己的落脚点。正式如此,从主观上来说,我更倾向于称郑和为利益使者,而从客观说,他也确实起到了一个民族使者的作用。
同时,对比历史上两个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与哥伦布,让我对郑和与下西洋有了不同的认识。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而不是郑和?个人认为,郑和船队完全具有发现新大陆的客观能力,而最终导致历史不同的二者经济动因不同,对于哥伦布的航海,是以资本的原始积累为目的,在其身后的是思想更为开明有冒险精神的资本家,也就是说哥伦布是资本家的代表。然而,郑和毕竟是封建势力的使者,明朝君王的海禁政策,狭隘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地观决定了其宿命。从这一个角度看,中国人由来已久的面子工程的问题更需要当今的你我重视。
然而,与哥伦布相比,郑和下西洋的手段与历程无疑更加温和。我们能在东南亚见到郑和的纪念碑纪念堂,却不能再非洲美洲看到哥伦布的纪念堂。从时间的场合来看,哥伦布的自身目的实现踩在了无数黑人的鲜血与自由上,而郑和无疑更像是一个和平的使者。岁月最后总会站在和平的一边,这是我们的美好向往也是现实所示。
总体来说,对于郑和与郑和下西洋,我认为他既没有教课书上现实的毫无瑕疵而又非极端主义者想象的虚伪与掩饰。客观的说,郑和与郑和下西洋虽然说有一定的利益性,但起到了传播文明的作用。而对于现代中国的发展来看,我们从中能反思的是,如何用文明的方式与更加精简节约的方式发展经济,而非在国际的舞台上打肿脸充胖子,好大喜功。
参考资料:《明史郑和传》
宋正海陈传康:《郑和航海为什么没有导致中国人去完成“地理大发现”?》,《自然辩证法通讯》1983年第1期
(美)牟复礼(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明代史》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推荐访问: 关于历史的意见和建议 课程 标签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