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高考语文阅读试题的特点和对策

高考语文阅读试题的特点和对策

时间:2022-03-14 08:23:21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通常所说的“精读”,不是精细地读,而是“精明”地读。

所谓“精明”地读,最简单的解释是——该读的读,抓紧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应该读的是重要信息,要精确把握;不该读的是次要信息,要置之不理。区分两类信息,是解决所有题目的基本前提。要做到“精明”地读,不能死记教条;要根据题目要求,明确题目指向。

注意三点:

1.必须遵循“动态·比较·判断”的思辨原则,高考是能力考试,不要死记教条。

2.关注句号,逐次实现句与句、词与词的比较,从而剔除次要信息,锁定重要信息。

3.锁定重要信息,往往不是思维的结束,而是进一步思维的开始,对重要信息要加工。

高考试题所采用的材料,无论是词句、语段、文章,无论是现代文章或是古代诗文,其本质特征都是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交织的,只是交织的形式有所不同。这是不以命题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解题的基本前提就是将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分离,将注意力“聚焦”于重要信息。

基础阅读

基础阅读的关键是压缩语段,其要点如下:

1.通过语段之内,句与句的比较,筛选出重要语句。

2.重要语句内,做词语间的比较,聚焦、把握重要词语信息。

3.以要点完备为前提,连缀要点为符合题目要求的连贯答案。

[例]下面的材料从四个方面对粤剧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文字,不超过90字(含标点符号)。

粤剧起源于明代,深受昆曲、南戏的影响,清朝顺治之后,以梆子、皮黄为基础,融合弋阳腔、昆曲之长,吸收了南音等广东民间曲调,逐渐发展成为南方的一大剧种。它的唱腔丰富,以梆子、二黄为主,兼用民间说唱音乐。唱有大喉、平喉、子喉之分,调有正线、反线和乙反线之别。伴奏乐器原只有二弦、高胡等民族乐器,后来加进了小提琴等西洋乐器,对增强戏剧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粤剧的行当,原只有生、旦、丑、末、净等十个,后来生角又演变为文武生、武生、小武等。粤剧是最能体现广东特色的剧种。

[解析]分清此段文字由几句话组成,然后从每句中提取重要信息,再连缀要点。

[备考答案]粤剧起源于明代,受昆曲、南戏的影响,吸收了南音等广东民间曲调,发展成南方的一大剧种,它的唱腔以梆子、二黄为主,伴奏乐器有二弦、高胡、小提琴等,粤剧的行当有生、旦、丑、末、净等十多个。

现代文阅读

对选择题目,一定要排除干扰,认清实质。

1.定位——在选项中选择“定位”的关键词语,在文本中选出与之“照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照应句。

2.对照——比较选项和照应句,找到二者间有差异的表述相对照,可以接受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3.判定——对照中需要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从而快速、准确判定选项的正误。

[例]下列有关“美”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美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应该是先验的规定。

B.美是探求理论物理学中重要结果的一个指导原则。

C.美和真在科学研究领域中有时是可以统一的。

D.经受住实验和时间考验的探索才是美的。

[相关语段]

是不是一切新的探索最终都归结到美呢?不一定。在艺术上如此,在科学上也如此。在科学上一切探索都最终要受实验的考验,而在艺术上则是时间的考验。如果它们确是被挖掘到的世界的一个新的方面,那它们是美的。美不能先验地规定,就像毕达哥拉斯和开普勒那样。大师也会犯错误的,有时还是大错误。20世纪的一位数学大师外尔说:“我的工作总是尽力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不得不在两者中选一个时,我通常选择美。”

正是他关于美的先验的标准使他相信左和右在宇宙里是对称的,从而放弃了他发现的一个重要理论——中微子的两分量理论,在这个理论中左和右是完全不对称的。然而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工作证明,这个被发现者放弃的理论其实是正确的。外尔的观点在科学界是很典型的,他的朋友爱因斯坦也是一样,爱因斯坦认为,美是探求理论物理学中重要结果的一个指导原则。不过,在平衡美学的追求与科学的探索时,我想,当年第谷对开普勒的忠告是非常值得记取的。

[解析]对四个选项进行实质分析:

1.“不能”的是不是“应该”?

2.“爱因斯坦认为”的是不是一定“符合文意”?“不过”是不是表达作者的某种保留意见?

3.“总是尽力”的是不是意味着“有时是可以”?

4.“确是被挖掘到的世界的一个新的方面”这一假设条件可以去掉吗?

[参考答案]C

重要信息显示考查的实质,次要信息起干扰作用。由“试题问题”转向“实质问题”,应该是一种“自觉意识”。它的确立与巩固,将保证我们快速拨开“试题问题”的迷雾,使“实质问题”水落石出;还能帮助我们判别模拟试题——只有能形成简明的“实质问题”的题目,才是好题目。回答“试题题目”主要靠专业知识和能力,回答“实质问题”主要靠语文知识和能力。

对简答题目,一定要注意简约其途,丰腴其实。

1.提取信息——根据题目要求,在文本中择定重点阅读区域,提取承载重要信息的词句。

2.转化信息——通过联想、推断,调动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将重要信息转化为答案要点。

3.连缀要点——根据答案要点之间的主次和逻辑关系,连缀要点,形成连贯规范的答案。

4.答题原则——独立思考,不迷信参考答案。文本要点无一遗漏,作答无一词无根据。

[例]文章侧重描述了司马祠哪些“有形”的部分?这些部分各自负载着什么与司马迁有关的“无形内涵”?

[相关语段](在解析中给出)

[解析]第一问“文章侧重描述了司马祠哪些‘有形’的部分”,需要在文章中提取相关信息;第二问“这些部分各自负载着哪些关于司马迁的‘无形内涵’”,需要提取、转化文章中相关重要信息。

1.“高山仰止”,是《诗经》里的名句,嵌在这头顶的牌坊上,正好合了拜谒者的心情。

司马祠“有形”的部分:牌坊。

所负载的关于司马迁的“无形内涵”:

“高山仰止”,正好合了拜谒者的心情——司马迁令后人仰止的精神境界。

2.这时,你的脚步已踏入了神道,登九十九级台阶,就可以抵达祠顶了。

司马祠“有形”的部分:神道。

所负载关于司马迁的“无形内涵”:

更具寓意的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峰。他“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光照后世——司马迁经受坎坷曲折的磨难,成就了光照后世的伟大胸怀和成就。(“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指胸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指成就。)

3.攀至最高层的祠院,地势开阔了。殿内有若干碑碣,奇妙的是那一块梦碑,说唐朝褚遂良于同州梦见一女子自称司马迁之侍妾,叫随清娱,迁遇难后忧伤而死,褚遂作此墓志铭。是实录还是虚幻,莫衷一是。

司马祠“有形”的部分:梦碑。

所负载关于司马迁的“无形内涵”:

说唐朝褚遂良于同州梦见一女子自称司马迁之侍妾,叫随清娱,迁遇难后忧伤而死,褚遂作此墓志铭。是实录还是虚幻,莫衷一是——司马迁经受的磨难为后人深切同情。

4.造于北宋的司马迁泥塑像,不是宫刑后无胡须的“妇人像”,是据芝川乡间寻访到的太史公壮年线描画像塑造的,相传画像出自司马夫人之手,泥塑像面稍北望,是在想念苏武和李陵吧?

司马祠“有形”的部分:泥塑像。

所负载的关于司马迁的“无形内涵”:

不是宫刑后无胡须的“妇人像”,是据太史公壮年线描画像塑造的,相传画像出自司马夫人之手,泥塑像面稍北望,是在想念苏武和李陵吧——司马迁在后代人心中的完美形象和不屈精神。(后代人完全理解接受司马夫人对丈夫完美形象的记忆。司马迁因为李陵而获罪,而塑像偏偏“北望”,表达着无悔和不屈。)

5.此处枕家山,临大河,气宇轩昂,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寝宫后是司马迁圆形砖砌墓冢,为元世祖敕命建造的蒙古包状八卦墓,“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非大智大慧者莫属。

司马祠“有形”的部分:寝宫、墓冢。

所负载的关于司马迁的“无形内涵”:

此处枕家山,临大河,气宇轩昂,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元世祖敕命建造的蒙古包状八卦墓,非大智大慧者莫属——司马迁超越众人的大智大慧。

6.墓顶一柏分为五指,人称五子登科,形若颤抖的五指,傲指苍穹。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一起歌舞。

司马祠“有形”的部分:墓顶一柏。

所负载的关于司马迁的“无形内涵”:

形若颤抖的五指,傲指苍穹。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一起歌舞——司马迁扬善弃恶的精神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永垂不朽。

[参考答案]

要点一:九十九级神道——司马迁所经受的磨难;

要点二:泥塑像——司马迁的“完人”形象;

要点三:墓冢——司马迁的大智大慧;

要点四:墓顶一柏——司马迁的“天问”。

[备考答案]本文侧重描述的司马祠的“有形”部分,以及它们各自所负载的关于司马迁的“无形内涵”,见下表:

我们反对高考备考中的“题海战术”,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种备考方式“以考代练”,将考试和备考混为一谈,盲目地以为单凭简单的大量做模拟题目就可“熟能生巧”,提高考试成绩。

考试和备考有关联,但也有重要区别。考试是迸发能量,展示能力,以获取优秀成绩为唯一目的;备考是积蓄能量,强化意识,为获取优秀成绩作充分准备的。认识这种区别,对于语文学科尤为重要,因为,语文成绩提高的“瓶颈”既非能力,更非知识,而是意识——对高考语文试题规律和答题思维规律的认识。

语文能力的提高在于平时的积累。认识并强化试题规律,最大可能地接近思维“自觉意识”就成为备考的关键环节。题海战术不能实现这种突破,对题海战术的迷信使教师和学生往往以“参考答案”为终极目标。其实,“参考答案”只是阅卷评分时的一种“参考”。很多“参考答案”在阅卷中都要做校正、补充,甚至被推翻。

为改变以“参考答案”为终极目标的语文备考惯用方式,有必要引入“备考答案”的概念。“参考答案”只是阅卷评分的参考,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可以理解,可以修正,在阅卷中也可以接受,但是不能照搬到备考中来。“备考答案”要力求准确、规范、严谨、精彩,尽善尽美。为强化备考的“自觉意识”,“备考答案”也可以做必要的变形和延伸。

有的同学问,“备考答案”到哪里去找?所谓“备考答案”,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和笔下。“备考答案”不能等待别人恩赐,靠的是我们自己的思考和提高。备考中,可以将自己作出的“备考答案”与“评分答案”对照,取长补短,反复琢磨。这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正如我们永远追求真理,但永远不能穷尽真理。

获得“备考答案”的过程,是“读”和“写”的综合思维过程,核心是思维。“读”是准确获取信息,经由思维转换,形成答案要点的过程;“写”是充分展示思维,对答案要点进行转换、梳理,外化为文字的过程。这是一种“自觉”的思维过程。其“自觉”的基本特征是比较,或曰琢磨,或曰推敲,或曰斟酌——这应该是语文的基本思维方式。

现代文阅读简答题对学生的人文内涵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同学们的思想更深刻、感情更丰富,有更丰厚的文化、文学知识积淀,对事情、事理、人情、文理更通透。

推荐访问: 对策 试题 高考语文 阅读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