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从高校二级管理模式下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现状出发,剖析目前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力图构建基于绩效考评的学生资助二级管理体系。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secondary management mode of the s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ce in the colleg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discusse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tries to build the secondary management mode of the s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ce based on performance appraisal.
关键词: 学生资助;二级管理模式;对策研究
Key words: the s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ce;secondary management mode;countermeasure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3-0271-02
0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在学生资助方面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在不断补充和完善过程中,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多层次的激励和扶持体系,为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高校实行学生资助二级管理的必然性
作为落实党和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的基层单位,高校资助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资助政策能否落到实处,而高校具体负责学生资助工作的管理部门,是学校一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掌管全校和下属二级学生资助单位的资助工作,在发挥学生资助管理职能上占据着绝对性的主导地位。
随着学生资助工作已以育人为导向的发展性资助阶段,这要求工作者做到精细化管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绝大部分高校缺乏学生资助电子化信息化管理技术,单靠传统人工操作管理的方式已不能满足资助工作更新要求。高校学生资助实行二级管理是现行学生资助管理制度正常有效执行的必经途径,对学生资助二级管理进行绩效评价有助于理顺资助工作,健全工作机制。大学生资助工作是党和国家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进步的惠民工程,但是随着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获助学生逐年递增,校区的分开建设等因素,在高校实行资助二级管理不可避免。因此,高校实行学生资助二级管理已成为资助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的必然选择。
2高校学生资助二级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二级单位内部学生资助机制不完善目前二级单位的院、系(部)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建立不完善,同时,由于信息传递不及时、信息获取渠道片面或更新滞后、学生重复受助或有失公允等。如此造成二级单位的学生资助工作人员疲于应付上级交予的工作,资助业务专业素质偏低,致使资助育人活动流于形式。同时,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与评选环节的疏漏,导致评选工作中出现管理混乱、重复工作、评选对象重复、决定主体主观性过强等一系列问题。
2.2 贫困生认定主观性强缺乏合理机制2007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根据意见及具体情况,高校制定出了一套评选程序——学生本人申请、师生评选、学校审核。但在具体的操作中,最主要的依据就是《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需要当地民政局初步审核盖章,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问题,所以,师生在审核认定过程中申请材料失真,缺乏可量化的统一标准。在评议时有众多学生的参与能提高评定结果的公平性。但同时也存在因私人感情而拉票、走后门的情况,部分贫困生因自尊心作祟也不愿公开自身的家庭状况,导致评定工作出现不公平现象。
2.3 二级单位内部资助经费来源单一,贫困生自强自立少二级单位内部资助经费特别是助学金经费主要来源是国家和当地政府,而本身并没有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借助于社会资源。这些资助项目大部分是无偿补贴给学生,虽然能解决贫困生很大的经济问题,但极易滋生他们不劳而获的依赖思想,这样就没有达到助困育人的效果。因此,解决贫困生问题,不仅要靠外界的资助,更要教育学生自身的艰苦奋斗,自立自强。
3完善学生资助二级管理工作的相关对策
3.1 引入绩效评价制度,构建合理规范的二级管理体系建立高校学生资助二级管理体制的根本目的就是加强宏观调控,精简一级机构,将管理重心下移至各个院、系、部,切实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必须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下移管理重心,明晰管理层次,推进职能部门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责,加强目标检查以及调查研究上去,实现学校的管理模式由过程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根据这一目标,引入绩效评价制度有助于落实校、院系二级学生资助工作人员职责,保证专人专职、责任到人,保持信息畅通,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活力。由于二级单位的院、系(部)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建立不完善,人员配备不足,绩效评价制度的引入,对确定资助二级单位及各专兼职资助管理人员权责,保证与上级主管单位沟通,提升资助管理人员本身综合素质有重要意义,能够起到专人专职、责任到人,保持信息畅通,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活力的作用。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采用系统科学的定性及定量考评方法,按照规定的程序,广泛收集评价信息,对二级单位一定时期内完成学校工作,开展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情况给予的评价。通过绩效考评,既可以使各二级单位认识到自身在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开展上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办法,又有助于高校加强学生资助管理,为制定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建立健全学校一级和院系二级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实行绩效评价制度,有助于形成完整的资助管理体系,实现资助资源的有机结合,真正将大学生资助政策落到实处。
3.2 建立配套制度,完善贫困生认定工作贫困生认定工作主要是在二级单位内部完成,因此二级单位本身必须建立规范合理的评审制度。在贫困认定工作方面,可采取生源地认定和院内认定相结合的办法,作为二级单位资助工作专职人员平时要广泛收集信息,通过收集到的信息掌握单亲、离异家庭学生,边远地区,多子女家庭学生,并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库。同时,班级要建立评定小组,负责贫困认定、监督工作,保证评定的公平、公正、公开、透明。此外,辅导员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要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
3.3 进一步拓宽资助项目渠道,深入开展勤工助学二级单位应成立专门负责民间资助工作的协调中心。我国高校学生资助经费的主要来源为国家财政拨款,事实上,对于完善的大学生资助体系来说,多元化的资金来源都是非常有益的。二级单位可利用自身资源做好宣传工作,提升自身的影响力,为来自社会的资助力量找到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在争取到了社会资助后,要对资助者的资金使用负责,同时,还要将相关的财务信息公开,使资助资金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管,确保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利用争取到的社会资助资金,二级单位可将资金更多地向勤工助学倾斜,加大它的资助力度,把原来无偿的发放补贴的“输血型”资助方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参加劳动获得报酬的“造血型” 资助方式,这是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有效方法。
学生在劳动中培养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以及回报社会的责任感,也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建立合理可行的资助管理体系尤为重要。我们要在工作中不断摸索,谋求制度创新,建立一条合理规范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参考文献:
[1]肖亮.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2,36:234.
[2]刘红旗.高校学生资助事务精益化管理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2:91-92.
[3]霍大勇,冯如.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12,19(11):140-141.
[4]汤飚.高职院校二级管理的SWOT分析[J].出国与就业理论探讨,2010,12:56.
[5]黄艳.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体系改革探析[J].高教论坛,2014,1:93-97.
推荐访问: 管理模式 存在问题 资助 高校学生 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