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对高职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调查分析,并针对上述特点提出要积极引导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高职学生的网络行为,让网络成为高职学生成材的一个有效工具。
关键词:高职学生;网络行为;网瘾;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4-0370-02
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已成为高职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正日益改变着高职学生的生活、学习、思维方式。但由于高职学生社会价值观没有完全成熟,网络道德意识淡薄,加之学校对高职学生网络使用知识、网络道德教育、网络管理不到位,许多学生注重的是娱乐、资讯、拓展生活空间的功能而非其学习功能,甚至有些学生深受其害。高职学生由于对网络使用熟悉,有便利的上网条件,学习、求业等的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其自身的心理特点,高职学生容易成为网络成瘾的易患人群。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对高职学生网络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高职学生网络不良行为问题的积极有效的对策。
一、高职学生网络行为主要特点
1、上网目的以娱乐为主
被调查的高职生的上网目的的前五位依次为:娱乐(占66.86%)、掌握计算机技术(占40.99%)、交朋友(占32.56%)、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占26.45%)、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占20.93%),具体数据如图2.2所示。在被调查的高职生样本中,还有66人纯粹以娱乐为上网目的,(占总人数的19.19%)对于他们来说互联网只是一个娱乐的工具。虽然有40.99%、17.1%5的学生把掌握计算机技术及其他目的作为上网目的之一,但纯粹以此为上网目的的只有36人,占总人数的10,4%7。而被调查的高职生在网上主要从事的活动是:聊天(占82.27%)、浏览网页(占66.57%)、查资料(占63.08%)、玩游戏(占46,51%),等,具体数据见表2.5。在被调查的样本中,还有12人上网的活动单纯就是聊天,5人上网只是玩游戏而已,而上网只是学习的只有1人。由此可见,虽然高职生上网的动机各不相同,网上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集中于休闲娱乐,他们并没有将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有效地用于学习。
2、网络行为性别差异较大
男大学生的网龄显著大于女生。对于具体的网络使用,男生在电子邮箱、软件上传或下载电子公告栏(BBS)的使用上显著大于女生,男生在网上寻呼(QQ等)和网上炒股等方面也比女生使用得多。男生和女生在网上聊天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女大学生对于网络聊天的使用多于男大学生。男生利用网络,多是为了释放被压抑了的能量,实现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权力欲,满足自尊。女生利用网络,更多是为了寻找建立一种亲密的人际关系,在其中得到认同感,归属感。
3、上网地点以校园网及网吧为主
高职学生上网场所基本上在网吧,这主要因为高职学生个人拥有电脑率不高、校园周边不正规的网吧能提供廉价和不受时间限制的服务,此外还可以躲避学校管理的视线。正因为如此少数高职学生自制力比较差,比较容易经不起诱惑或好奇心的驱使而滥用网络,导致网络成瘾和中毒。没有电脑的则主要在网吧上网,家里上网主要是寒暑假及节假日,一部分学生则在多个地方上网。因此监管学生上网主要应在学校,社会层面上应在网吧。
4、易形成自我的封闭与压抑
一些高职生生厌恶现实生活中虚情假意的人情来往,但又不愿向老师、同学或朋友倾诉,便自己去承受这种心理的负荷,希望通过上网来寻觅,“知音”进行发泄,以摆脱内心的孤独。但网络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和互动,他们下网后发现自己面对的依然是电脑。如果长此以往,很容易形成自我封闭的心理,性格孤僻或少言寡语,在现实世界中的孤独感日益加重,出现严重的压抑现象,患上抑郁症,对学习、生活感到绝望,甚至走上绝路。美国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上网时间越久,人越感到沮丧和孤独。
5、在年级方面的差异显著
不同年级高职生在网络成瘾上无显著差异,但在网络成瘾总分和各分量表得分上大二学生均略高于大一学生,可见高年级高职生对网络更加依赖。不同年级高职生在网络成瘾上也无显著差异,但在网络成瘾总分和时间管理问题、退瘾症状、耐受性、人际健康、强迫症状上,大一学生和大三学生略高于大二和大三学生,可见大一和大三学生对网络更加依赖。可能是由于,大一学生对周围环境还未熟悉而大三学生面临毕业、就业等问题压力较大,且空闲时间较多,于是将注意转移到网络上。
6、从网龄上来看也有明显差异
大三学生的网龄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在电子邮箱、软件上传或下载服务、各类信息查询、电子公告栏(BBS等)等网络功能使用方面也显著高于其他年级。本科大三学生在每次上网时间明显较多,网络游戏(包括单机游戏、局域网游戏)使用上也略高于其他年级,可能是大三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课程较少,学业较为轻松,空闲时间较多。大一学生在网上聊天方面使用较多,可能由于一年级是新生,对环境的陌生不适应,离家人朋友较远,同周围同学不熟,经常上网聊天缓解心理压力。
7、网络使用功能上差异
在网络使用功能方面,女高职生比男生更偏好使用聊天的功能。可能的原因是女性情感丰富与敏感且独立性较差,对于维持与发展亲密的人际关系的需求更强烈,希望通过网络交流获得认同感与归属感。女生比男生更偏好做个人主页或网站,这可能是与学生的学习实际有一定关系。男生与女生在网络游戏的使用功能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明显偏好网络游戏。男性往往比女性更迷恋于攻击性色彩浓厚的网络游戏;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男性行为比较主动,独立性较高,比较好强,不甘于落后,偏好技能运用与操作,因而比较容易喜欢操作技术含量较高,竞争性强的网络游戏。
二、高职学生网络行为引导对策
1、加强教育引导,提高高职生的“免疫力”
要根本杜绝网络对高职生的不良影响,只靠围、截、堵是行不通的,关键要使他们有较高的“免疫力”,只有他们自身具有“抗体”和是非辨别能力,能充分理解了哪些内容对他们有不利的影响,才能避免他们主观上对这类信息的寻找和浏览,即使无意中登陆“黑”网站,也不会成为其“俘虏”。因此,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其“免疫力”是根本之策。
2、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当前高职生对网络的认知,普遍偏重于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经常被网上所传递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和自由交往的形式所吸引,但是对于网络对自身素质发展的影响、网络对社会道德的冲击、网络对人类生活的改变等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因此应大力普及网终知识,提高高职生对网络的科学认知。要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是计算机还是网络,都是用来为人类服务而不是制约和支配人类的;网络本身虽然没有“德行”,但是使用它的人却有德行,网络的作用随着使用主体的德行不同而发生正向或反向的变化。所以,高职院校在树立正确网络观念教育中,应注重从道德角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计算机和网络的作用,必须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3、加强网络立法,规范网络行为
在调查中可知,由于高职生中拥有个人电脑的人不多,学校机房设备相对落后,且又受时间限制,网上不良行为还会受到老师或同学的谴责。而网吧环境设施优越,服务周到,且相当“自由”。一些网吧业主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网迷,不顾法律法规和道德的约束.对学生上网听之任之,不闻不问,甚至提供不良信息服务。因此高职生大多数是在网吧上网,成瘾学生有75,68%是在网吧上网。网吧的目的是赢利,而网吧的管理处于一种无政府或弱政府状态,更有一些“黑心”网吧唯利是图,对高职生的负面影响极大。所以一定要规范网吧的经营。此外,还要切实管住那些提供不健康内容的网站,为高职生提供良好的网上精神食粮。
4、增强技术防范,剔除不良信息
除了加强立法外,还可利用技术手段对网上的一些不良信息和非法内容进行封堵和过滤。目前在技术层面可以采取这样一些措施,来防止有害信息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和蔓延。如:实行路由政策、使用过滤软件、建造防火墙等过滤不良网络信息。
5、加强网络信息管理。
高职院校还可安排教师或学生担任校园网络信息员,对网上电子公告栏、论坛等进行24小时监控,及时发现和剔除不良信息,减少信息欺诈。对于网吧,有关部门可推广采用网吧管理软件或电脑反黄软件,过滤虚假、有害、错误、反动的信息,发现信息及时制止,把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从技术上提高网吧管理的质量和效益。从而堵住网上不良信息,保障网络信息的安全,避免高职生思想受到侵袭。
6、正确引导学生走出网络误区
教育就是培养人,提升人的素质,为人服务的。因此,高职院校应将教育、管理和服务功能相统一,强化服务理念,加强心理咨询、文化活动、优化环境等方面的服务,为高职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他们能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空间中能把握自我,使他们的文化素养、价值观念、知识、情感与人格结构得以完善。
7、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在课外开展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文化、科技、体育、娱乐活动,是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网络时代的到来,要求校园文化也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创新,逐步由低层次向深层次发展,开展高品位的、内容更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高职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增强同学间的真实的交流和沟通,可以加强人际交往的锻炼:可以培养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正确认识和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避免再到虚拟的网络环境里去逃避。可以培养更多的兴趣和爱好,将他们从对网络的迷恋转到对现实生活的渴望中来,从而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三、结语
网络时代的到来,已经给高职院校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冲击。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现代科学技术,掌握时代的脉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大胆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办法,普及有关网络的心理学知识,引导大学生更好地将现实生活与虚拟网络结合,发展健康的网络使用行为。
参考文献:
[1]原献学,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的调查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9(3)。
[2]王冲,网瘾症的基本问题探析[J],教育科学,2004,20(2)。
推荐访问: 浅析 高职 对策 引导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