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宅”這个字在当下被赋予了千姿百态的含义。日本人视宅人为无法进行正常社交活动的废柴,但在国人文化中则慢慢演化为了“居家好男(女)人”,而在美剧中,宅人们又常常以性格古怪、技术超群的奇才异人的面貌出现。
然万变不离其宗,不论哪种“型号”的宅民,其生活规律都遵循着相同的宗旨——比起外界喧嚣纷扰的大世界,自己那相对独立封闭的小空间更让人感到安逸。在这已被七十多亿人占领的地球上,人们难以寻觅一片清灵之地,宅隐于市或许是退而求其次的必然。
随着物流业的繁荣,宅群体的生存因具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而日益壮大。但宅的又何止是区区小民?纵观当代文明发展史,更精细化、模块化、封装化的发展理念早已将我们的地球带上了宅化之旅。
巨宅与微环境
迈下空调车,瑟瑟的寒风便吹进了衣领,让人忍不住打了个寒战。放眼望去,草木已然枯衰,几条懒洋洋的大黄狗将自己蜷缩成一团,沐浴着珍贵的阳光。
如若不是来到郊区,怕是难以体会节气的变迁。在热岛效应的包围下,强横的自然之威也不得不在人类创造出的工业文明壁垒前衰减三分。而“海绵都市计划”的实施让城市的湿润度得以均衡,暑涝时节驻留下的洪暴渗透城市的肌理,温润冬旱的干燥大气的同时,也安抚着人们干涩的鼻腔与皮肤。
没有科幻大片中那震撼世人的都市穹顶笼罩于头顶,也没有横断内外的高墙巨壁耸立在眼前,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所创造的居住环境已不再紧密与周边自然融为一体。我们的生活、生产所代谢出的产物改变了身边的大气、水体的温度和成分,从而间接地在自己的周遭创造出一片“人类区”独有的微环境。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犹如被无形而温软的囊泡所包裹着,整座都市俨然成了一幢巨宅!
面对如此境况,有人唏嘘,有人欣喜。隐藏于人们心中的童真为自然的远去而惋惜,但另一方面,工业文明发展之强势足以抗衡自然这一点,却也让人类倍感骄傲。
我们研发技术、仰赖技术。我们使用技术屏蔽着自然的不可控因素带来的风险。我们更乐于生活在安定可控的环境中,而非像我们的祖先那般时刻疲惫地警惕着不测的危机。因此,我们越来越“宅”了,但这也未必是坏事。人类的科技演化史便是一部从上帝手中不断夺取控制权的战斗史。在田野间玩耍的儿童时代必将成为过往的回忆,而步入壮年的人类文明正大展拳脚地将地球装潢为自己的豪宅。
而当地球彻底“宅化”之后,我们会看到人类纪时期的生活已然颠覆了眼下的常识。
当工业包裹农业
如果人类可以自由选择职业,那么多数人应该都宁可选择成为工人而非农民。一名拥有三十年工龄的老工匠可以准确地预估出产品的质量与所需的工时,但就算干了一辈子农活的老农也不敢打包票说今年注定有个好收成。
“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这句俗语充分说明了靠天吃饭的农业是多么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冲击。纵使你有万亩良田,一场台风也能让你倾家荡产。寒流的突袭、瘟疫的爆发、连续数月的反常大旱……只需大自然随意耍个小性子,便可将一位榜上有名的农业大亨一夜打回解放前。
崇尚“原生态”的都市人总是抱着浪漫的幻想憧憬着美丽的田园风光。他们排斥工业技术对农业领域的渗透,天真地认为“不受人类技术污染”的作物便是最纯净的。但残酷的现实是,在原始生态系统中,田间爬行的两栖动物的排泄物所携带的沙门氏菌普遍而致命,虫害与杂草的侵略可以让有机作物颗粒无收。天山雪菊的种植者们长期受到水源中混杂的野草种子的困扰,以至于他们最终不得不仰赖于高分子滤网。失去了科技的庇护,人类经济在自然面前脆弱而无助。
温室、地膜、网箱、遮光板的娴熟运用打造出的人工可控植物园环境,曾挽救过无数野外濒危物种。人类起源自然却能超越自然。而地下室中的菌菇培育房,天台棚屋内的室内菜园,这些越是现代化的农业体系,越是体现出了工业技术对环境的封装性。
当这一切在近未来发展到极致时,我们会看到“城市包围农村”的奇妙布局。一片片农产园区坐落于市中心,其外貌与普通的高档居民社区似乎并无二异。一栋栋的小楼安静地矗立着,只有那排气扇时不时的轻语嗡鸣宣示着活物的存在。楼房并未设置窗户,墙面与屋顶布满了太阳能电池板,连接了层层过滤装置的通风管道是内外大气交互的唯一渠道。
走进种植楼,来上班的“农民”被严格要求换去身上的便装,进入消毒沐浴间净身,以避免身体携带外来的病菌。直到穿上隔离服、头戴呼吸面罩,员工们才能开始一天的作业。
房间内,一排排超市货架般的基座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每一层“货架”上,农作物扎根于充盈着营养液与颗粒基土的玻璃瓶罐中。作物上方的“天花板”放射出最适宜该物种的光谱。由于每种作物原产地的温湿度与光照时间各不相同,因而每个楼层,乃至每个“车间”的内环境都有各自独立的指标。空调二十四小时不停运作,遵循着作物不同阶段的生长规律,模拟着昼夜与节气的温差变化。屏蔽了台风、暴雨的肆虐,人们不必在担心植株的倒伏、根系的溃烂。而隔离了鸟、兽、病虫侵袭,也使得农药不再被需要。
在养殖楼中,储物柜式的小箱格取代了立架。由于两栖爬行动物相对而言运动量更少,行为活动也更为简单,故而成为养殖业的主力军。那一格格的“胶囊房间”内,一只只牛蛙、龟鳖沐浴在灯暖之中,惬意半寐着等候一天中唯一的大事:开饭。这些除去进食便是静卧的冷血动物,以极低的能耗将饲料转储为蛋白质与脂肪,称其为“异养型的植物”也毫不为过。
在传统的养殖池中,冷血动物往往因为幼体之间的体质差异导致抢食不均,发育失衡。更有甚者,强势个体还会攻击弱势个体使之伤残乃至死亡。而种群中的个体出现疫病,是难以及时察觉并分离的。一旦疫病势不可挡地蔓延开来,便是难以挽回的灾难。由此,在新型“农厂”中,幼体们在育苗期结束后便住进了“单身公寓”,过起了老死不相往来(确切地说是等不到它们衰老便进了超市速冻柜了……)的终身宅生活。
而在大型牲畜养殖楼中,情况则略显复杂。与冷血动物不同,活泼好动的温血动物可耐不住性子。如果因为被囚禁于单人监牢中,患上抑郁,缺乏运动而影响肉质口感,那可大为不妙。为了让牲畜适当锻炼,肌肉紧实些,脂肪微微沉降到肌肉间隙中,房间的一角会安装跑步机履带。每到运动时间,跑步机前方的墙壁荧幕上便会浮现模拟外景。牲畜踏上履带,朝着虚拟景物中的食物目标奔走时,景象随着牲畜的步伐实时变换,直到其跑动到虚拟食物的坐标位,天花板的投食口中便会丢下一块形状相仿的饲料饼干作为奖励。运动结束后,空调系统散发出具有减压功效的松树芳香,牲畜们熏陶其中,接受电动毛刷的按摩。
这一切可不是出于啥“铲屎官精神”,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培育出顶级的食材。饲养时全心侍奉,屠宰时问心无愧,享受时大快朵颐,西方式畜牧业的人道(兽道)主义策略被发挥到了淋漓尽致。
当然,如此专精化、高成本的农业技术必然会导致农产品的社会地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批量化、集成化生产线的普及,工业产品的制造成本会逐年下降。此消彼长之后,用一台苹果7s手機换七个苹果也不会是啥让人弹眼落睛的大新闻。这在当下看来或许不可思议,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如今的中产阶级已经习惯了购买千元乃至百元的电子产品应付日常生活;却对单价过百的高档大米、奶粉等食品趋之若鹜;三四十元一支的玫瑰花也不过是博女友一笑的小浪漫。如果有人从近未来穿越而来,声称他每月收入的三分之二花费在餐桌上,而家电的添置更新则用不了收入的十分之一,那本人是一点儿也不会感到奇怪。
罐装的自然
办公桌上,透明的圆底玻璃瓶中由苔藓与蕨类构成的微观生态景观郁郁葱葱。回到家中,两栖缸中的蝾螈攀附于水草之间瞪着大大的眼睛。盆栽、鱼缸、满是绿化的阳台,甚至是改建得形同水族馆一般的私人泳池……这些“微小”的自然缩影越来越多地被人们作为生活情趣品引入日常家居。
忙于工作的都市人难有闲暇时光漫步原野。每逢节假日,各大自然景区人山人海,穿梭于拥挤的人群之中,亲近自然的本意早已被喧嚣的人流挤变了味。疲惫之余,将自然风光封装进罐中,摆放于室内不失为退而求其次的良策。
而这些灌装自然的所有者不仅是微景观的观赏者,也是其创造者。人们乐此不疲地规划着只属于自己的微观园林,搜罗着各种材料,发挥着各自的才智,在享受艺术创造过程的同时,与同好们分享着自己的劳动成果。
然而美中不足的便是,与古代大户人家的私人园林不同,这些微观造景或许能满足人俯览其上的欣赏欲,却无法置身其中,近距离地一探内部奥秘,来一把以假乱真的亲近自然。
因而在地球宅化时代,VR技术将与微景观艺术相融合。既然我们无法将自己的身体塞进小小的容器中,那不妨将意识连接微型器械,体验一番阿凡达式的冒险之旅。
长着大大眼睛(摄影探头)的机械爬虫被投放进了生态景观缸,纤细的机械腿迈过粗糙的沙砾,攀附植物的根茎,爬上假山的制高点。在零距离的变焦视角下,用户可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宠物蜥蜴那精致的鳞片,或是毛茸茸的仓鼠好奇地耸着鼻子。而在水族缸中,微型潜艇穿梭于鱼群之中,让用户拥有海豚般的主视角。人们坐在操纵舱中,驾驶着微机,视频、音频信号源源不断地灌注脑海,甚至缸中相应的温湿度也同步传导而来。雨林缸中丝丝寒意的湿冷雾露,或是沙漠缸中燥热的暖风围绕着人体,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切肤触感。
不仅如此,VR互联网的运用,让每个用户的游览区域不再局限于自己家中的微景。只需获得好友家中的访问码,你便可远程登录他人家中的微景缸,讨教一番不一样的艺术创想,目睹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兽。若是你的豪宅足够宽敞,客厅中摆放着个五米长的大缸,那也不妨开办个网上微景公园,设置十几个微机登陆终端,向公众开放,兜售“门票”,赚些外快。
城中的街边绿化园区,或是改建后的生态景观河道,也可被充分地利用起来,成为公立公园。一来人们得以休闲放松,二来此番微近技术的运用可更精密地监控城市绿化工作开展的细节。如何在夏日里消灭蚊虫孑孓?如何扑杀逃逸蔓延的福寿螺?药物灭杀可要落伍了!政府只需颁发“狩猎许可证”,一大票精力旺盛的“网游玩家”便会兴致勃勃地“大开杀戒”。微型机械生物在人们的控制下,形同微创外科手术一般,对目标物种进行选择性地猎杀。与传统的生物防治手段相比,具有狩猎资质的人类猎手拥有着更低的误伤率和更高的可控性,毕竟蛤蟆可不管眼前的虫子是害是益。当然,倘若真有哪个不开眼的猎人打坏了指标外的花花草草,全程监控下的狩猎日志管理程序也会准时将罚单开到你家。
人类喜好新奇,喜好探索未知,喜好在冒险行为中体验掌控生命的感官刺激,但这一切都有着一个前提——永远让风险处于可管控状态,别玩脱了!芳草萋萋是诗人的浪漫,但没人会喜欢草丛中的寄生虫和伴之而来的疫病。将原始的自然元素选择性地过滤、驯化后引入人类的世界,才是人类真正愿意接受的“自然模样”。虽有叶公好龙之嫌,但这番“宅”,恰恰正是人类文明成熟化的表现。
【责任编辑:刘维佳】
推荐访问: 之旅 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