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皇故里——天水
天水是丝绸之路甘肃段的第一站,位于甘肃东南部,古称上邽、秦州。物产丰饶,风光秀丽。“天水”之名来自天河注水的传说。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漫长的沧桑演变,塑造了天水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天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是人文始祖伏羲的出生地,享有“羲皇故里”的殊荣,文化古迹甚多。
伏羲庙
伏羲庙又名太昊宫,始建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是一座专门祭祀伏羲的明代古建筑群,今天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圣地。在中国古史系列中伏羲位居三皇之首,五帝之先,因此,天水伏羲庙又有“华夏第一庙”的美誉。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相传为伏羲诞辰日)和七月九日(相传为伏羲逝世日),这里都要举办大型庙会,进行祭祀活动。
麦积山
麦积山因其山峰平地崛起,势如麦垛而得名。山上经常云雾缥缈,在烟雨苍茫中别有一种难以言传的空灵之美,“麦积烟雨”自古以来就被列为“秦州八景”之首。麦积山石窟就开凿在山峰东、西两面的悬崖绝壁上,层层相叠,密如蜂房。龛窟之间有架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连通,攀援而上可达山顶。登上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游人不禁惊心动魄,同时也不得不感叹古代工匠和信众的毅力与精湛技艺。麦积山石窟现存洞窟194个,洞内有泥塑、石雕7 200多身,壁画1 000多平方米,被誉为“东方雕塑馆”。
此外,保存有大量新石器时代早期及仰韶文化珍品的大地湾遗址、大像山、水帘洞、拉梢寺、木梯寺等与麦积山共同组成的古丝绸之路东段的“石窟艺术走廊”,环绕麦积山方圆数十里分布的植物园、仙人崖、石门、净土寺、曲溪和街子温泉度假村共同组成的国家级森林公园——麦积山风景名胜区,都很值得一看。
西部明珠——兰州
兰州古称“金城”,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和商阜重镇,具有2 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光辉的古代文化。兰州位于甘肃省中部,作为甘肃省省会,是甘肃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也是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和旅客集散地。
兰州黄河风情线
兰州是沿丝绸古道寻古访胜的旅游热点,是全国惟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熏在南北滨河路间?熏黄河宛若飘落人间的飞天女神,蜿蜒在兰州城区。依黄河两岸兴建的融山水、人文胜景于一体的“黄河风情线”,则如同镶嵌在飞天女神项上的一串明珠。
游走滨河路,可以欣赏黄河雄姿,参观天下黄河第一桥、水车园和沿途点缀的平沙落雁、搏浪、丝绸古道、黄河母亲、西游记等众多精美雕塑,游览白塔山、兰州碑林等景点。在旅游旺季,可看到古老的皮筏摆渡,体验“吹牛皮,渡黄河”的古韵,也可乘坐橡皮艇在黄河上漂流。
今天的黄河风情线,一条绿色飘带与黄河交相辉映,整个风情线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水映城廓,树伴流水”的美丽风貌,被中外游客和兰州市民誉为兰州市的“外滩”。
游兴未尽之余,还可去登临五泉山和兰山。傍晚时分,站在兰山上可以俯瞰黄河拥抱金城兰州的雄伟气势,相信这种景观在别的城市绝难看到。
兰州市郊的永靖县有“高峡平湖”刘家峡水库和“十万佛窟”炳灵寺,虽然路途略遥,却挡不住人们新奇探索的脚步。
铜奔马的故乡——武威
武威,古称凉州,为河西走廊东段之咽喉。因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大将霍去病出征河西,西击匈奴,大获全胜,以彰其“武功军威”而得名。武威是兰州西行河西走廊旅游的第一大站,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武威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故乡。
雷台旅游区
雷台因出土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而闻名于世,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料记载,雷台为前凉(301~375)国王张茂所筑灵钧台?熏因供奉、祭祀“雷祖”而得名。1969年9月在台下东南角发现了一座东汉晚期大型砖室墓,“马踏飞燕”就出土于雷台1号汉墓。
近年新建的雷台旅游区集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建筑有独具汉代风格,堪称“中华第一门”的雷台南大门,寓意武威汉文化“源”的大型音乐喷泉“泉源”主景,凝聚汉文化精粹的巨型浮雕、牌楼、图腾柱以及堪称“世界之最”的整体放大六倍的99件铜车马仪仗俑、天马艺术馆等重要景点。
西夏博物馆
西夏博物馆位于武威市东南隅,是以展示武威出土的西夏文物为内容的文物藏馆。其中收藏有迄今惟一的西夏文汉文对照的文字最多、保存最完整的西夏碑,是研究西夏历史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气势恢弘、号称“陇右学宫之冠”的武威文庙与西夏历史博物馆毗邻,可顺路一睹其风采。
丝路重镇——张掖
张掖别称甘州,居河西走廊中部,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物产丰富,素有“金张掖”之美誉。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匈奴后始设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而得名。张掖为河西四郡之一,是历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活动中心。
历史上张掖曾是丝路著名的佛教兴盛之地,现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西部著名的旅游城市。游走于张掖各处,可见众多古遗迹、古建筑、古墓葬、古战场、雕塑、石刻和其他古文物,依稀可以想见其当年繁盛的情景。
张掖还有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裕固族。作客裕固族帐篷,感受裕固风情,为河西之旅不容错过之享受。
大佛寺
位于张掖城西南隅,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9),为目前全国仅存的西夏佛教寺院。正殿为二层楼,重檐歇山顶建筑,门上有幅有趣的对联:“睡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难明。”重檐叠阁面宽11间的大佛殿内的释迦牟尼涅槃像为木胎泥塑,长35米,侧身而卧,两眼半闭,双唇微启,面容恬静慈祥,是中国最大的室内卧佛塑像。其身后的十大弟子及两侧的十八罗汉举哀群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大佛寺是中国西部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佛教博物馆,寺内不仅有保存完整规模宏大的佛塔、殿堂建筑,还藏有一批篇目繁多内容极为齐全的佛教典籍,总数达6 700多卷。其中最重要的有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期间,由宫廷司礼监在北京雕刻印刷,特敕赐的《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经》636函计6 361卷,该经全部采用手写汉文木雕印刷,不仅书法隽秀,刀工精美,而且图文并茂,装帧工艺高超,是不可多得的佛教艺术珍宝。其中有600卷经卷是以珍贵的金粉、银粉写绘而成,是国宝级文物。
千佛洞马蹄寺石窟群
千佛洞位于张掖市南59公里处,开凿于北凉、前秦时期,距今约1 600多年。入口处可见许多浮雕石塔,往前有凿窟造像,窟内佛像造型丰满,身段匀称,是唐代佛像。
马蹄寺石窟群与千佛洞毗邻,包括33天石窟、藏佛殿、马蹄殿、马王殿、药师佛殿等建筑。马蹄寺之名来自马蹄殿内岩石上的神马足印。
据史料记载,马蹄寺石窟是东晋隐士郭瑀所开,后经后代不断扩建而成河西地区的佛教圣地之一。明成祖曾赐名“普光寺”,清乾隆皇帝赐“清莲筏”匾额,显示马蹄寺威名鼎盛。
石窟群内最宏伟的建筑是33天石窟,外观呈宝塔型,共七层21窟,凿于岩石峭壁,各窟有石梯相通。
丝路咽喉——酒泉
李白《月下独酌》诗云:“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酒泉位于河西走廊西段祁连山下,古称肃州,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自古就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交相居处的地带。境内山脉连绵,戈壁浩瀚,盆地毗连,构成了雄浑独特的西北风光。既有银妆素裹的冰川雪景,也有碧波溪流的平原绿洲,还有沙漠戈壁的海市蜃楼。南部祁连山,层峦叠嶂,绵亘千里,横空出世,高耸天际;北部马鬃山,怪石嶙峋,戈壁广布;中部走廊平原的每一片绿洲都是一个花果乡,每一片田野都是一个米粮仓。
“酒泉”,传说因大将军霍去病将皇帝所赐的御酒倒于泉中,与将士同饮而得名。
酒泉境内遗留着大量古丝绸之路上独具一格的西部文化古迹,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点就有11个。随着“神五”的升空,酒泉更是扬名世界。
丁家闸、西沟古墓葬旅游区
享誉中外的酒泉丁家闸魏晋壁画墓、西沟唐代彩绘模印画砖墓分别位于果园乡丁家闸村二组与西沟村六组。
丁家闸壁画墓群是中国首次发现的魏晋时期大型墓葬区。其中已开放的6号墓壁画,以其磅礴的气势、潇洒淋沥的笔触勾勒出安详的东王公、慈爱的西王母、腾云驾雾的天马、长命延年的白鹿、飘逸婀娜的羽人,再加一幅宏大的墓主燕居行乐图,那吹拉弹唱的乐伎凝神贯注的样子,仿佛使游人听到了悠扬千年的旋律。
西沟唐代模印砖墓的风采更令人神往,那精巧绝伦的十二生肖、威风凛凛的骑士仪仗、吹箫弹篌的乐伎、憨态可掬的柱础、面貌凶狠的卫士,无不美仑美奂。还有一块块的莲花方砖,镶嵌在前后两室的覆斗顶华丽宫殿地面。粗略数数,前后两室内仅加工过的方砖就有1 400余块。
天下雄关——嘉峪关
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狭窄的峡谷,城关居于祁连、嘉峪两山之间,险峻天成,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争胜之地。
嘉峪关关城
嘉峪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历时168年,经四次大规模修筑才完成目前所见的规模,成为万里长城防线上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整个关城建造坚固雄伟,气势磅礴,被称为“天下雄关”。关城结构完整,由内城、外城、城壕形成三条防线。游客由东闸门进入,通过东外城、东瓮城,进入内城。
内城是关城最重要的部分,主体为黄土夯筑,从马道可登上城墙顶,城墙设有灯槽和射击孔等防御性设施。城内有光化楼、柔远楼和嘉峪关楼三座木结构高台楼阁,建筑典雅,位于中轴线上。
嘉峪关最西面的城墙称“罗城”,以砖包墙,十分坚固,与长城相接,往南是肉眼可见的明墙,延伸至祁连山下的讨赖河畔,往北则为隐藏的暗壁,延伸至黑山,形成严密的关防。
登关楼远望,长城似游龙浮动于戈壁瀚海,若断若续,忽隐忽现。据说,天晴之日,在城楼上常可见到海市蜃楼奇景。
长城第一墩
位于嘉峪关城南7.5公里处,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的墩台,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临讨赖河谷,河谷宽约80米,是理想的军事守备重地。墩台底座高14.5米,呈方形。在古代,其主要功能是用以燃放烽燧传递讯息,告知边关动静。
悬臂长城
位于嘉峪关城北8公里处的悬臂长城建于地势陡峻的山坡上,沿45度角建城墙,最陡峭的一段长231米,攀于黑山崖壁,如倒挂悬空,因此得名悬臂长城。
其建筑时间和第一墩相同,目的是为了守住黑山峡口。城墙以黄土夯筑,共有三座墩台,全长750米。下层原料为石灰夹沙,上层为夯土建筑,底座宽约4米,下宽上窄。
脚力好的游客可尝试登顶,眺望黑山与戈壁大漠景观,发思古之幽情。
长城博物馆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坐落在嘉峪关市区繁华路段新华南路南侧,是中国第一座全面、系统地展示长城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主体建筑外形呈烽火台式,恰似烽燧相望,长城相连。内设七个展厅,将从战国直到明代,上下3 000年,纵横10万里的长城构筑史,以图表模型、文字版面、彩色图片形式浓缩在1 100多平方米的展厅空间中?熏既为长城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又使一般游人在短时间内对中国长城在时间、空间演化上有一个整体、直观的了解。
艺术圣地——敦煌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自张骞开通丝路以来,一直是往来西域的重要城市。
汉武帝在此设郡县,名为敦煌,显示武帝辉煌的开疆功绩。唐贞观七年(633),敦煌郡改为沙州。宋代之后海上交通兴盛,加上明修筑嘉峪关后,敦煌地区被视为关外,敦煌的重要性日减,直到莫高窟被发现,世人才开始再度关注这个曾经辉煌的城镇。
莫高窟
前秦建元二年(366),高僧乐来到敦煌,见三危山状如千佛,始凿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石窟大小不等,塑像高矮不一,大的雄伟浑厚,小的精巧玲珑,其造诣之精深,想象之丰富,是十分惊人的。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系统反映了北魏、隋、唐等十多个朝代的艺术风格。今存洞窟492个,壁画45 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 415尊,是我国现存石窟艺术宝库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座。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物宝库。在藏经洞中发现了经卷、文书、织绣、画像等5万多件,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极高。可惜由于当时主持莫高窟的王道士愚昧无知,这些宝藏几乎被悉数盗往国外。如今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建有敦煌艺术陈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洞窟,既保护了洞内的文物,又丰富了参观内容。
鸣沙山 月牙泉
中国著名流行歌手田震曾经唱过一首月牙泉的歌,歌词像是一首诗,引人遐思:在天的那边/很远很远/有美丽的月牙泉/它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乐园/那年我从月牙泉边走过/从此以后魂绕梦牵/也许你们不懂得这种爱恋/除非也去那里看看……
鸣沙山、月牙泉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鸣沙山,位于敦煌城南约5公里处,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整个山体由细米粒状黄沙积聚而成,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鸣沙山有两个奇特之处: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竟会痕迹全无。
在鸣沙山四面环抱中,有一泓碧水形如弯月,这就是月牙泉。月牙泉不为流沙所掩,始终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久雨不溢,久旱不涸,风景十分优美,令人称奇,被称为“天下沙漠第一泉”。真是此景只应天上有,万里来寻信也值。
鸣沙山下新建有敦煌民俗博物馆,是集中反映近代敦煌人民文化生活和敦煌民间建筑风格的重要场所,值得一游。
玉门关
说起玉门关,人们马上会想到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这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元狩二年(前121), 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西征,沉重打击了匈奴右部。同年,汉分河西为武威、酒泉两郡。元鼎六年(前111),又增设张掖、敦煌两郡。在此同时,构建玉门关和阳关。
现在的汉玉门关遗址,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耸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南边有盐碱沼泽地,北边不远处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长城,长城北是疏勒河故道。东西走向的长城蜿蜒逶迤,一望无际,每隔5里或10里,就筑有一座方形烽火台,在长城烽燧的周围,还有明显房屋遗迹。在东西长城之南,另有一支南北走向的长城,绕过玉门关西侧,向南直达阳关,关城北坡东西走向车道直通西域。玉门关关城全用黄土夯筑而成,面积约600多平方米。城垣东西长24.5米,南北宽26.4米,残高9.7米。城墙上宽均为3.7米,东西墙下宽4米,南北墙下宽4.9米,开西、北两门。城顶四周有宽1.3米的走道,设有内外女墙。城内东南角有一条宽不足1米的马道,靠东墙向南转上可直达顶部。
阳关
出敦煌西南70公里,就是阳关了。阳关为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的两关之一,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阳关是丝绸之路通往西域南道的门户。
阳关之所以有名,还因为唐代诗人王维那首著名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因诗中有“阳关”、“渭城”两地名,故又称为《阳关曲》、《渭城曲》。
自汉至唐,玉门关址曾有变动,而阳关可以说“从一而终”。只是如今阳关关城早已湮没,仅仅在一座红色的砂质山峰上,残留有被称为“阳关耳目”的烽墩,残高4.7米,底长宽8米。遗址周围看不到断垣残壁,只有在沙丘之间暴露出的板结地面;墩台南侧,是一片四五公里见方的凹地,人称“古董滩”,前些年人们还可以在这里拣到些铜钱之类的东西,现在,到处只见碎瓦残片,让人不禁忆起丝路上阵阵悠远亘古的驼铃。而一曲如泣如诉一唱三叹的《阳关三叠》,更使阳关成为了绝域荒凉和离情别绪的代名词。
如今,站在阳关,唱起阳关,遥想当年苍凉的长安古道边,细雨如雾,冷风如烟,送行人王维缓缓举手之间,如何将长袖举成一面永远飘飘的旗帜……如今,站在阳关,看这阳关,一望白草与远漠相接,像看到一粒欲叹无声的远古沙砾,像看到一本被岁月翻黄了的古书,铺向远天……
渥洼池
在古阳关下,有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洲。这片绿洲的生命源泉,就是渥洼池。
《资治通鉴》记载:在汉武帝时,河南南阳新野有一个名叫暴利长的人,因犯罪被流放到敦煌屯田。他在渥洼池边发现一匹异常英骏的野马,常到池边饮水。当暴利长一接近,它就一声嘶鸣,前蹄悬立,后蹄一蹬,跑得无踪无影。暴利长是个聪明人,深知汉武帝酷爱宝马。他冥思苦想,计上心来,动手做了个假人,穿戴上他的衣帽,站在渥洼池边。开始,马见假人就昂头而奔。时间长了,马习以为常,不再惊吓。有一天,暴利长把假人拿走,自己站在原处,手拿套马杆,伸手套住了这匹马。他谎称这马是从渥洼池中跳出来的,献给汉武帝。武帝见此马体态魁伟,骨胳非凡,以为太乙神所赐,故名太乙天马,特降“宝鼎天马诏”,赦暴利长无罪,封官赐爵,并作《天马歌》以示庆贺纪念:“太乙贡兮天马下,露赤汗兮流赭沫。驰容舆兮蹀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从此,渥洼池同天马一举驰名。
在汉代,渥洼池因邻寿昌城,故又称寿昌海或寿昌泽,是一处众多泉水汇集而成的沼泽淡水湖泊,方圆约1公里。1938年,在汉代渥洼池边,筑坝蓄水,把地下涌出的众多喷泉水拦成一小湖,坝用石头砌成,称为黄水坝,历来是骡马、骆驼和羊群饮水之处。此处现已成为能蓄水200万立方米的水库,又是一座天然大鱼池,水库东西为水草旺盛的大牧场。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位于敦煌市西北约180公里处,玉门关西北约100公里处。公园面积398平方公里。雅丹是维吾尔语“雅尔丹”的变音,意为险峻陡峭的土丘。
这里集中连片地分布着各种各样造型奇特的风蚀地貌,例如“蒙古包”、“骆驼”、“石鸟”、“石人”、“石佛”、“石马”等,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它还宛如一座中世纪的古城,世界许多著名的建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缩影,令世人瞠目。夜幕降临之后,尖厉的劲风发出恐怖的啸叫,犹如千万只野兽在怒吼,令人毛骨悚然,也因此得名“魔鬼城”。这片雅丹地貌群落,其个体和整体规模之大,形态之奇异实属举世罕见。它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不可再生的地质遗产。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以其独特的大漠风光、形态各异的地质奇观、古老的民间传说,吸引了无数勇敢的探险者前来揭开“魔鬼城”神秘的面纱,探寻大自然的奥秘。
这片地质奇观,被发现的时间并不长。它的神奇,马上吸引了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的目光,这里成了电影《英雄》拍摄景地之一。
从《黄土地》、《红高粱》到《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每一部电影都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区区几米的距离简直就无法消受那种超戏剧的浓墨重彩。《英雄》对电影画面有着那么神经质的惟美追求,而这里那令人刻骨铭心的干燥,锉刀一样凌厉的风,蚀刻一切的残忍都是张艺谋所需要的——白衣刺客们的心情在昏黄逶迤的大漠上延展,成为一种绝望……
推荐访问: 之旅 丝路 异彩 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