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满足通信人才市场对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与素质需求,提出一种多渠道、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阶段+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并介绍了校企合作融入人才培养机制的一些措施。最后展示了这种人才培养体系在实践中所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核心能力;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培养机制
作者简介:陈威兵(1968-),男,湖南双峰人,长沙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系,副教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移动通信、图像通信;张刚林(1976-),男,湖南醴陵人,长沙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系,讲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数据通信、多媒体通信。(湖南 长沙 410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沙学院2009年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Y017)的研究成果。
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的应用,通信行业正在不断地发展壮大,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用人单位除传统的电信运营商、电信设备制造商之外,也包括技术方案提供商、应用开发商和终端开发商等大批新的通信企业。[1]就业岗位有工程师、工程督导、营销代理和技术管理等。本文结合通信行业的特点,就本科层次应用型通信人才的要求和培养机制进行了探讨。
一、人才培养目标
1.应用型人才的界定
本科教育类型多样化并追求教育类型的合理化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可简单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类,应用型又可以细分为工程应用型、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应用型。[2]研究型人才,要求富有创新能力和研究兴趣,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要承担发现规律、创新知识的重任;应用型人才,要求把发现、发明、创造变成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主要承担转化应用、实际生产的任务。通信是一门和工程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更多地需要应用型人才,主要承担着通信产品和通信网络的开发设计和工程应用的任务。
2.人才的素质要求
依据通信人才市场的需求,应用型人才要求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其中,政治、体育、人文、科技等素质是其共有素质,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则依据行业的发展有所变化。据中兴通信公司联合几家知名通信企业发布的“2009年度通信工程类企业用人标准调研分析报告”,通信企业主营技术方向如图1所示,统计显示企业主营业务涉及到TD-SCDMA方向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光传输方向;企业对职业素质关注维度,统计显示企业最关注的地方为责任心,其次为沟通能力,再次为学习能力。
3.人才的核心能力
人才的核心能力是其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具备3个方面的特征:1)特别有助于实现使用者所看重的价值;2)这种核心能力是独特的,别人难以模仿和替代;3)具有持久性和发展性。[3]它一方面具有个性化差异,另一方面根据各专业特点形成共同的专业核心能力。作为本科层次应用型通信人才共同的专业核心能力应包括以下几点。
(1)掌握通信领域的核心技能和主流知识。核心技能包括软硬件技术的应用,主流知识包括通信原理、信息处理、编码理论、通信电路、通信网络和通信系统等。
(2)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通信行业标准的制定、产业资源、网络链接、业务服务均在逐步整合,其国际化趋势明显,这就要求通信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外语基础。
(3)较强的新知识学习能力。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从业人员需要接触许多未曾学习过的新知识。
(4)卓越的工程应用能力。即具有算法思维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工程素质。
二、人才培养机制
1.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
要把课程设计、认知实习、毕业设计、兴趣小组培养、竞赛活动、大学生创新设计、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认证教学、职业培训和网上教学等新型教学实践和通信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建立多渠道培养模式。学生通过多途径的学习,可反复锻炼知识运用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为确保这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需要采取以下保障措施。
(1)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要想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应用型人才。“双师型”教师可以由两条途径获得:1)吸收企业部分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成为高校教师;2)高校教师参加企业举办的高级培训班,或者直接参与企业的开发、研究和生产任务,并完成相关调研工作。
(2)推进教材改革与建设。编选教材时尤其要注意:1)增强其应用性、适用性,比如通信网络的规划、设计与优化内容在一般的规划教材中很少涉及,但这部分知识是本科层次应用型通信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用得较多的知识;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保持其先进性。就目前情况来看,要增加或增强的主要课程内容有:3G与B3G组网技术、无线宽带技术、嵌入式开发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抗干扰技术、先进传输技术等。
(3)改革教学方法。可以引入利用案例设置陷阱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理实一体教学法、兴趣牵引法、职业模拟实训法等适合本科层次应用型通信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
(4)搞好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
2.打造“阶段+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应用型本科生而言,基本形成了共识,就是采用“阶段+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4,5]也就是说,将人才培养过程划分为“学科基础阶段”和“专业方向阶段”两个培养阶段,学科基础阶段主要培养人才核心能力的共性部分,专业方向阶段主要培养人才核心能力的个性部分;在学科基础阶段可设置“公共课程”和“学科课程”两个平台的课程体系;公共课程平台、学科课程平台和专业方向课程可分别由若干课程组构成,一个课程组就是一个教学模块,其中专业方向课程的不同教学模块构成不同的专业方向,通常,一个专业由多个专业方向构成,学生只需完成其中一个专业方向教学模块的学习。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优化课程设置,整合教学内容。国外很少有专门的通信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在电子信息、电气工程等专业中开设。我国自1998年正式将其列入本科生专业设置目录以来,不同高校的通信工程专业起源不同,课程设置千差万别。电信专业延伸发展而来的比较强调交换、传输、移动通信和网络运营;无线电技术专业发展而来的比较强调信息处理和传输、各种通信技术和系统;计算机通信专业发展而来的比较强调计算机网络、交换、传输和网络工程。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这种课程体系的设置方式存在很大的知识缺陷。
(2)专业方向课按需开设,为培养相应技术岗位能力服务。很多学校的专业课是依据学科门类或师资和实验条件来开设的,这样既不科学又达不到培养目标。
(3)理论课程与实验实践课程相结合。应用型人才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增加实验实践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但不能把理论课程与实验实践环节对立起立,要求有机结合。
3.将校企合作引入人才培养体系
引入校企合作办学,一方面可以拓宽办学途径,解决学生实践场所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融入行业之内。事实上,国内主流通信企业都有很好的培训机构,比如华为公司建有华为大学,中兴通信公司建有中兴通信NC学院,它们的职业培训经验值得高校借鉴。具体的合作模式有以下几种:1)引入企业的认证教学、职业培训,它们是在课程体系之外,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2)进行课程置换,即部分专业方向课程可引入企业优质课程资源,包括教材、电子教案、教学方法等;3)企业全面参与人才培养,包括参与人才方案制定,承担实践、实习教学,甚至承担部分专业方向理论教学,具体的方式有“3(校)+1(企)”、“2(校)+2(企)”和“2(校)+0.5(企)+1(校)+0.5(企)”等。
4.构建科学高效的人才质量监控体系
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指标当然是人才是否胜任工作岗位,需通过人才市场来检验。在此之前,合理的人才质量监控体系是“人才产品自检”的关键,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人才质量监控需要贯穿各个教学环节,做到制度化、持续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2)重视薄弱环节的改造,对学生在实习、实践环节暴露出的某种能力的不足,要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3)改革考核方法,对学生的考核以能力测试为主,可采取观测、口试、现场操作、笔试及设计报告等综合考核方式。
三、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成效
长沙学院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但采取了各种措施,大胆进行了本科层次应用型通信人才的培养实践,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1)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2)建立多渠道、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3)设立电信工程、无线通信、多媒体通信三个专业方向,并由此建立模块化教学体系;4)推进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5)和中兴通信、思科公司展开了全面的校企合作,引入企业教材、教学资源,校企共建实验室,企业帮助培训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了企业的认证教育、职业培训。
经过几年的实践,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通信专业成为校级特色专业;2)两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了99%以上,与此同时,每届学生的读研率也达到了15%;3)通信专业课程的满意度在网评中达到90%以上;4)学生中获取了职业认证资格证书的达到了50%。
四、结束语
本文探讨的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型本科层次,故其人才培养必定是宽口径、厚基础的学科基础教育,并以培养能力为其核心目标。为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需建立促进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随着通信技术和通信产业的发展,必定需要高等院校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以合理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的本科层次应用型通信人才。
参考文献:
[1]鲁莹,刘峰,贾义斌,等.移动增值业务分析与解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2]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
[3]蔡远满.试论应用型本科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J].大众科技,2006,(7).
[4]范伟,黄贤英.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与工程素质的培养[J].计算机教育,2009,(13).
[5]付邦胜,巫付专,王晓雷.电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0,(6).
(责任编辑:张中)
推荐访问: 探讨 本科 机制 核心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