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机械设计综合实践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机械设计综合实践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3-17 10:15:38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6
߽5N8]xyiu~9iii�0H*%ըK��0�ĒXZ*%ըK��0�ĒXZiy}6iuuvw`�ķ�0K材料参数和特性尺寸参数。(5)动力学与强度的迭代设计。将满足强度要求的构件模型重新利用ADAMS软件进行动力学分析;根据得出的受力关系,检验构件强度设计结果的可行性;确定执行机构工作时的实时功率与最大功率。

4.原动机选型。根据执行机构所需的最大功率确定原动机的输出功率与额定功率;根据执行机构输入端的运动要求,确定原动机的额定转速以及减速器的传动比;确定原动机的型号。

5.一级闭式减速器设计。根据传动比,选择合理的传动方式,如齿轮传动、蜗轮蜗杆传动;利用SolidWorks、ProE等软件进行减速器的三维结构设计;利用SolidWorks、ProE等软件的二维投射功能或者AutoCAD软件,绘制减速器的二维装配图以及二维零件图。

6.答辩。教师针对学生的各设计环节进行提问,学生予以回答,以此检验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效果。

四、教改特色

机械设计综合实践课的探索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1.拓展视野。实训项目来源于真实科研课题与工程实际,难度适中,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攻关的能力与创新精神。

2.扩充知识。以机构创新为核心,引入构型综合、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强度设计与校核、优化设计等机构学核心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3.强化设计。引导学生将现代设计方法及流程与先进的计算机辅助分析设计手段相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4.自主攻关。改变“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攻关,锻炼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聘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作为助教,在计算机辅助分析设计工具的使用方面给予辅导,降低本科学生实施CAD/CAE分析的难度。

5.综合评价。摆脱以往仅从结构设计角度评价学生的弊端,建立起面向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的三层评价体系,从专业基础知识、计算机辅助分析设计技能、机构创新设计能力三个层面综合评价学生。

6.浓缩精华。将原来的二级减速器结构设计缩减为一级减速器结构设计,这既保留了原有内容的精华,又避免了重复性劳动,更为新内容的引入节省出大量的时间。

五、结语

机械设计综合实践课是机械设计系列课中一门重要的实践环节课,是学生从理论基础走向工程实际的桥梁,更是学生拓展视野、培养技能的重要平台。我们通过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的一系列改革,提升了课程的挑战性,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学生既能锻炼素质和能力,又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 参 考 文 献 ]

[1] 高峰.机构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思考[J].机械工程学报,2005(8):3-17.

[2] 余跃庆,李哲.现代机械动力学[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3] 杨廷力,刘安心,罗玉峰.机构学理论进展的哲学思考与认识[C].第十八届中国机构与机器科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34-39.

[4] 王之栎,王大康.机械设计综合课程设计(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5] 张友湖,李芯.CAD/CAE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的应用[J].机械工程师,2014(6):166-167.

[6] 朱玉.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改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9):98-99.

[7] 高路,陈民弟.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改革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2):38-39.

[8] 李淼林.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10(9):561-562.

[9] 李天箭,丁晓红.创新创业教育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环节中的探索實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4):22-24.

[10] 郝秀红,邱雪松,王琼,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教学研究,2011(3):51-54.

[11] 李良军,龙振宇.创新教育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中的运用[J].高等建筑教育,2003(9):102-104.

[12] 安琦,王小芳.创新机械设计能力的课程后延续培育模式[J].化工高等教育,2007(4):79-81.

[13] 米洁,高宏.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138-140.

[责任编辑:陈 明]

推荐访问: 实践 机械设计 课教学 探索 改革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