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福建土堡与福建土楼建筑形态之辨异

福建土堡与福建土楼建筑形态之辨异

时间:2022-03-18 08:34:30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i@nkiSn&yߢb)ź8)z+ޭ+ajanv)jz-wh}ا+8k!ax[jazw֠j)yبZnڵ-j'8櫶~*^kڝayZ-z'0'!8櫶~Ǭj[(rmn&yߢZax[janv))'jw]ޭz餧Šݰź8F.+޲^'rب7z{SSN@u8׎6]:uZ材料的。

“土堡”在福建的族谱县志中,指代所有土楼和土堡,其类型大致可分为围城式、碉堡式、家堡合一式。这种防御性极强的居住建筑大多集中在福建省西南部、中部的山区各县。如今,地处闽南、闽西山区的土楼已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而同样造型奇特、同属于集防御与民居于一体的土木建筑的福建土堡正走出深山,逐渐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

需要强调的是,风景土堡其范围以三明市属各县为主,也包括福州市西部、泉州市西北部以及龙岩市漳平县北部的多山丘陵地区。还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土堡”特指由四周极其厚实的夯石生土的墙体环绕着院落式民居组合而成的防御性建筑。那些用墙体围合起整个城市或者整个乡镇、村庄,堡内有街有市的城堡、村堡、寨堡,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如漳浦县的赵家堡、永安市的贡川堡,就不归入土堡范畴。

福建土堡是当地的先民们从实际防御需求出发创造出来的乡土建筑。外围用石头垒砌基础,用生土夯筑成高大厚重的封闭式墙体;墙体内二层或三层建有畅通无阻的跑马道,墙上安装内大外小的斗形窗户和密集的枪孔,门顶上设置注水孔;在土堡的四角或合适的位置,建有碉式角楼;内部建筑多为木构,按照当地常见的传统民居风格建造,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土堡平时可以供人居住,土匪和强盗来袭又可保卫安全,甚至封闭数月。也有一部分土堡平时不住人,只有在遇到土匪流寇袭击的时候,村民或者族人才暂时居住其中。

土堡这种以防御为主、居住为辅的建筑形式,使其有别于其它防卫区与生活区合为一体的防御性建筑。福建土堡和闽西的土楼、赣南的围屋因地缘相近、外形类似,都具有一定防御性,但在结构、布局等方面又存在差异。最主要的差异在于:土堡的堡墙不作为建筑的受力体,外围的木结构体系独立存在,而土楼的外墙为承重墙,并联建其它建筑;土堡的外墙厚达2-6米,墙上设封闭的通廊,而围屋、围龙屋的最外部是房间,外墙既是防卫围墙,也是每个房间的承重外墙,防御功能不如土堡。

综上所述,福建土堡是一种位于福建省中部山区的独特的防御建筑,外部为高大土石堡墙,内部为院落式民居,可供人居住,也可封闭御敌。土堡多以“堡”、“寨”命名,如安贞堡、聚奎堡、东关寨,也有少数用“堂”、“楼”等命名,如重光堂、正远楼(图1)。

2 福建土堡产生的原因

特殊的社会形态、特殊的地理环境是土堡产生最主要的因素,宗族组织则是营造土堡最重要的力量。

福建是以中原南徙的移民为主体而建构起来的社会。历史上记载西晋“永嘉之乱”之后,南来的北方移民迁至闽粤赣三角地区,并逐渐到达闽江上游的沙溪流域。闽中是福建开发最迟的地区,外地移民众多。大量的南来北往的移民以强劲的姿态影响着原住民的生产生活,各族群为了争夺生存空间和生产数据而发生的冲突不计其数。家族间在迁徙过程中形成了牢不可破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利益关系。土堡是最能体现家族割据色彩的民居建筑之一。为了守住家园、繁衍生息,只有聚族而居。加之时局动乱、盗寇流窜,土堡这种牢固的防御性建筑便应运而生。

闽中处于武夷山脉、戴云山脉之间纵横交错的山地、丘陵等组成的大小山间盆地。这里竹木和矿藏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农耕,百姓生活比较富庶,这自然引起匪寇的垂涎,烧杀抢掠事件频频发生。这里山阻谷深,交通闭塞,与外地交往较为困难,往往成为盗寇窝藏之地。何况这里是多县交界之处,历史上府、州、县数次变迁,山高皇帝远,即使匪患成灾,朝廷也鞭长莫及,衙门自顾不暇。在这样特殊的地区,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财富和更为重要的身家性命,各家族、各村庄建寨筑堡的现象比比皆是。

大田县魁城村《镇中堡志·序》对建造该堡的社会背景和目的这样记载:“盖闻古来筑城池为郡县屏翰之固,辟山寨为乡里保守之猷,御强寇保身家固地方,御外而卫内,治平之时也。观夫当今之世,偷安日少,战争日多,数年间干戈抢劫,家室靡宁,奔走不遑,民之流离失所者繁矣,家之十室九空者屡矣,又有绿林四处云集,昏夜出没无常。吾乡莲花寨,虽云险峻而僻在水尾,即或有危之际搬运不及,奚暇御寇。兹阖乡会议,于中央洋作立一堡,号镇中堡……”宁化县石壁村《清河郡张氏重修族谱》记载了建造土堡的情况:“吾乡土堡先世未有,始自顺治八年(1651年),族贤国维公讳一柱者,纠集叔伯,捐资买三房正儒之田,方广七十余丈。乃平地筑墙……南北角设两耳,俗名铳角。堡内架屋二十四植,每植三层,高出墙屋。”由此可见,土堡的建造,其实质就是举一家、一族甚至一村之力,模仿城池、山寨的规制,外筑堡墙,内建院落,聚众居住并防守,以达到防寇御敌、自卫保家的目的。

土堡产生的原因大体可分为主动防御、被动兴建、富裕自卫和合力自卫四类。

2.1 主动防御

这是早期土堡产生的主要原因。清同治八年重刊的《宁化县志》卷一“建置”载:“隋大业之季……其时土寇蜂举,黄连人巫罗俊者,年少负殊勇,就峒筑堡卫众,寇不敢犯,远近争附之。”黄连是宁化的古称,巫罗俊是黄连镇创建者。从宁化学者、巫氏后裔开展的田野调查中分析发现,在原黄连县治所在地(城关)、淮土长溪岸边,都建有不少此类土堡。究其原因,就是北方汉人南迁入闽,新到一地,为了休养生息,主动建造土堡,聚众而居,共同抵御寇匪,争得一块生存之地。

2.2 被动兴建

这是明清时期土堡大量产生的主要原因。明清以来,社会动荡不安。从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邓茂七揭竿起义,到明嘉靖年间倭患严重,再到清朝末年外患内忧,以及民国军阀混战,可谓时局动荡,匪寇横行,生灵涂炭。许多山乡出现了有路无人行、有屋无人住、有田无人耕的困境,于是闽中境内各地又纷纷建起土堡。如永安市小陶镇大陶口村的正远楼,堡内的二进殿堂式建筑始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却在咸丰九年(1859年)被土匪烧毁,遂于同治二年(1863年)重建并筑起堡墙。

2.3 富裕自卫

这类土堡的特点是规模较大,结构精巧,房屋众多,装饰讲究。如沙县凤岗街道水美村的三座土堡建于清道光年间,创建者是张顺治三兄弟。张氏家族从安溪迁徙到沙县定居,以种植和加工茶叶为生,兼收购周边农民的茶叶销往福州等地。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劳作,渐渐积攒财富,成为方圆几里内的大户。为了安居乐业,防备土匪和盗贼的侵扰,先后兴建了双吉、双兴、双元三座土堡。据说当时张氏兄弟特地往省城福州,托人找官办设计局设计了土堡的图纸,回来后聘请当地和老家的能工巧匠施工。

2.4 合力防卫

这类土堡的特点是规模不大,注重实用,不重装饰。如,大田县太华镇小华村的泰安堡为家族共有型,明末清初由村中林氏宗亲共同合资建造,清咸丰八年(1858年)进行改造扩建;大田县太华镇魁城村的镇中堡为异姓合建型,始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由村中连、陈、范、卢、魏、林等六姓共建;大田县武陵乡上岩村的聚星楼始建于清咸丰年间,相传该土堡先是由村民杨占瑶自建,后财力不够半途而废,便联合村中6户共同承建完工,故取名“聚星楼”,又名“七星楼”。

3 福建土堡的类型

3.1 按照功能分类,可分为防御型土堡和堡宅合一型土堡

绝大部分土堡以防御为主,其构筑理念是特别强调安全,尤其注重防御设施的布建。这类土堡以宁化社背堡、永安安贞堡、大田潭城堡、尤溪莲花寨等为代表。少数土堡以居住为主、防御为辅,其构筑形式有两种,一是在原已建好的堂屋的合适位置添建碉式角楼;二是在新建堂屋时把碉式角楼有机结合在一起。堡宅结合的土堡以大田光裕堡、绍恢堡,尤溪光裕堡(天六土堡)、三元松庆堡等为代表。此外,还有稀少的以居住为主的分离式土堡,如尤溪大福圳土堡,在主体建筑的前部、后部,单独构建3座碉式角楼。

3.2 按平面分类,可分为方形、前方后圆形、圆形、不规则形的土堡

方形土堡(含长方形堡)数量最多,约占土堡总量的50%,以宁化社背堡、永安永盛楼、永峙楼、大田风阳堡、步云楼、泰安堡、尤溪莲花寨等为代表。前方后圆形土堡比较多,以大田县安良堡、沙县双元堡、三元松庆堡、梅列茂安堡等为代表。这类土堡有的不设碉式角楼,有的含有围龙屋、围屋的建筑因素。圆形土堡(含椭圆形堡)很少,以大田潭城堡、永安允升楼为代表。不规则形土堡(含凸字形、琵琶形堡)以将乐墈厚堡、永安易安堡、会清堡、大田琵琶堡为代表。

3.3 按选址分类,可分为高岗堡、坡地堡、田中堡

高岗堡建在海拔较高的山岗上,利用悬崖峭壁作天然屏障,如大田琵琶堡、安良堡、尤溪聚奎堡。坡地堡建在离村庄不远的山坡,建筑高差大,错落有致, 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土堡,如大田绍恢堡、尤溪茂荆堡、永安安贞堡。田中堡建在水田当中或平地,利用水或烂泥等自然条件御敌,如大田风阳堡、潭城堡、泰安堡,永安会清堡。

3.4 按布局分类,可分为殿堂式、府第式、天井式土堡

大部分闽中土堡的内院是合院式布局,与当地传统民居一致。殿堂式以方堡为多,其特点是堡内建筑中轴对称,主次分明,主屋高而横屋低,如清流上土堡。府第式从平面看为椭圆形,前有“门口池”,后堡呈半圆形,以永安安贞堡、大田芳联堡为代表。也有少数天井式土堡,其居住空间沿四周设置,内院中仅设主堂,如永安福临堡、永峙楼、大田泰安堡(图2)。

4 福建土堡的分布

从大量田野调查结果和资料来看,土堡主要分布在福建省三明市的大田、尤溪、永安、沙县、宁化、清流、将乐、明溪、建宁、泰宁、梅列、三元,泉州市的永春、德化、南安、安溪,龙岩市的漳平,福州市的闽清、福清、永泰,宁德市的古田等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闽中地区大约建有土堡万余座,现在仅存500多座,其中保存较好的有150多座,土堡的原始状态和格局基本不变、保存完整的只有40多座,主要集中在三明的永安、大田、尤溪和周边的三元、梅列,龙岩的漳平,泉州的德化、永春,福州的永泰、闽清。

从地理环境、土堡建造年代、建堡技术的传承等方面分析,三明是土堡这种古代防御性乡土建筑的中心。下面引用三明市博物馆刘晓迎、李建军提供的有关资料,以三明为例来分析闽中土堡的分布和数量。

自隋末唐初至今,三明境内诞生了多少座土堡,已无法考证和确定。根据地方志、族谱、传记等有关记载和实地考察得知,三明市所属12个县(市、区)均有土堡。《沙县志》(1992年版)载:“……清中叶后,由于社会动荡,兵匪横行,几乎每个村庄都建有土堡。”明清时期沙县全境有村庄近600座,由此推断,清中叶后沙县境内土堡不少于500座。宁化、清流、明溪等县的情况与沙县差不多,永安、大田、尤溪三个县的土堡比沙县还多。何况在三明境内,许多村庄或乡镇都有土堡群落存在。如宁化县的延祥村,清流县的灵地村、田中村,永安市的福庄村、忠洛村,沙县的水美村,尤溪的书京村,都是三座以上的土堡村;大田县的福塘有四座土楼,魁城有五座土堡,丰庄有六座土堡;永安市小陶镇的大陶洋片区,有正远楼、永盛楼、允升楼、固吾圉堡、永峙楼、黄城寨等多座土堡。宁化县的石壁、泉上、淮土、方田乡,清流县的长校、李家、灵地、邓家乡,明溪县的夏阳、瀚溪、沙溪乡,永安市的西洋、洪田、小陶、青水乡(镇),大田县的广平、太华、均溪镇,尤溪县的台溪、中仙、梅仙镇等,都是有名的土堡群落乡镇。有些村庄干脆就用土堡命名,如土堡村、土楼村、上土堡村、下土楼村、里土堡村、土楼内村、老土楼村等。据刘晓迎先生调查,直至20世纪80年代,梅列区还有1个乡镇2个村庄,明溪县有4个乡镇5个村庄,建宁县有4个乡镇15个村庄,清流县有5个乡镇7个村庄,宁化县有5个乡镇13个村庄,沙县多达8个乡镇17个村庄都以土堡、土楼来命名,足见土堡的重要地位和当时繁盛一时的景象。

三明市的大田、尤溪、永安是土堡最为集中的地方。大田土堡现存数量最多(完整、不完整以及遗址类的土堡300余座),年代最早(建设镇的琵琶堡建于明洪武年间),种类最丰富。大田土堡群以其构筑奇特、防御性强,被列入2009年度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 由安良堡、芳联堡、光裕堡、广崇堡、琵琶堡、绍恢堡、泰安堡等七座土堡组成的“大田土堡” 2009年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尤溪土堡现存近100座,土堡建筑汲取和借鉴其它地区建筑技术与装饰艺术比较突出,含有土楼、围屋等元素。永安土堡现存100余座,槐南乡的安贞堡规模最大、保护最完好、装饰艺术最精美,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3、图4)。

5 福建土堡的发展过程

关于土堡的渊源,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土堡由城堡、坞堡演化而来,土堡夯土技术是两晋时期“衣冠南渡”的中原人带来的。二是认为早在3 500年前三明的先民们就会用土来构筑建筑物中的墙体,土堡是土生土长的防御性建筑,是由山寨演变而来的。虽然两种观点相左,但土堡是封建社会动乱的产物,土堡始出隋唐的结论是一致的。

土堡构筑年代最早的是宁化县。如果《宁化县志》记载的巫罗俊筑堡卫众的史料确实的话,闽中土堡的始出年代可追溯到隋末唐初时期。宁化最早的土堡全为方形,防卫功能与城堡无异。其规模庞大,可以容纳整个家族居住,这是客家人立足未稳需要群居而创建的的特殊居处。但当时的土堡与明清时期土堡有一定差异,只能说是闽中土堡的初期。

唐末中原汉人第二次大迁徙,南迁汉人反客为主,主客比例高达一比四,土著不敢贸然侵犯,建土堡主要是用作匪寇窜扰时的临时逃避之所。宋元时期是土堡的发展期,土堡在三明及其它地区兴起,而且防御设施进一步完善。

明末清初,由于朝代更替,朝廷腐败,社会动荡,闽中地区屡受流寇骚扰。为了便于集体防御,又兴建了大量的土堡。这个时期的土堡开始呈现丰富的种类和形制,出现了前方后圆和不规则的平面形状。

随着社会治安的转好,土堡的防御性逐渐减弱,由原来的防御为主,转变为居住为主;防御对象由原来的土匪流寇,变为小偷强盗。从清末到民国,所建造的土堡与一般民居住宅的差异性变得更小,规模也更小。

6 福建土堡与福建土楼的异同

三明土堡在福建境内历史最悠久,数量最多,遗存也最多,因此下面主要分析三明土堡与福建土楼的异同。

土堡与土楼不仅外观相似,而且都有强大的防御功能。无论是土堡还是土楼,都有厚实的夯土墙,并设有枪眼和注水孔,通常只设一个大门;内院设有水井,楼内设谷仓,便于长期驻守。土堡与土楼主要不同之处有:

6.1 始出年代不同

三明土堡隋唐出现,福建土楼始于宋元。土堡的建造时间早于福建土楼。可以说先有三明土堡,后有福建土楼。

6.2 功能分布不同

土堡以防御为主,外圈是只起防御设施作用的跑马道,一般只做防卫,很少住人,主要生活空间在内部合院式民居建筑。土楼以居住为主,生活起居位于外圈环楼,集防御住宅于一体。土堡比土楼防御性能更强更完善。

6.3 平面布局不同

土堡是外部环楼和内部合院式民居的结合,有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小庭院。土楼是单环楼或者多环楼,居住空间沿环周设置,各层设走马廊相通,环楼当中通常有宽敞的广场庭院。

6.4 墙体材料不同

土堡的墙体底层为石块砌筑,二层以上用生土夯筑,墙体厚达2-6米,具有宽厚结实的特点。土楼的墙体为熟土夯筑,勒脚为鹅卵石,墙体厚1.5-3米,建筑出檐极大,具有牢固、不易裂、节省居住空间等特点。

6.5 受力体系不同

土堡的堡墙不作为建筑的受力体,主体建筑多为木结构,根根柱子落地,柱上架檩,柱与柱之间的穿枋上立瓜柱承檩,其传力体系一般为屋面青瓦——瓦下木板——木梁——木柱——基础。土楼的墙体受力承重,内部环楼是穿斗木构架,搭在夯土墙上。正如土楼研究专家黄汉民先生的分析:“福建的土堡,外观与土楼很相似,其外围土墙类似厚重的城墙,墙上设有防卫走廊,但土墙与木结构楼房相互脱开,夯土墙只作为围护结构,不作为房子的承重结构,正所谓‘墙倒屋不塌’。所以说‘夯土墙承重’这一点使福建土楼区别于福建土堡。”

7 福建土堡的特点

7.1 防御功能突出

土堡的主要功能是防御,因此有高大厚实的堡墙、宽敞的跑马道、突出的碉式角楼、斗式条窗和竹制枪孔、石砌堡门和双重门、防火攻设施(外门包铁皮,门上方设有储水槽及注水孔),有的还设有犬洞和鸽楼等报警求救的设施。在选择堡址上,注重选择有利于防御的地点。或耸立山顶,依山而建,据险御敌,凭借山体之势使匪寇攻击困难;或建于开阔的田园之中,方便村民在匪寇来犯时及时躲进土堡;或贴溪河岸边而建,以水作为天然壕堑;若无法利用地形,便在土堡周围设壕沟,利用深沟、吊桥使匪寇无法轻易靠近堡墙。

7.2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闽中地区重峦迭嶂,森林茂盛,植被多样,为构筑土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土堡的主要材料是生土、石头和木材,这对于山区、乡村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工匠们根据自然环境和民众需求,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建造了适合当地当时生存和防守功能的土堡。建堡选址因地制宜,散建在崇山峻岭和山间盆地的不同位置上,建筑形式不拘一格,类型灵活多样。

7.3 结构奇特实用

闽中土堡既保持中轴对称、院落组合、木构承重体系等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又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建筑条件,强调防御需求,其平面布局和建筑结构独具一格,实用性很强。不少土堡依山而建,呈现出多台基、高落差、层次分明的建筑风貌,极富韵律感,充分展示了当地能工巧匠高超的技艺和驾驭环境的能力。闽中土堡形制的多样性、防御的实用性、风格的独特性,是中国乃至世界独有的,弥足珍贵。

参考文献:

[1] 戴志坚.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2] 刘晓迎.神秘的客家土堡[M].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8.

[3] 李建军.福建三明土堡群[M].福州:海峡书局,2010.

[4] 王丹,邵明,胡文荟.传统民居的技术与文化[J].中国名城,2010(12):36-39.

[5] 戴志坚.福建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蒋亚林

推荐访问: 福建 形态 建筑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