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03-19 12:01:3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普通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高校在该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培养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角度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信息管理信息与系统;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9.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1-0000-02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urriculum Setting and Talents Training Mode Study

Zhao Fangyun

(Bijie University,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Bijie 551700,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professi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status,analysis of the college building in the professional problems,and training in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ound talents made recommendations accordingly.

Keywords: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Compound talents;Training model

一、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与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市场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深刻影响着高等院校教育学科体系的改革和发展。其中,以培养社会更多的复合型人才的新兴学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来说,正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直接产物。为此,众多高校正逐步转变传统的专业单一型知识性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旨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创新性强的人才新模式。大学以其丰富的学术资源、宽松自由的文化环境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国内外高校中蓬勃发展并日益成为高校的热门专业。

而信息化发展的显著标志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具体来说,就是用信息技术来管理资源、改造生产,将信息技术融人产品、研究和规划,用信息技术建立新的行业(互联网、软件服务)。社会信息化是信管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信管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以社会信息化需求为驱动力。因此,各高校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要求是:能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特定行业或专业领域从事信息管理工作。

二、当前高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

国家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对多个信息管理相关专业的合并,目的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各高校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的背景、条件,以及地区或行业的需要,提出了自己的培养方案。此外,各高校信管专业产生的背景不同,有的在计算机学院,有的在信息学院,也有在经济管理学院或公共管理学院。一方面,各高校对专业内容、专业范围的理解不一致,另一方面,各高校又要兼顾教育部的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最终导致各高校培养目标模糊、培养方案差异较大、课程内容重复又有知识或缺现象、课程内容多学生自主学习少、实践环节少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差、专业知识形成“拼盘式”的简单累加,缺乏系统性和关联性。

(二)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不合理

1999年教育部高教司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进行了研究,最后确定了信息管理概论、管理学基础、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信息资源的组织和管理等6门骨干课程。教育部只规定了信管专业的一些核心课程,强调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背景、条件,以及地区或行业的需要设置一些必要的背景基础课和面向急需发展方向的课程,同时鼓励课程设置的规范性应与各高校特色相结合。应该说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是有很大空间的,问题在于多数高校建立的是“拼盘式”的课程体系。

(三)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

受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教育观念影响,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各高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内容仅针对本课程,没有做到课程体系之间的相互衔接。各高校所开设的实验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没有开设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考核的有效方法。其实,一些高校对实验室的管理采用阶梯式、多极化的教学方式来布局设置,具体将实验平台设置为基础认知层、专业验证层、专业综合层和设计创新层四层,根据年级和实验需要的不同,搭建不同的实验平台。

(四)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师资队伍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的质量,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质量学生。目前,各高校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来自计算机专业及相关专业(如自动化、应用数学等),他们有着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所缺乏的是系统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思维,在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中不能很好地把信息技术与管理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

(五)学校投入不足,产、学、研建设薄弱

普通高校为了提高自己的办学层次和学校的知名度,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总是把有限的经费投入到一些重点专业,以求形成自身特色和为申硕、申博打基础,而一般非重点专业只能维持正常教学。信管专业是新兴专业,一般都是非重点专业,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投入明显不足。

三、建立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专业定位要更明确,专业特色要更鲜明

纵观我国各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系,从其培养方向上主要有信息技术导向型、管理导向型、信息资源导向型和公共管理导向型四大类培养目标。普通高校信管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参照教育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目录的要求,根据自身的办学层次、办学特色,确立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课程体系设置要体现学科知识融合的特点

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是社会人才需求决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决定教学要求,教学要求推导知识模块,在由知识模块决定开设课程,构建一个面向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知识体系应以经济管理为基础,以信息学科体系为支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来构建。其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大致可由四大模块构成:公共基础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教育模块、专业方向与专业特色模块、实践教学模块。

1.公共基础教育模块。包括自然基础课(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等),人文社科基础课(如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原理等),还有外语类和计算机类的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专业基础教育模块。为体现我专业交叉性学科的特点,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理念,因此将专业基础教育分成两大部分;经济管理类的基础课(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生产与运作管理等),培养学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计算机类课程(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操作系统、文献检索、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等),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3.专业方向与专业特色模块。结合毕节实验区未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方向,考虑到我校的实际即本专业部份生源来自文科,为发挥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需求,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社会需求,我校在专业建设中对课程设置体系制定了三个专业方向:一是系统开发方向,如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网络应用开发与管理、软件系统开发实践、Web数据库技术等;二是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如ERP原理及实施、信息管理概论、信息组织、信息分析与预测、知识管理原理与技术等;三为经济信息化管理方向专业方向,如经济数学模型、计量经济学、经济预测与决策、多元统计分析、财政与金融、证券投资、信息经济学等。

(三)不断完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各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通过ERP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市场营销综合训练、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有步骤、分阶段地来完成。这些阶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首先是课程实践。它是根据课程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本课程知识点的实践技能而设置的实践环节。其次是专业综合实践技能训练,它以课程设计的形式体现,将相关课程实践串联起来,实现课程知识点和技能的集成应用,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技能。最后是毕业设计,各高校可以让学生直接参加实习单位的信息系统研发工作或参加指导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在实战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涉及经济学、管理学、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多学科融合的专业,因此,要求专业教师既要具备较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又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用多学科的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目前复合型师资人才缺乏的情况下,高校首先可以考虑引进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进入教师队伍,组成学科小组,相互交流学习,做到学科交叉,优势互补。其次,高校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提高教师的信息工程实践能力。最后,高校可从IT业界聘请高级项目经理和系统分析师兼职上课或开设讲座,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队伍,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结合。

(五)加强产、学、研合作,争取学校和社会更多资源投入

信管专业的特点是技术发展变化快、实用性强。专业教师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科研和教学改革方面锐意创新,突出专业特色建设,积极主动争取学校各级部门的全方位支持,积极争取得到企业和社会更多的资源投入。

四、结语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是一个不断创新与实践的过程。因此,普通高校信管专业发展的关键是抓住自身的特点,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找到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信息化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定位与发展[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63-65

[2]吕永林,师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类课程体系设计[J].计算机教育,2010,3:25第六期:15-17

[3]李立文.基于ERP平台和校园网构建经管类院校综合实验教学体系[J].财会教育,2010,2:3

[4]蒋勇,马才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建设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2:51-54

[5]梁昌勇,顾东晓,李兴国,杨善林.信息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

[7]罗岚,黄丽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教学研究初探[J].管理信息系统,1999,8:55-5

[8]杨善林,刘业政,李兴国.信息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1):1-5

[9]张媛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7,9

[基金项目]毕节学院重点教改项目,项目名称:《毕节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TG2010002。

推荐访问: 信息管理 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 专业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