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安徽省重点教研项目“发展型化学教师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JYXM2005022)部分研究成果
摘要 高师院校化学教师教育应及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教师教育一体化的需求,课程改革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目前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模式有“3+1”、“4+1”、“4+2”等几种新模式,本文就化学教师教育“4+2”新模式中的课程设置进行初探,试图从中找出适合高师院校的化学教师教育的具体有效模式。
关键词 高师院校 化学教师教育 “4+2”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
2001年教师教育在我国正式提出后,各高师院校都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4+2”模式是较具发展潜能的一种新模式。模式改革的关键是课程改革,要改革教师教育模式就必须从课程的设置进行改革。当前化学教师教育中课程设置存在许多不足,课程设置较呆板、形式化,许多院校依然遵循老三门的课程设置,而且课程设置面较狭窄,仅围绕化学单科设置为主,较注重学科知识,不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为此,“4+2”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化学“4+2”培养模式简析
“4+2”模式是目前大多数高师院校比较关注的教师教育模式,它培养的是可持续发展型的中学教师
“4+2”(或称为“2+2+2”)模式培养的是具有硕士学位的中学教师。其中“4” 是指4年的普通教育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的学习。可分为“2+2”,第一个“2”指本科前2年所有学生全部接受化学学科教育;第二个“2”是指本科第二年末进行专业分流,由学生自愿选择化学教师教育或化学学科教育方向,经过学校考试选拔确定后进行专门教育,4年结束后获得学士学位。然后根据个人意愿及选拔,可选择进行后面的“2”的教师专业化课程的学习。其中“2”是指2年采用1+1的形式学习教育理论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并结合教育实践完成学位论文和教师技能的考核,授予教育硕士学位和高中教师的资格[1]。
该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拓宽知识基础,以提高综合素质;强调教学实践,以增强职业能力;注重教育科研,以促进终身学习;吸收一线教师,以优化导师结构。这种模式避免了长期以来困扰教师教育的“学术性”不足和“师范性”不强的弊端,意味着在教师学术性的培养上和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并轨,只不过在职业教育上有所分离,这种模式的优点很明显:既可以提高教师的化学专业学术水平,又能够进行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专业训练,促进教师教育的专业化,促进了教师培养机构的开放化和综合大学化。
2化学教师教育“4+2”模式中课程设置的原则
历来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都是高师院校的一大难题。从现实情况看,根据国内权威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教师在开设的三类课程中,普通教育课程(文化知识课程)占教学总时数的20%-25%,教育专业课程(教育知识课程)占教学总时数的7%-11% ,学科专业课程(学科知识)65%-70%,占教学总时数的绝大多数比例(见图1)。
图1我国目前教师教育课程结构设置情况
很显然,对学术性的重视远高于师范性。为了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化学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应实现学术性与示范性并重,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选择的课程要具有现代意识,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超前性,达到学术性与师范性和谐统一发展[2]。
2.1以学科为基础,精简化学专业必修课程
在化学专业课程基本框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本着强化基础和高师课程深入化学前沿的原则,减少课程数目,精简内容,压缩课时。删除化学专业中陈旧的教学内容,精简非基础性化学专业课程以限定选修课或在课程中以选学内容的形式供有志于在化学专业方向深造的学生选修,将化学发展前沿内容充实于课程之中。
2.2以师范为特色,强化教育类课程
师范是教师教育的目的所在,一个合格优秀的化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应有过硬的教学技能。因此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在加强化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强化教育类课程。强化教育类课程可通过增设门数和整合教育课程实现。同时注意开发教育类课程的隐性功能,通过以先进的教学观念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引发学生对化学课的情感投入和关注,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3以课改为参照,拓宽基础课范围
课改是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教师教育的指引。作为教师教育体系,应以课改为参照,拓宽基础课范围。可从抓基础课质量入手,开发综合课程、学科交叉渗透课程、活动课程,使学生了解科学、艺术、哲学等的社会价值及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为学生打开一面将文化通向社会的窗口。同时可以采用在不增加课时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阅读大量相关书籍,拓宽基础课的知识面。扩大未来化学教师的培养新型的符合世纪要求的现代型的化学教师。
2.4以发展为目标,建立弹性化的课程体系
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应以未来教师的发展为目标,在课程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弹性的、相对自由的学习空间。多年来,我国高师的化学课程体系始终处于条框之中,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许多课程名为化学选修课实际上就是专业必修课,其中很多任选课也是冷热不均。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应充实限定选修课在化学专业方向和化学教育方向各成体系,并规定出学生选修限选课的比例和数目。其次,各门课程应规定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满足学生深入学习的需要。必学部分在课堂学习,选学部分主要供有余力的学生课下自学,教师安排一定课时辅导,在考试中以附加分的形式考察选学内容,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再次,规定出更新教学内容的比例。在化学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教师在教学内容中充实自己科研的成果,启发学生创新意识,并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熏陶。
3课程设置
教师教育课程基本上分为2种类型:一是理论性课程,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二是实践性课程,以教育见习、实习为主。
3.1本科阶段理论课程安排
在“4+2”模式中的“4”是本科阶段的学习,其可分为“2+1.5+0.5”来设置课程。其中“2”可安排2年的化学专业知识(如四大基础化学等)和公共基础课即通识课的学习,“1.5”指教育专业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等)和学科与教育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如化学教学论等)的学习。“0.5”指教育实习及学位论文的撰写。从内容方面考虑,具体应包括4个方面的课程[3]:
(1)培养化学专业能力的课程——化学专业基础课程
主要包括无机化学、仪器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计算机、高等数学、分析化学、结构化学、普通物理、无机化学实验等课程,这些课程涵盖了化学专业几乎所有的专业基础课程,构成了化学专业全面的知识体系,是从事化学专业的必修科目。
(2) 培养化学教师职业技能的课程——化学教师教育课程
以教育学、教学法为代表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具体可概括为4个模块的内容:①综合理论模块,主要是大的教育学方面的课程,还包括中学化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化学史教育、化学教育学、科学方法论、素质教育等;②教育能力模块,如化学教学设计理论、化学教学方法、化学科研方法及化学教学论文写作方法、竞赛辅导、化学实验教学研究等;③教育技术模块,化学微格教学、多媒体技术等;④实践能力模块,包括说课、教育实习等。
(3) 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课程——公共基础课程
包括大学英语、计算机、体育、心理学、政治经济学、思想品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原理等,目的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必备素质,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为学生具有健康体魄和顽强意志提供保证。
(4)培养学生兴趣及能力的课程——自选课程
主要包括一些与化学前沿息息相关的一些课程,以及交叉学科的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拓宽大学生的视野,为以后的继续深造提供基础。
从课程比例方面考虑,课时比例应当均衡。具体课程设置的大致比例可参见图2。
3.2教育硕士阶段理论课程安排
“2”是教育硕士阶段的学习,可细分为“1+1”,第一个“1”指半年教育学理论教育以及较深的化学专业知识学习,后一个“1”是指半年的教育实践及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教育理论研讨和完成论文写作。
这里的化学专业知识可开设高等无机化学、高等有机化学、化学前沿概论等拓宽视野的课程,关于教育学理论可仿效华东师范大学的课程改革,主要由4个板块15门课程组成。第一板块:当代教育思想、教育思潮的历史演变、教育心理学、当代教育课程理论与课程创新、中小学教育改革研究;第二板块:教育研究方法、研究报告写作;第三板块:多媒体和网络教育技术、课件的设计与制作;第四板块:教学策略、课堂管理、师生沟通的艺术、教育评价与测量、优秀班主任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3.3实践环节
师范生毕业后能否担任起教师角色,关键在实习阶段。在“4+2”模式中的本科及教育硕士培养阶段,教育实习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但现在的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大多流于形式;实习时间短,在目前的大多数高师院校中,本科阶段的教育实习一般是4至6周,实习时间远远不足;而且缺乏组织和管理,实习考核缺乏科学性。
针对这些问题,首先应设置专门机构,进行专门管理。在进入实习单位之前组织备课小组,对实习生进行训练;进入实习单位以后,学校和实习单位可分别成立监督小组,指导实习生上课;同时成立评价小组,对实习生的实习进行评价。而且应该加长实习时间。本科生至少达到2个月的实习时间,教育硕士阶段至少在中学学校生活至少10个月。
其次可采取顶岗的实习方式,顶岗对象是在职考取教育硕士的人员,也可是实习学校需要进修的教师。这样可以避免由于这部分人脱产学习,他们所任教的学校出现的师资暂时性短缺问题。让实习生全面介入一线的教育教学,负起责任。建立起大学与中小学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同时还可以采取“实习与支教同步工程”。即组织实习生深入贫困边远地区中小学边实习、边支教,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弥补农村师资不足,促进农村教师素质提高。
总之,课程结构是一个动态的、总是处于不断完善状态的系统。高师院校的教育管理者与教师只有转变教育观念,立足于师范性、增强学术性,才能办好教师教育,才能使课程结构的改革产生根本性跨越。
参考文献
[1]曹敏惠,祝心德.化学教育,2002,23(11):23-25
[2]靳莹,刘璐.化学教育,2003,24(1):27-30
[3]王存宽,胡赤弟,胡建勇.化学教育,2004,25(5):48-50
推荐访问: 课程设置 探讨 院校 化学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