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高考加分政策的可能出路

高考加分政策的可能出路

时间:2022-03-20 09:55:58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高考加分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教育的公正公平,但是政策的初衷与现实往往有着相当大的差距,随着高考竞争的日趋激烈,谋取高考政策性加分也越演越烈,高考加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沦为强势群体的专利,高考加分政策也从促进教育公平转变为加剧教育不公平新的因素之一。

关键词:高考加分政策 正义性 可能出路

一、高考加分政策的目的

高考加分政策作为一项社会公共政策,其目的是对一部分原有入学机会实质不平等人的一种补偿,同时也为了避免高考唯分数论的弊端,更好的实现教育的公正公平。高考加分政策从加分对象来看,可分为照顾性加分、鼓励性加分和政策性加分三类。照顾性加分对象包括:少数民族考生,烈士子女,华侨、港澳台学生,报考农、林、地、矿等艰苦高校者。鼓励性加分政策对象包括:高中阶段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或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的获奖者,高中阶段获得重大国际体育比赛或全国性体育比赛获奖者与获国家二级运动员以上称号者等。政策性加分是指因特殊时期、地区或部门需要而制定的高考加分政策。对象是:三峡库区移民的子女、汶川地震及玉树地震中的受灾考生等。这三类政策,对于因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高考加分政策的公正性

罗尔斯认为一般的正义观是:“所有的社会基本价值——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自尊的基础——都要平等的分配,除非对其中一种或所有价值的一种不平等的分配合乎每一个人的利益。”而体现这一正义观的两个基本原则通过几次过渡性的陈述而达到最后的陈述:“第一个正义原则:每个人对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平等自由原则);第二个正义原则: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1)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差别原则);(2)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平等自由的原则,指所有人都同等地拥有一种最充分恰当的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但前提是一个人的自由不能凌驾于别人的类似自由体系之上,或者说,不能以侵害他人的权利为代价来扩大自己的这份自由。值得指出的是,这里的平等是指权利的平等而非份额和状态的平等。因此,第一个原则并不一定能带来实质性的平等。

第二个原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机会的公平平等原则,第二部分是差别原则。这个原则是要处理有关社会和经济利益的部分;笔者们看到从一般的正义观的“合乎每一个人的利益”到两个正义原则的最后的陈述“合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这实际是罗尔斯的理论反映了一种对最少受惠者的偏爱,一种尽力想通过某种补偿或再分配使一个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的愿望。差别原则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平等,将焦点直接落在“最不利成员”(或曰“最少受惠者”)身上。按照差别原则,当社会不平等和经济不平等有利于最不利成员的最大利益时,这些不平等就是可容许的。但是,差别原则也并不是纯粹的“为弥补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的差距而以牺牲后者的利益为代价向前者倾斜,而且它尊重差别,并不要求社会去努力抹平障碍,仅以改善最不利者为目的。

按照罗尔斯的理论,照顾性加分、政策性加分更符合最少受惠者的理论;如少数民族因政治、历史、地理等原因比较落后,这种落后又加剧了不平等,由此造成落后的地区不断积累对自己不利的因素,当然教育因素也在其中,少数民族的考生更少的获取教育资源与机会;按照差别原则,当教育不平等有利于最不利成员的最大利益时,这些不平等就是可容许的。如汶川地震中受灾的考生,也属于最少受惠者,给他们加分是“符合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因而是可取的。但是鼓励政策主要是为了个性发展。例如奥赛、体育、科技发明等特长高考加分几乎演变成了优势家庭背景考生的竞技。相比家庭条件贫困的考生,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原本就更具优势。他们享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能够参加各种特长培训班,参加加分教育,更加容易获取高校录取机会。然而家庭贫困的学生只能接受薄弱和粗糙的教育,即便凭着自身努力获得高校入学机会,还是可能遭遇被特长加分考生占据或替换的命运。这种鼓励性的加分更加剧了教育的不公正。

三、高考加分存在的问题分析

1.高考加分渐变成优势群体加分,公平性被质疑,缺少公信力。从初衷来看,高考加分政策是为了纠正高考制度唯分数论的倾向,试图实现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招生录取考试的公平。但加分分数只需加而不是需要考就能获得,这一形式很容易滋生腐败,为考场外的力量提供了巨大的发挥空间。譬如,获得省级优秀学生称号的考生高考可加分,导致其从名额分配、评选标准或是评选过程中均存在不公现象。

2.高考加分政策使奥数等特长专业沦为加分教育,导致学生严重偏科。由于奥赛得奖学生高考可加分,这样就致使奥赛蒙上功利色彩。高考加分政策使奥数成为广大家长追捧的对象,致使奥数培训机构层出不穷,空前繁荣。加分政策也使不少中小学把工作重心倾向加分教育。体育加分为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对他们的文化成绩要求降低,这就造成体育特长生文化水平降低,而文化水平较高的学生体质相对偏弱。

3.加分的对象和范围存在差异、标准不一、且加分的随意性较强,带有严重的地方色彩,影响了加分政策的权威性、严肃性。比如,有些地方的加分项目竟然达到二百多种,每五个考生中就有一人可以享受加分。而权力赋予地方的做法也带来了制度的腐败,将加分政策变为一些人以权谋私的工具。

总之,通过上述问题我们也能有一些发现,高考加分存在问题很大一部分集中在鼓励性政策加分上,鼓励性政策加分更注重的是对专长特长的开发与挖掘,但这与教育要追求公平的理念有所出入;教育公平更强调对弱势群体的一种关注,而不是对优势群体优势项目的一种加强。

四、高考加分问题的可能出路

1.在严格限定加分对象和加分范围的基础上,逐步取消非照顾性加分政策。

依照罗尔斯的观点,照顾性加分,以及政策性加分中照顾性政策是应该予以加分,这样才能促进教育更加公正公平。一般来说少数民族可以被视为弱势群体,教育投入不足,造成教育质量差,加分是对少数民族教育弱势的补偿。但是华侨、港澳台学生是否属于弱势一类,则有待于考量。同时,各地应规范加分政策,减少加分项目和分值。要对一些加分项目因缺乏可操作性,容易造假以权谋私而进行适当调整甚至取消。如取消鼓励性政策的加分项目。鼓励性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缺乏硬性指标,这些加分项目(如武术)本身没有具体的标准可以衡量,只会增加评估的困难性和不公正性,还易受权力、人情等关系的侵袭而被腐败者利用,致使出现投机考生和一些滥竽充数的学生。即便一些存在硬指标的项目,也沦为权势家庭的专利,不仅没有达到教育的公平,反而因此破坏了教育的公平。虽然取消鼓励性政策加分项目有一刀切之嫌,但是应该看到鼓励性加分本身并不是为了弥补不足的差距,这和高考加分是以补偿为手段,来达到教育公平是有所不同的。这与近期国家出台的取消艺术类加分项目,取消奥赛获奖保送资格等不谋而合。

2.除了限定加分对象之外,强化高考加分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加强高考政策执行的公正性,也同样十分重要。

强化高考加分政策制定的过程的透明性、合理性。相关部门在制定相关的加分政策时,应充分的考虑民意,举行相关的听证会,积极听取家长学生等各方意见,充分讨论哪些项目可以加分,应该加多少分,哪些考生可以加分。高考加分政策制定完成后,则需要通过媒体网络、下发文件等各种形式传播,以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和考验,对于存在问题的政策,需要再一次听证讨论,完善修正;以期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公正公平。

加强高考加分政策执行的公正性。再公正的政策,如果离开公正的执行,也必然造成不公正。今后所有拟享受高考加分的考生,均须经过本人申报、有关部门审核、省地校三级公示等3个环节后方能予以认可。加强部门合作,联合审查考生加分资格或身份。有关部门将重点加强对相关赛事组织及获奖证书、等级证书的管理,严把民族成份及户籍变更等关口,从制度、程序、操作等方面防范和杜绝违规行为的发生。同时还应该加强部门内部的审核,并对审核存在徇私舞弊者予以严厉的惩罚,以保证高考加分的公正性。

总之,高考加分政策应该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手段,是对弱势群体的一种补偿,是为了追求更高意义的公平;而不应该成为加剧教育不平等新的因素之一。高考的加分政策决不应也不能违背教育公平的实质,伤害了教育公平就是伤害了教育本身。

参考文献

[1](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郑若玲.考试与平等—基于罗尔斯正义论的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6.

[3]李秀芹,童晓哲.我国高考加分政策如何“回归”公平[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

[4]杨芳.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公正性探究[J].民族研究,2010.

[5]马莉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之高考加分政策思考[J].教育与考试,2012.

[6]申卫文,潘婷婷.对我国高考加分政策的理性分析与建议[J].教育管理,2013.

推荐访问: 加分 高考 出路 政策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