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软件工程这类工程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来说,高校需要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革新和改变,才能使其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适应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本文阐述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对其中的一些有效措施做了总结,希望对同类院校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7-0031-02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如何能更符合社会需求以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近年来,很多高校根据自身的情况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1,2]对于软件工程这类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来说,如何让学生在学校中就能完成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化,真正地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来满足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依据国际工程教育CDIO标准[3]和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软件工程专业规范[4]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实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措施,获得良好效果。本文对该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总结。
一、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从2006年以来,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团队以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需求与培养目标为导向,在国内软件工程本科专业率先实施符合软件专业特点的SE-CDIO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改革。本部分将对教学改革过程中若干主要工作进行总结。
1.人才培养创新模式SE-CDIO的构建与实施
本专业制定了校企结合“3+1”高素质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思路,并从08级开始率先实施体现国际工程教育共识和专业特点的SE-CDIO人才培养模式。
SE-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导思路是:以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为专业教育背景和载体,以实践性和探索性软件工程项目为导向,以项目实践促进核心知识学习与素质能力培养的SE-CDIO人才培养。该模式重视和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协同能力、职业文化素质和体能的全面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培养学生在科技知识、个人职业技能与态度、人际沟通与交流、以及系统开发应用四个层面的能力和素质,通过软件设计项目和任务驱动专业核心课程和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开展主动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协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专业教学更具有效性。
2.培养计划和课程大纲的优化设计与实施
根据IEEE-SE2004[5]软件工程专业教育知识体系的要求,在制订培养计划的过程中采用目标分解方法,按照培养规格、知识体系、基础课设置、专业方向课程设置、课程教学目标对学生培养中的各个目标进行分解,确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各专业方向教学规划,相关课程依赖规则。目前,本专业已制订完成了软件工程专业SE-CDIO培养计划和一体化课程大纲,并形成规范文档。
在课程设置方面做了一系列大胆尝试,包括:
(1)从第一学年本科教育的早期开始引入“软件工程导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让学生建立对工程概念和专业的初步认识。
(2)根据学科知识体系调整常规科目,注重课程整合,使之前后连贯并相互融合,向学生展示软件工程师所需的多学科知识及其知识应用的相关性和综合性,并通过较多基础课程的设置夯实基础。
(3)同时,新的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独立开设“软件工程师职业道德与责任”专业基础课程。
(4)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与责任,系统协调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实现产学用、知识和经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除了独立设置专业基础课《团队激励与沟通》之外,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设置的软件设计项目均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实施,注重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沟通交流表达能力及系统调控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科技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个人职业技能、人际能力以及软件系统建造与运作等方面的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培养具备终生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软件工程师。
(5)设置“3+1”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进度安排和学时分配上,培养计划中对传统做法进行了调整,在维护课程相关性的前提下,加大前六个学期的学时强度,所有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主要专业选修课均在前六个学期内开设,第七学期仅设置少量必修课程以及部分专业任选课,鼓励学生在第七学期到软件企业进行工作实习,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并为就业创造先机和条件。因此,“3+1”强调的是:大学前三年加强专业知识的培养,而第4年强调通过企业实践辅助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此,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与多所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工作机会。
3.教学和考核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针对软件工程学科知识体系和教学过程的特点,本专业做了大量的教学实践和改革。本专业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确定了CDIO教学框架下的教学模式、支持活动和目标实现方法,并针对软件工程不同知识单元的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实施多元化的组合式教学模式,包括案例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启发式教学、基于问题和项目的学习等,以此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模式”教学方法。
本专业自2006年开始对《软件工程》《软件建模技术》《模型驱动程序设计方法》《UML及其应用》等部分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推行“做中学,学中做、学做结合”的教学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同时,对学生的考核评估机制进行了改革,实施多元化的综合评价考核方法,考核内容包括考试、实验、项目实践、研讨报告等多个要素。多元化考核机制通过强化对工程设计档案、作品和报告等这类基于学习结果的考核,促进学生主多元化动学习。评价方式的转变不仅直接考察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考查学生跨学科的学习能力、设计才能、创造力、领导能力,使学生们变得更有责任感,由此引导他们学习态度的转变和技能的提升。
4.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与构建
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对传统课程实施了工程化改造,课程体系以实践项目为主线进行,开设了课程实验、课程群项目实践、综合项目实践、生产实习、企业社会实践五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实验锻炼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能力;课程群项目实践锻炼学生利用若干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开发项目的能力;综合项目实践强调软件生命周期中各阶段、各方面能力的锻炼,不但包括开发、测试技术,还包括管理、团队协同等各方面问题。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则让学生真正进入企业工作环境去体会和锻炼。因此,不同层次的实践环节相配合,能有效地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工程能力、协同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另外,通过设置创新学分和创新实践项目选修课,鼓励和推动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和生动活泼的课外学习实践活动,包括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各种科技项目和竞赛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可以发挥特长,提升个人价值。通过实践教学的增强,学生的编程和工具使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系统开发与调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多名学生获得各种科技竞赛奖励。
5.基于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学科竞赛和学生创新项目集高新技术、娱乐竞赛、学生兴趣于一体,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本专业以学生竞赛和科研项目为依托,对创新教育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首先,将竞赛内容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促进教学改革。结合教学实际,笔者将机器人足球仿真竞赛、计算机博弈竞赛中的部分内容作为程序设计、算法设计与分析、离散数学等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寓教于因材施教,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和热情。从2009年起连续三年组织、辅导学生参加了校级、市级、国家级等不同级别的比赛10余次,参加学生近百人,获得大小奖项四十余项。
其次,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各类学生项目,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在科研中的创新能力。目前已指导学生获得北京市大学生创新项目10多项,发表相关研究论文9篇。
大学生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已成为我专业学生知识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借助该平台,有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转化,锻炼主动性和协同性,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小结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是全国软件工程本科专业中最早开展CDIO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专业,也是我校最早实施校企结合“3+1”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系列探索与实践获得了不少实质性的进展。2007年12月,专业负责人应邀在全国软件技术大会上做了题为“北信科大软件工程专业SE-CDIO教学改革”的主题发言,对全国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在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本专业获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本专业于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级创新团队,2009年《软件工程》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级精品课;2009年,软件工程专业被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就业率在我校一直名列前茅。2011年,软件工程专业在中国教育科研网学校报考网友推荐专业中名列我校第一名。每年有很多企业来本专业招聘实习生和毕业生。
当然,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会一成不变。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是高等院校的一项长期任务。
参考文献:
[1]张洪田,孟上九,秦进平,等.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2):86-88.
[2]宋克慧,田圣会,彭庆文.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7):94-98.
[3]Edward F.Crawley,Johan Malmqvist,William A.Lucas ,et al.The CDIO Syllabus v2.0-An Updated Statement of Goals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EB/OL].(2013-12-22).http://puter.org/ccse/SE2004Volume.pdf.
(责任编辑:刘翠枝)
推荐访问: 软件工程 探索 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