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6738268(2013)010050162011年7月14日,霍有光先生在他光明网博客上推出了一篇题为《邬焜先生“信息认识论”质疑》[1]的文章。如果说,我与霍有光先生前三个回合的争鸣主要集中在是否存在客观信息、信息能否进化、有没有全息现象这样几个问题的话①,那么,霍先生所撰写的这篇质疑性文章,则进一步把讨论的范围延伸到了我提出的信息认识论学说中关于认识发生的过程和机制的领域。在这篇文章中,霍先生仍然沿用了前三篇文章的相关手法,这就是在误读、曲解和凭空杜撰,以及无知的基础上展开所谓的批判。现针对该文中所涉及的几个重大问题予以反批评。一、客观信息真的仅仅指“中介物中的影像”吗?在霍先生所撰写的几篇质疑性文章中,他以瞒天过海的手法,编造了一个弥天大谎。这就是他说,我在信息本体论中提出的客观信息,仅仅指的是“中介物里的影像”,并且,他总是进一步地把这个影像归结为“水中月”。
在这篇文章中,他更是明确地写道:在邬焜的“‘信息本体论’里,客观信息是‘客观间接存在(客观不实在)’,它的内涵是指事物在中介物里的影像(水中月)。”他还写下了这样一个公式:“自在信息=客观间接存在=客观不实在=客观信息(水中月、中介物)。”并且在这个公式之后加了一个注释:“参见,邬焜:《信息哲学》商务印书馆,2005:3739。”在此基础上,他还重复列出了他在上一篇质疑文章中煞费苦心炮制的一个所谓“邬先生‘信息本体论’中‘存在领域分割图’中有关范畴与信息的关系问题”的“图表”(表5.1),并在此“图表”的下方加有一个注释:“参见邬焜《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商务印书馆,2005)第3739页”。在这一“图表”中,他蓄意地写下了“客观不实在(水中影像)=客观信息”这样的等式。
也许,霍先生窃以为通过这样的手法便可以使读者们认为这样的一些“等式”,以及这个“图表”都是我曾经给出的。然而,假的就是假的,在他所作注释的页码范围里根本找不到那样的等式,也找不到那个所谓的什么“图表”。并且,这样的一些“等式”和这个“图表”不仅在我所有的论文和著作中找不到,而且其中表达的思想也不是我的。
霍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的目的只有一个,这就是他要把“认知的客体(物质)是不赋存任何信息的,因为信息赋存于作为中介物的客观信息(水中月)之中”,“旨在用中介物(中介粒子场)或‘第三者’来取代事物本体,认定关于事物本体及其演化的认知内容,‘永远只能’赋存在中介物里”这样的观点强加于我,从而展开他对我的批判,并由此混淆读者的视听。然而,霍先生这样的良苦用心必定是徒劳的,因为,我的学说早已白纸黑字地写在了我已经发表和出版的相关论文和著作中。这些内容并不会因为霍先生的强加或蓄意的“注释”而改变。
现在就让我们先来看看,我在霍先生所标明的那个注释的页码范围内对“客观间接存在”和“客观不实在”到底写了一些什么吧。
下面引出几段文字:
“‘水中月、镜中花’一类现象中的‘月’或‘花’,既是客观的又是不实在的。其实,‘水中月、镜中花’只是一个十分通俗而表面化的例子。相关的更为深刻的例子我们随便可以举出很多。如,树木的年轮中凝结着的树木所经历的多年寒暑状况及其他相关关系的内容,DNA中编码的生命种系发生的历史关系以及个体发育的一般程序的关系的内容;地层结构中凝结的地质演化的历史关系的内容;现在宇宙结构状态中凝结的宇宙起源与演化至今的相关关系的内容等等,都具有客观不实在的性质。这样我们找到了一个‘客观不实在’的存在领域。‘客观不实在’正是对客观事物间的反应(类反映)内容的指谓。在客观世界中普遍映射、建构着的种种自然关系的‘痕迹’正是储存物物间的种种反应内容的特定编码结构。正是在这一特定的意义上,我们说‘客观不实在’与标志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具有本质的区别。”[2]37
“从间接存在的角度来看,间接存在是直接存在的反映(广义的),从直接存在的角度来看,间接存在是直接存在的显示。意识是一种反映,在意识之外有一个直接存在的对象,在意识中有一种关于这个对象的摹写、知识。因此,主观存在归根到底是反映直接存在的一种间接存在。”“直接存在就是我们对物质范畴的一个具体规定,而间接存在则可以用现代科学中的‘信息’概念来规定。”[2]38
“根据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列出如下四个新的表达式:
“物质=客观实在=实在=直接存在;
“不实在=客观不实在+主观不实在(精神)=间接存在=信息;
推荐访问: 认识论 一文 质疑 批评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