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3-23 00:19: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

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乡村振兴⾯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张璟陈洁  

  为摸清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元年我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2018年初,课题组开展了“乡村振兴专项调查”,收集了25个省262个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根据对样本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和集体产权制度改⾰情况的调查分析,本研究梳理了村庄⾯临的五⼤突出问题。

  ⼀、乡村中“⼈”的问题突出,“三农”带头⼈亟待培养

  村庄⼈⼝⽼龄化程度深且劳动⼒受教育⽔平低,性别⽐失衡情况普遍。农村⽼龄化形势严峻。各地村庄中59岁以上的⽼龄⼈⼝占全村总⼈⼝的⽐重均超过10%的⽼龄化社会标准线,其中尤以东北(29.8%)、华北(23.1%)地区农村⽼龄化程度最深。农村劳动⼒受教育⽔平低。样本村中拥有⾼中学历的劳动⼒占⽐超过20%的分别是华东(23.6%)、华北(23.4%)、华南(23.3%)、东北(20.3%),最低的是西南地区(14.0%)。村内⼈⼝性别不平衡情况普遍存在,男⼥⽐例为

1.13:1,各区域农村男性⼈数均多于⼥性⼈数。

  农村劳动⼒务农与⾮农选择呈现区域分化,华北西北东北的务农劳动⼒数接近或超过⾮农劳动⼒数的⼀倍。样本村中,华北、西北、东北的务农劳动⼒数接近或超过⾮农劳动⼒数的⼀倍:华北村均务农劳动⼒639⼈,⾮农劳动⼒335⼈;华东、华南、西南的务农劳动⼒⼩幅超过⾮农劳动⼒,华东村均务农劳动⼒580⼈,⾮农劳动⼒507⼈;华中村均务农劳动⼒514⼈,少于村均⾮农劳动⼒600⼈。在⾮农劳动⼒中,村均外出打⼯⼈数华南、西南地区最多,平均在600⼈以上,华东、华中、华北、西北和东北分别为402⼈、489⼈、289⼈、330⼈和318⼈;村均外来⼈⼝数西北、华南、华东地区较⾼,平均200⼈以上,华中、华北、西南分别为165⼈、65⼈和89⼈,东北地区最少,平均54⼈。

  乡村“三农”带头⼈数量及能⼒不⾜。⾸先,村内党员⼈数较少,年青党员占⽐低。样本村党员⼈数平均60⼈,占村均总⼈⼝的3%左右,2012年后新发展党员数占党员总⼈数的17.11%。40-50岁和50-60岁年龄段的党员⼈数均为13⼈,各占21.7%,合计达43.4%;党员⼈数最多的年龄段为60岁以上,平均⼈数18⼈,占党员总⼈数的30%;30岁以下的党员平均7⼈,占11.7%。其次,现任村⼲部受教育⽔平⾼于前任,但学历⽔平仍较低。样本村中,现任村⽀书的⽂化程度多为初中程度,占37.4%,⾼中程度的占24.8%,中专占16.14%,中专以上的占9.5%,⾼中中专及以上合计50.4%,与前任村⽀书相⽐⾼出18.9个百分点(前任村⽀书⾼中毕业、中专毕业和中专以上的分别为18.6%,5.8%和7.1%),受教育程度有所提⾼,但⼤专以上的⾼学历者仍旧缺乏。现任村主任的⽂化⽔平也较低,且低于现任村⽀书的平均⽔平。第三,村“两委”⼲部有异地⼯作经历的⽐重较低,经营管理经验不丰富,个⼈拥有的资源有限。样本村中,现任村⽀书和村主任在本村以外的地⽅⼯作过的⼈数占⽐不到30%,但⾼于其前任的平均⽔平约10个百分点。有参军经历的村⽀书和村主任占⽐约15%,略低于其前任2.75个百分点。从村⽀书和村主任的家庭经济条件来看,⽐⼀般村民好的村⽀书和主任占25%,⽐⼀般村民差的村⽀书和主任占13%左右,与普通村民家庭经济条件⼀样的占⽐约60%,可见⼤部分村领导个⼈所拥有的资源与⼀般村民相差不⼤。当前乡村带头⼈各项素质有所提⾼,但在致富经验、能⼒、拥有社会资源等⽅⾯依旧缺乏。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有改善,但仍存在短板,⽔平亟待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和乡村全⾯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有较多⽋账,距离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标还有较⼤差距。

  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有改善。样本村中,贫困村占18.8%,缺⽔村占8.4%,有线电视信号户占89.3%,有94.3%的村能够上⽹。村庄硬化道路占村内道路总长的⽐重为78.5%。48.7%的村庄有公厕,其中⽔冲式厕所⽐重为46.2%,旱厕⽐重为39.2%。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账仍多,乡村道路是主要短板。调查发现,由于政府对乡村道路投⼊不⾜,村集体成为村庄基础设施的主要供给⽅。村集体⽀出的主要内容就是基础设施建设,集资和负债的主要⽤途也是公共基础设施修建,包括乡村路桥和⽔利等。样本村村均集体开⽀66.0万元,以基础设施建设⽀出最多,平均41.9万元,占总⽀出的64%;其次是公共福利/事业⽀出,平均16.9万元,占26%;村⼲部年度⼯资及补贴平均5.7万元,办公费⽀出平均1.5万元。

  从村集体集资情况来看,2012-2017年村集体集资数量在降低,东北地区农村基本没有集资,华东地区集资⽔平最⾼,2017年平均集资151万元。村集体集资的主要⽤途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半的集资⽤于修路和建桥。其次,修建排⽔沟和灌溉⽔利设施的集资占⽐也较⾼,2017年为9.1%,2016年为28.3%,饮⽤⽔也是村集体集资的主要⽤途之⼀,占⽐约10%。

  三、乡村经济⽅⾯私营企业带动就业能⼒强,但特⾊产业仍待开发

  私营企业是乡村产业最活跃的主体,乡村企业发展存在较⼤地域差异。企业是市场活动的重要载体,私营企业是农村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村办和乡办企业吸纳了更多的劳动⼒。样本村私营企业吸纳职⼯数平均为66⼈,乡办企业为6⼈,村办企业为6⼈,个体户为27⼈;⽽从吸纳本村劳动⼒就业⽔平看,村办企业最⾼,其吸纳本村劳动⼒就业⽐例是90%,其次是个体户83%,私营企业是45%,乡办企业是42%。

  乡村特⾊产业发展规模有限,亟须政策⽀持和产业规划。从样本村来看,村均特⾊农产品种植⾯积784.1亩,西北地区种植⾯积最⼤,涉及户数也最多,分别是2031亩和173户。西北地区特⾊产业以特⾊养殖为主,村均养殖牲畜4179头只,远超其他各区,村均涉及户数42户。⽔⾯养殖以华北、华南、华中地区为主,村均户数较少。

  在从事特⾊农产品⽣产的村中,拥有品牌的⽐重只有18.6%。在问及⽬前村⾥特⾊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时,有28.9%的村庄选择特⾊产业形不成规模,有25.2%的村庄选择没有产业规划,有18.8%的选择发展思路不清,有14.7%的选择缺少政策⽀持。

  四、基层⾃治基础良好,群众性⽂体活动和民间社会化服务组织较为缺乏

  村民代表⼤会运⾏和履职情况良好。从调查数据看,各村村民代表⼤会运⾏和履职情况良好。在262个调查村中,有90.1%的村实⾏差额选举,当前任职的村民委员会多为第8-10

届,2017年各村村民代表⼤会召开的次数为4次及以上的占⽐近70%,村民代表⼤会的代表⼈数平均为43⼈,其中党员⼈数有15⼈。在村务治理中,村民代表⼤会也在实际履⾏⾃⾝职能。

  农村公益性、群众性⽂体活动缺乏。在被调查村中,由村⾥举办的公益性、群众性⽂体活动有限。近两年举办过戏剧活动的村只占38.9%,有电影或录像活动的占54.6%,有球类⽐赛活动的有18.3%,春节时有全村集体活动的占38.8%。群众性⽂体活动有凝聚和团结⼈⼼的作⽤,此⽅⾯活动的缺乏⼀⽅⾯与村庄经济缺少可⽤资⾦有关,另⼀⽅⾯反映了村庄⼈⽓的缺乏。

  村规民约制定情况良好,但乡风⽂明内容仍需完善。样本村中,有村规民约的占80.2%,其中每家每户发放的占⽐53.4%,有64.14%的村规民约定期修订。总体上看,农村村规民约制定情况良好。红⽩喜事从简、对份⼦钱作出明⽂规定等,这些有助于农村社会交往的风清⽓正,不过还有37.5%的村庄没有出台这样的规定,说明⼀些村庄的村规民约中涉及乡风⽂明的内容还需完善。

  五、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均衡,产权改⾰任务艰巨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差异⼤。经营性收⼊和上级拨款是集体经济组织收⼊的主要来源。2017年样本村的集体经济总收⼊为101.3万元,其中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平均51万元,占50.3%,⽽集体经营性企业收⼊平均16万元;集体农林业收⼊平均6.8万元;集体承包收⼊平均10万元,其中企业承包收⼊4万元,承包地/果园收⼊4.5万元;村公益事业费平均5万元,其中集体集资平均1.1万元;上级拨款平均30.2万元,占30%;其他收⼊平均3.6万元。集体经济总收⼊的区域差异⼤。华北地区集体经济总收⼊最⾼,平均245.9万元,华中和华东地区其次,均为100万元,东北地区集体经济总收⼊最少,仅为20万元。

  部分经济⽋发达地区集体经济组织收不抵⽀。2017年华南、西南、西北地区集体经济当年收不抵⽀,华东、华北、华中、东北地区⼊可敷出。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进展缓慢,各项权能有待落实。调查发现,只有9.1%的样本村进⾏了村集体资产的折股量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进展缓慢。在进⾏改⾰的村庄中,折股量化的对象⼤部分是本村村民,占⽐57.1%,⽽量化对象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占⽐为42.9%。在折股量化的村庄中,股份能够继承的占65.5%,股份能够转让的占57.1%,转让对象限制为家庭内部成员的占52.6%,其余为在村集体成员内部转让,没有村允许对外转让股权。

  六、政策建议

  ⾸先,要重视乡村“⼈”的发展。关注农村地区性别⽐失衡问题;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动普及⾼中教育,不断提⾼农村⼈⼝的受教育⽔平;积极培育乡村“三农”带头⼈和职业农民,为其提供必要的项⽬、资⾦、⼈⼒培训等,提⾼“三农”带头⼈的致富经验和资源的获得及利⽤能⼒;⿎励农村劳动⼒务农⼈数⽐重⼤的地区继续发展农业⽣产,对农村劳动⼒⾮农化倾向⾼的地区促进农地流转进⾏规模化经营和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第⼆,不断加强政府对农村道路桥梁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降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担。政府继续加⼤对村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缺乏的村庄的公共投资,并在公共基础设施维护上给予奖补⽀持。对于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要给予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持政策和继续倾

斜⽀持。

  第三,因地制宜,以本村资源禀赋为基础⼤⼒发展特⾊产业。乡村产业发展不局限于传统种植业,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总要求下,应利⽤乡村优势资源发展特⾊产业。产业的兴旺发展离不开企业等市场主体,未来要进⼀步激发私营企业的积极性;⽀持农户个体以及相应的企业从事乡村特⾊产业经营,并在产业规划、信息供给、规模做⼤、市场做强等⽅⾯提供政策⽀持,发挥其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就业的重要作⽤。

  第四,充分发挥基层⾃治⼒量,进⼀步培育农村各项服务多元供给主体,丰富农民⽣产⽣活。⼀⽅⾯可继续⽀持完善村民代表⼤会制度,通过进⼀步健全议事⼯作制度,规范村务公开,明确权利与义务,增强村委会⼯作的透明度,调动农民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使村民代表⼤会在农村公共事务决策和监督中发挥主导作⽤;另⼀⽅⾯,注重农村其他⽣产⽣活服务性公益性组织的培育和发展,为农村社会活动的举办和延续提供相应的资⾦⽀持。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村规民约的制定与完善,宣传良好乡风,不断增强农民的凝聚⼒和向⼼⼒。

  第五,要继续深⼊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不断壮⼤集体经济。要做好宣传⼯作,增强村⼲部和农民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重要性的理解和认知。在集体经济发展壮⼤⽅⾯应着眼制定区域差异化政策,对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好的华北、华中、华东等地区,为其创造更⾃由、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对集体经济发展落后的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要加强政策和项⽬扶持。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

推荐访问: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振兴 对策 乡村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