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在分析高校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社会化必要与可能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图书馆要在馆员知识结构、特色资源管理、用户市场培育和信息椎遥跟踪等方面加大力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挖掘市场服务潜能。进而拓展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范畴,更好地为社会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知识信息;社会化服务
DOl:10.3969/i.issn.1008-0021.2010.06.022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0)06—0085—02
在社会信息化与信息社会化的推动下,高校图书馆的知识信息服务顺应时代潮流走出封闭,面向社会大众,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用户的知识信息需求,拓展自身服务范畴,其读者用户不再局限于本校范围,而将延伸至社会各系统、各行业、各阶层,直至每一个需要知识信息服务的个人。本文仅谈点滴个人感悟就教于同行与专家。
1 用户需求是高校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前提
远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少数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近年来,高校图书馆为社会大众服务的观点,已成为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共识,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在为本校师生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同时,一定程度和范围的为社会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内容。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化,社会大众对知识、信息的需求更加迫切,社会各行各业各阶层均需各种技术和行情信息,需要建立相关的信息技术支撑,希望通过信息服务部门提供全方位的知识信息全程跟踪服务。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众用户所需的知识信息在专业内容、类型、深度等方面大相径庭,公共图书馆和社会上的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的馆藏及其服务均无法满足社会大众用户的专门知识信息需求,很多社会用户早已渴望利用高校图书馆丰厚的文献信息资源,特别是从事专业技术研究的人,就经常有求助于高校图书馆,检索和利用与其相关的文献信息资料。社会用户迫切希望高校图书馆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顺应时代的发展,服务社会大众。同时,信息社会网络化的发展,也促使高校与社会化商业化信息系统、国内国际信息网络连结在一起,进一步把高校图书馆推向社会、推向市场,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和文献信息资料的集散中心,理应发挥自身优势、履行社会职责,有责任也有义务利用本馆的特色资源优势,开展知识信息服务,满足社会公众用户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
2 自身发展是高校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动力
高校图书馆多年累积的丰富文献信息资源,长期以来只为本校的学生和教师服务,文献资源封闭使用实际上造成了很多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早在2002年国家教育部就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高校图书馆如果能够根据自身的资源特色和现有的可能条件,构筑一条绿色通道,在保证校内读者服务正常有序、不影响本校教学科研需要的前提下。向学校附近的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开放,使社会科研用户能够方便获取高校馆文献信息资源,既能提高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有效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又能扩大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影响,提升社会地位。
高校图书馆学科门类齐全、涉及到社会各行各业,各类专门人才济济,图书馆专业设施良好,在许多学科资源的专业深度方面,尤其是近年来电子文献资源引进和建设方面更是公共图书馆和社会上其他信息服务机构所不能比拟的,可提供的信息服务范围必然会涵盖社会各个领域。各类全文数据库收录的内容广泛,其学科专业范围含面很大。符合社会各界各行各业用户的需要,正是社会用户所需的文献信息资源。随着信息获取环境的改善,国内外图书馆相继建立起很多文献传递系统和文献提供中心,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是图书馆界为满足用户需求而采取的一种资源共建共享策略的基本途径,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不仅参与了CALIS的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也成为地区图书馆协作网的成员,在资源共享和分工协作的基础上,通过公共服务平台,面向社会读者提供文献信息服务。资源共享的高度实现,更是推动了高校图书馆建立了开放型的网络文献信息服务体系,也开创了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展服务的新局面,为高校图书馆挖掘服务潜能为社会大众服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作为高校文献信息资料保障中心的高校图书馆,为提高全民族素质,面向社会开展知识信息服务,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只有适应时代的发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在信息服务中注入新的知识内容,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积极促进知识信息服务产业化,才能在当今信息社会占有一席之地。
3 实施高校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社会化应重视的问题
社会用户对及时、准确获取知识信息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在馆员知识结构、特色资源管理、用户市场培育和信息推送跟踪等方面加大力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挖掘市场服务潜能,进而拓展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范畴,更好地为社会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3.1 知识馆员结构优化
知识信息服务馆员是基于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为特定用户提供特定有用知识信息的一专多能的综合型知识人才,以准确把握用户需求,提供针对有效知识信息,解决信息用户问题为目标的智力劳动,人员素质是高校图书馆为社会提供优质信息服务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图书馆社会化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知识信息服务馆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悉网上资源分布和各类文献信息源的特点及其利用方式,并具有分析、提炼和储存知识的能力;熟练对各种信息和知识能以新颖独特的视野和创新精神进行激活、巧用,为现实中各种复杂问题的解决提供咨询方案;信息敏感度强,具有获取信息,识别信息,加工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知识信息服务图书馆的人才观念已经从单一的某一专门领域,扩大到要符合社会方方面面的信息需求,已经不是单个人员水平问题,而是多馆协作才能促进人员知识结构互补,才能形成优化的知识结构。
3.2 特色资源个性管理
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组织的基础,特色资源管理一定要充分考虑知识用户的个性需求,根据不同用户不同需求的原则,针对每一个读者的实际需要,提供不同的信息知识,并通过分析读者信息来跟踪其的兴趣和行为,检索相关信息且能适应读者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高校图书馆特色信息资源的优化组织,要以数字资源为主要利用对象,树立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信息组织观念,建立完善的个人信息需求的收集和分析系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掌握读者的信息需求,来指导采购和信息资源组织,再将大量的数据组织转换为具有规律性、系统性
的知识,形成具有内在关联的信息链和知识链,从而将准确、有用的信息有针对性地推送给特定的用户。借助网络平台和数字化文献利用的便利,以文献传递为主,辅之其它个性化服务方式,在传统馆际互借服务的基础上延伸和拓展,既能满足本馆用户对外馆资源的需求,也能在不影响本馆用户的前提下,为馆外用户,特别是社会大众用户提供利用文献信息的方便。
3.3 用户需求市场培育
随着市场营销观念的日益深入,用户的地位与作用愈来愈被重视,高校图书馆面对强手如林的各种信息机构,应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用户为中心市场的市场培育上来,树立以信息需求为导向的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建立用户信息需求联络数据库,跟踪提供个性化的知识信息服务。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培育社会大众的信息素养,提高社会用户信息意识和信息吸收能力,提高获取、加工、利用和创新知识信息的能力,特别是信息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在知识信息服务过程中,要利用各种方式展示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让用户了解图书馆,引起他们利用图书馆的欲望,不断揣摩用户心理,针对用户结构、阅读倾向、利用图书馆的频率和方式、对服务的需求层次和满足程度发展潜在用户,唤醒“沉睡”上帝,再以优质的特色服务使用户满意,让满意的用户带来更多的用户。同时,对专业性用户实行知识导航和个性化服务,指派专业馆员指导用户利用数据库和各种工具书,开发他们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为用户提供知识增值服务。
3.4 推送信息及时跟踪
目前。很多图书馆都开展信息推送业务,根据每个用户的不同需求行为决定其个性区别,收集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加工,必要时可请相关专家学者参与论证,最终归纳出具有科学价值的文献信息,直接服务于该项实际工作,针对具体的服务对象开展个别化、个性化服务,充满人文关怀。对企业提供有关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专利技术等方面的信息;对专题科研人员研究动向及相关信息主动关注,推荐有针对性地中外文文献信息;对重点用户的科研内容和方向重点跟踪,围绕其研究课题,及时提供准确数据和最新权威资料,直到问题解决等。尤其是开展网上信息定题推送服务,要利用智能定制策略,通过资源检索统一平台。实现网页内容的过滤、处理和分析,提供实时索引数据更新的资源线索和详细信息,在快速准确地为特定用户提供相关学科动态和最新成果的同时,一定要跟踪知识信息利用的效果评价,及时修订定题推送服务的内容和策略,真正起到“耳目”和“尖兵”作用,成为信息与用户之间的中介和纽带。
总之,高校图书馆要不断创新服务理念,适时调整特色资源和人员知识结构;要深入社会市场调研,了解用户个性需求;要为社会用户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良好协作互助关系,逐步形成高校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特色,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知名度和信誉度,推动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浩,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J],图书馆学刊,2008。(3):50—51。
[2]刘文青。鄢朝晖,高校图书馆开展公共文献信息服务探讨[J],图书馆I作与研究,2009,(8):89—93。
[3]万文娟,中外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2):73—76。
[4]张丹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对象与方式的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6,(3):93—94。
[5]潘杏仙,何军,构筑高校图书馆为社套大众服务的绿色通道[J],新世纪图书馆,2009,(3):8—10。
推荐访问: 信息服务 社会化 图书馆 思考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