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新时期作物栽培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新时期作物栽培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03-23 11:39:09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文章针对“作物栽培学”课程特点,结合教学实践,通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构建了符合本地生产实践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作物栽培学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 of Crop Cultivation Course System in the New Era

WANG Hezheng, XU Gowei, LI Youjun, CHEN Mingcan, FU Guozhan

(School of Agriculture,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03)

Abstract For "Crop Cultivation" course features, combined with teaching practice, through the course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building materials and other aspects of teachers series of reform measures, constructed in line with local production practices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needs of modern agriculture system for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foundation.

Key words new era; crop cultivation; course system; educational reform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农业专业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具有扎实的栽培理论基础、创新的作物栽培思路和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与科研能力的新型农业人才,是当前作物栽培学教学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①目前,课程组在深入研究作物栽培学科发展趋势,地方综合性大学、农业院校大学生的特点,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对作物栽培学教学影响等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项目和措施。

1 优化教学内容

坚持经典与现代、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改革和完善教学内容,做到经典内容不遗漏,现代内容要讲透。把最新的科研成果、最新的学科动态,尽快地转化为教学内容。由于该课程涉及作物种类多,内容广,因此,在专业课学时缩减的情况下,将总论以及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且在河南种植面积较大的作物,如小麦、玉米、棉花、水稻、花生、大豆、甘薯等作物作为讲授内容,其余作物留给学生自学。这样,讲授内容相对减少,增加讲授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增加自学内容,学生学习自主性增强,学习热情更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课程经多年教学积累,形成了具备本校特色的理论教学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

理论教学模块72学时,包括总论、玉米、棉花、水稻、大豆、小麦、烟草、甘薯。主要教授各种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经典理论和当前先进的农业科研成果和生产技术。

实践教学模块包括是室内实验和室外实习两部分。实验教学主要包括农作物的类别及形态识别、棉花植株性的状田间调查、不同调控措施对玉米植株形态的影响、玉米收获期田间调查测产与室内考种、稻米外观品质及蒸煮品质的分析、不同调控措施下小麦苗情诊断、小麦幼穗分化的观察鉴定、小麦收获期田间调查测产与室内考种、甘薯育苗技术、烟草育苗技术等实验项目。实习教学主要包括生产劳动与科技实践、作物栽培学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生产实习等几个环节。

2 突出实践教学

(1)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尚未学习专业课程的情况,开展生产劳动与科技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指导教师通俗易懂的理论讲解和现场实践,重点培养学生的本课程的兴趣、强化对作物栽培的感性认识,为后续教育打下良好基础。(2)针对大三学生,在进行系统理论学习的同时,开展作物栽培学课程实习,巩固作物栽培学教学效果。根据生产季节了解相应作物大田生长状况,掌握群体调查方法;掌握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制种田与高产田的栽培管理,熟悉作物生长发育规律。(3)在完成作物栽培学课程学习后,开展作物栽培学课程综合实习,使学生熟悉主要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掌握作物的关键栽培技术,重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作物栽培学知识的能力。(4)理论教学结束后,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进行为期17周的毕业生产实习,具体从事作物栽培和与之紧密联系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增强学生对作物栽培学及相关知识的进一步掌握,重点培养学生从事生产实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改革教学方法

从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三个方面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把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引入课堂,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采用启发式课堂教学,加强师生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了注入式、填鸭式等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通过网络答疑、课程论坛、教师博客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一系列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

4 注重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中的关键,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着“先进、有用、有效”的原则,总论部分教材选用由曹卫星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作物栽培学总论》,为全国农林院校规划教材;各论部分材选用于振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是全国高等农业院校面向21世纪教材。实验教学选用由河南科技大学自编《植物生产原理实验指导书》。

不断更新完善课程内容,使其充分反映本专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课程组教师主编、参编的《优质专用小麦保优调肥理论与技术》、《河南小麦育种栽培研究进展》、《保护性耕作理论与技术》等著作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探索专业知识的热情,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授课教师经常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教学录像等途径学习相关知识和最新进展。

5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以“走出去,请进来”为指导思想,建立师资培训、交流和深造的规划机制,尽快培养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增强教学、科研实力,发展稳定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高主讲教师的水平。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以引进本学科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为重点,抓好教师队伍的梯队和团队建设。加强现有青年教师的培养,从“传帮带、人才交流、学位进修、出国深造、学术交流”等多层次拓宽人才培养机制和渠道,有计划地选送青年教师,继续学习攻读博士学位。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外知名院校做博士后研究或访问学者,使中青年教师逐步成为教学骨干,全面打造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富于创新、充满活力的优秀课程教学团队。

6 加强教学管理和学习效果评价

强化课程负责人制度、教师任课资格制度、课程安排规则和选用原则制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加强教学基本文件和管理制度的制订、完善、健全和严格执行,强化师生的规范意识、质量意识,确保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生成绩考核中注重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将课程成绩分为理论成绩、实践操作成绩、平时成绩三个部分,其中理论考试成绩占70%,实验课成绩占20%、平时成绩占10%,从而改变过去以单一的期末考试成绩评定本课程学习效果的做法,培养了优良的学风,提高了培养质量。

实践证明,通过对本课程的改革,优化了教师队伍,解决了作物多、学时少的矛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课程组独立制作的《作物栽培学》多媒体课件,已上网并在教学中使用,建立3个稳固的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基地,教学效果稳步提高。

基金项目:河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12Z-015]

注释

① 王冀川,高山.“作物栽培学”构件式开放教学模式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1(6):86-89.

推荐访问: 新时期 作物 栽培 课程体系 构建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