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上,各门课程课时安排差别较大,如运动解剖学最多的为80课时,最少的为42课时,运动生理学最多为108课时,最少为54课时,体育保健学最多为54课时,最少为36课时。其他课程课时大部分为36学时,最少的为18学时。各个高校在课程设置、课时分配上未能充分考虑各门课程的主次关系、知识特点以及承接关系,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前后内容脱节、知识结构不系统等问题。
(三)课程内容
根据5所民族地区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大纲内容,在授课内容都存在不少问题,主要问题有各门课程内容有重复,知识结构前后脱节,课程安排顺序混乱,实践内容比重偏少等问题,未能形成完整、系统的学科体系。比如体育保健学和运动医学这两门课程内容几乎相同,而有的学校同时开设这两门课程,导致学生重复学习;如有的学校开设有运动创伤学、保健推拿等课程,但是课程内容中缺乏中医基础理论中经络穴位、中药方剂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导致知识结构脱节,教学效果差;民族地区高校受限于实验仪器设备的缺乏,在实验、实践等方面的课时比重偏少,导致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偏弱,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指导体育实践之中。
(四)实验室建设
民族地区受限于经费投入、师资水平、重视程度等因素,实验室建设方面非常滞后,实验经费、实验面积、仪器设备等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开设实验课科目偏少,如有的高校只开设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两门课程的实验。实验教学主要是依附于某一门课程,没有独立的开设专门的实验课。实验内容简单,主要以验证性、演示性实验为主,如运动解剖学主要开设骨骼、肌肉、关节和各内脏系统的观察性实验;运动生理主要开设血压测试、视野和前庭功能测试等验证性实验,缺少综合性和创新设计性实验。实验室的利用率不高,很多高校的实验室除了教学使用以外,平时实验室基本上都是闲置状态,没有很好的发挥实验室的科研方面的作用。
(五)教材建设
民族地区目前选用教材来源比较窄,主要有高等教育、人民体育、北师大、广西师大等出版社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属于通用型教材,没有考虑民族地区的现实情况,很多教材内容与民族地区体育教学条件不太适应,而且,有的教材版本偏老、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新理论和新理念。有的高校在教材选择上随意性较强,很多教材都是由任课教师自己指定,缺乏系统的论证。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针各个民族地区而编写的特色教材,而很多地方高校受限于自身能力和认识不足而没有自己编写适合于本地区、本民族的学生特点的特色教材。
三、民族地区运动人体科学课程体系改革建议
(一)明确课程定位
根据民族地区体育教育的特点和任务,可将民族地区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掌握体育运动锻炼的基本技能、基本原理和人文内涵,具有一定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技术和文化传承能力,能够胜任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学科研、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高级体育教育人才。运动人体科学课程是体教专业中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培养学生掌握健身锻炼的理论知识和科学原理,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原理指导当地不同民族、不同人群的健身锻炼,服务于民族地区学校体育、竞赛训练、群众健身锻炼等方面。
(二)优化课程设置,精选课程内容
教育部2011年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所以,民族地区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上,应该根据当地人才市场的需要,明确课程的培育目标与定位,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立符合民族地区人才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在课程设置上,应增加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等基础课的课时比重,注意每门课程之间的先后承接顺序,优化设计选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应根据本地区师资水平、教学条件、学生能力等做好内容的选择和搭配,避免前后内容的脱节和重复。
(三)加强实验建设,增加实验教学比重
运动人体科学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开设实验课来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和分析问题能力,能够巩固所学的知识,提升运用相关知识指导体育实践的能力。各个高校应通过积极申请经费、加强校外合作等方式,加大对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建设投入力度。在课程设计上,应增加实验教学的比重,优化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定期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培养的学生综合能力。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有利条件,加强同当地体育部门、中小学校和健身俱乐部等合作,服务地方社会,如对各级群众进行体适能、身体成分、骨密度等测量,为群众锻炼开具运动处方等,这样既可以盘活实验室,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加强教材建设
目前适合民族地区使用的教材较少,在现有的各种版本的教材中,应经过充分论证,精选合适自身特点的教材。在教材建设方面,应加强与校外专家合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量身定制适合当地教育特点的地方教材。同时鼓励有多年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适当加入到教材当中,如介绍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特点时,教材中可以增加当地各民族学生身体发育的特点介绍等;如运动创伤课程中,可以介绍一些当地民族、民间创伤治疗的方法和手段,运动康复课程中,增加当地民族的健身功、健身操等方面内容的介绍。
参考文献:
[1] 林景红.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课程改革探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127-130.
[2] 余晓惠,熊伟,周璐.21世纪高校运动人体科学人才培育对策[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1(1).98-100.
[3] 乔德才,张蕴琨,邓树勋.运动人体科学研究进展与应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3.
[4] 燕鹏.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开放的实践与思考[J].当地体育科技.2013(17):116-117.
[5] 陈钺.新办本科院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建设刍议[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2(6):114-117.
推荐访问: 课程体系 民族地区 探索 人体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