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戌年中秋之际,我得到了一件非常珍贵的礼物——这就是陈莲笙老道长所著《道风集》增订本,喜悦之情,自不待言。闻着新书散发的墨香,我正襟危坐,恭读陈老大作。此书汇聚了陈老多年来有关道教教义思想、道教徒修养、道教宫观管理、道教人才培养、道教斋醮科仪、道教书籍出版等方面的诸多文章、专题讲座、讲话稿、序言,内容丰富,雅俗共赏。拜读之后,受益良多。
老子《道德经》说:“执大象,天下往。”所谓“大象”即是微妙玄通的“大道”,有了“大道”,天下就能闻风而往之。——这是我读陈老《道风集》的最深感受。书名“道风”二字让我不禁想起了《周易》的“巽卦”,因为巽卦乃是“风”的象征。依我的理解,“道风”之“风”除了有道教风气的意涵之外,还意味着道教的“风骨”、“风格”。所谓“风骨”,从道教的立场来看,即意味着一以贯之的坚定信仰;而“风格”也就是基于道教信仰、经过历史积淀而形成的特有文化气质和格调。“风”字看似简单,其实寓意颇为深刻。
就体用而言,如果说“道”是“风”之体,那么“风”则为“道”之用,体道而行,用在其中。这个“用”说到底,关键在于“行”。因此,我想就“行”的角度谈谈学习《道风集》的几点感想。
一、见证历史,与时偕行
该书总论部分第二篇《以道德之力振兴道教》在引证老子《道德经》关于“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之后说:“这里的‘不言之教’就是靠我们的‘行’表现出来的。我们的行就是要体现‘道’的信仰,就是处处要做符合自然和符合社会要求的事。”在同一篇中,陈老又说:“有道之士,身体力行,热爱自然,保护环境,那么,我们的信徒就会从我们的‘行’中受到不言之教。”由此可知,陈老是非常重视“行”的。
陈老重视“行”,体现了修道的远见卓识,而这种远见卓识与其见证历史的丰富阅历分不开。陈老在《道风集》的原序中说:“余弱冠人道,深知道教义理之深邃,道术变化之奥妙,斋醮仪范之恢宏。做一个道士,唱念做之技艺件件要驾轻,琴棋书画之功夫桩桩要就熟。因此,做道士很难。”为什么难?因为所有技艺不仅要“会”,而且功夫要到位,这一切部立足于行。原序又说:“学成之后,余厕迹于海上道门,出入于社会各阶层。在旧社会熟睹十里洋场,风雨飘摇,深知社会变化之迅速,生存之维艰。因此,道教之生存也难。”为什么难?因为环境在变化,如何在变化的环境中修行传道,这是很深的学问,所以应慎重其行。《道风集》序的这两段话虽然措辞简约,但却把饱经沧桑的从道生涯颇为传神地展现出来。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陈老年届九秩,目睹世代之更替,历经人事之浮尘。曲折多艰的生活,锻铸了他的宽厚;风云变幻的社会,造就了他的沉稳。于是,我们从《道风集》的字里行间读出了他的风骨,也读出了丰厚的历史积淀。从这个意义上说,陈老讲的“行”是以道教发展历史为背景的,无论是总论部分的多篇文章,还是关于道教徒修养、道教宫观管理讲座,陈老的论述都结合自身经历,旁征博引。至于该书编入的多篇讲话稿,我们从中更能触摸到近三十年来道教发展的历史脉搏。
正如人体气血的“子午流注”一样,随着历史脉搏的跳动,人类社会不可阻挡地向前发展。作为一位资深的道教前辈,陈老不仅谙熟道教文化传统,而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意识。所以,读《道风集》,我深深感受到“道通大化”精神的流贯。陈老的“行”不是脱离时代的孤立举动;相反,他始终关注时代的新情况,并且非常投入地思考着道教在现实生活中所面对的实际问题。近三十年来,他在不同场合的许多讲话,都紧紧围绕着道教如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主题,他指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中,道教徒也是一支建设祖国的力量,是爱国统一战线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何充分认识和调动道教界(包括道教徒)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使道教与社会主义建设相协调,对于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实现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都具有深远意义。”
这是1991年10月7日陈老在“上海市宗教界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交流会”上发言的一段话。15年前,许多人对道教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尚不理解,甚至往往从“防范”的立场来看待道教,陈老在那个时候能够这样评估道教的作用,无疑是有勇气的。经过历史的检验,证明了这个论断的正确性。陈老之所以能够高屋建瓴地做出上述论断,是因为他方寸有道,爱国爱教,能够以敏锐的眼光洞察社会,冷静审视当代道教所处的环境与思考面对的实际问题,故而豁达开通。
《周易·乾卦·文言》九三爻辞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文言》释云,“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所谓“终日乾乾”是对君子行为状态的形容。其意思是说君子整天振作不已。君子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天道处于强健振作状态,君子像天那样强健而行,所以也就有“天行”的气质。天有春夏秋冬,节有四季流迁,故而“天行”也就是“时行”,所谓“与时偕行”就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说的。值得注意的是,“行”并不是一味冒进,而是根据时间、地点、条件,提出适当的方案,采取适宜的行动。重读《周易》乾卦,再回头琢磨陈老《道风集》的诸多论述,我愈发觉得书中所讲的“行”所具有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二、承先启后,自觉风行
《道风集》之所以给人以“时代感”和“现实感”,是因为陈老的思想中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既是在追溯历史时产生的,也是在面对现实环境的时候激发出来的。《道风集》有一条主线,这就是如何处理好继承传统与改革开拓的关系。
在《培养人才、加强联合、适应时代》一文中,陈老意味深长地指出:“我们道教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有些根本的东西,例如对‘道’的信仰是不能变的,变了就不成其为道教了。但是有些东西又是变化的。”陈老讲的“不变”与“变”实际上就是继承传统与改革、发展、仓。新的问题。关于这一点,陈老在《迈向新世纪——关于新世纪道教弘扬与发展的思考》一文中说得更加清楚:“新世纪的道教不仅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且更多的是要适应社会、适应新的时代。要在继承和发扬道教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解放思想,积极开拓,勇于进取。”陈老在这里使用“基础”一词初看起来似乎平淡,但如果从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层面来思考,那就会发现其耐人寻味之处。一方面,这表明传统对于道教的存在与自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这又体现了道教文化随着时代前进而发展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在近两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道教之所以能够让人们有所依凭并且在社会上产生深远影响,就在于它通过切实的努力建立了自己的文化传统。继承传统,也就是保持本色,保持独立品格。然而,道教的思想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稽考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每一个时期的道教既
保持了前一个时期的道教本色,但又根据时代的变迁做出新的调整。俗话说,大浪淘沙,道教文化也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获得考验、洗礼,那些适应社会需要、保存了精神活力的文化因素被继承下来,而那些不能适应社会需要、没有活力的因素自然也就被淘汰了。这也就是陈老为什么讲继承和发扬道教“传统”时要以“优良”为限定语的历史文化根据。
“适应社会,适应新的时代”,这不仅意味着道教对教理教义做出符合时代生活需求的新诠释,而且意味着改革、开拓、创新的必要性。因为“适应”是与“不适应”相对而言的,碰到不适应的时候就必须调适、改革,开创新的局面。基于这样的思路,陈老把道教文化的发展置于现实生活中予以思考,提出许多新的见解和主张,无论是道教人才培养、道教科仪戒规,还是经济建设、修道生活,陈老都从时代的新情况出发,指出新的发展方向。在《总论》部分,陈老将道教面临的改革课题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教义思想必须增加新内容;二是宗教生活必须作出新调整;三是教徒规戒必须符合时代要求;四积极进行各种服务社会、壮大自己的道教事业活动,从事各种经济活动,为宗教生活和社会生活服务,增强自身经济实力。五是在团体和庙观管理中,借鉴社会成功经验。这五个方面的改革课题,是陈老对纷繁多样现象的提炼,表现了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实践意识,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意义。
从“道”的观点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进行改革和开拓,这与“道法自然”的思想是相合拍的。《道德经》多次出现了“自然”这个词,例如第十七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六十四章“以辅万物之自然”,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等等。就本义而言,《道德经》所谓“自然”指的是“自己如此,本来如此”;就其预见而言,“自然”还包含“势当如此”的一层涵义。根据《道德经》的原理,则“道体”永恒,即是自然;“道用”变迁,也是自然。永恒的道体生化万物,作为现象的万物不断地流迁,包括天地和赖天地而存在的诸多事物,当然也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精神现象、典章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在《道德经》看来,无论是飘风还是骤雨都不会持续不停,因为大道周行,天地有时,所以时间一推移,现象界中的一切事物都会变化,乃至消亡。当事物的发展到了极点的时候,就必然走向反面,唯有“保此道者不欲盈”,才能“蔽而新成”。所谓“保此道”就是行动符合道的运行法则;所谓“不欲盈”就是谦虚而不自满;所谓“蔽而新成”就是推陈出新。“蔽而新成”这四个字,有的版本作“蔽不新成”。按照前人的考证,“不”字本是花萼之形,而“蔽”与“弊”相通,“弊不”意味着花萼凋谢而结果实,这就叫做“新成”。从这个角度看,“蔽不新成”乃具有生生不息的理趣。这显示道的信仰本来就蕴涵着革故鼎新、开拓进取的精神。陈老多年来在许多场合倡导“原则和灵活、承袭和创新的结合”,正是遵循《道德经》的基本原理而进行的思想发挥,在今天看来依然相当深刻而富有启迪作用。
既然继承优良传统与创新开拓是道教教理教义本身的要求,那么如何“行”便是很切实的需要了。在这个层面上,陈老也有很精辟的论述。他在《以道德之力振兴道教》一文中指出,“我们道教徒常说:修道和得道。根据我几十年学道的体会,修道就是修一个‘自觉’,得道就是得一个‘自觉’。一旦万事‘自觉’,一言一行都符合天道、地道和人道了,那不就是‘得道’了吗?”这是经过长期学道和修道体验之后总结出来的格言,言语通俗易懂,寓意深刻。仔细想来,所谓“自觉”应该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感悟大道的永恒和运化;二是明确“道”虽然无法以肉身之器官感知,但却可修而得;三是明白了道理,就应该雷厉风行,付诸实践。《周易·巽》卦之《象》曰:“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意思是说:和风连连相随,这就是“巽”。君子效法风行之大象,则事顺而德交归。重温《周易》之《象》辞,更加感觉陈老论述的深刻,其辞虽简约,但其理则深邃。
三、学道为人,若水常行
陈老《道风集》一书的封底有一段发人深醒的话,相信有心读本书的人应该对这段话很关注。陈老说:“我们学道为人,首先应该是为全社会的人。我们今天的社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学道为人就是要为人民大众,为社会主义。《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中有八个字,‘齐同慈爱,异骨成亲’。这就是说,我们要对普天下的人都‘慈爱’,都像亲人一样……。赵朴初先生和中国佛教协会提倡人间佛教的精神,有八个字‘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个‘有情’指的就是人,使人民大众得‘利’得‘乐’。在这一点上,学道为人和学佛为人,应该是完全相通的。”这段话是从《道教徒修养讲座》中摘录出来的,见于《道风集》第46页。编者把这段话摘录出来,印在封底上,当然是特別重要的。读后之后,真有画龙点睛之感。我说“画龙点睛”,这首先意味着《道风集》飞动着一条龙,也就是道教的文化龙。读过《周易》的人知道,素有“群经之首”雅称的《周易》之第一卦《乾》的六条爻辞、彖辞都言称“龙”或隐说龙。从初九的“潜龙勿用”到九二的“见龙在田”,从九五的“飞龙在天”到《彖传》的“时乘六龙以御天”,洋溢着龙的气息,闪动着龙的身影。关于《周易》“龙”的原型到底是什么,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我以为应该是二十八星宿的东方“青龙”七宿。古人正是从天体的运转中悟出了“易”的大道理——也就是一切都在变化的思想,从而引申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至理名言,这就是“龙”的精神。千百年来,《周易》关于“龙”的意象成为一种文化精神的原型,在中华民族中绵延不绝地传递着。道家与道教文化也是中华民族龙的精神载体。所以,当年孔子见老子的时候有一番感叹,在对“龙”的种种神迹和态势描述之后,孔子说他所看到的老子就像“龙”一样。老子是“道”的文化象征,故而说老子像龙,这其实也就意味着道家文化具有“龙”的品格、“龙”的精神。道教产生之后,老子的《道德经》和《周易》都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龙”的精神自然在道教中传递着,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道教是文化龙。而这样的文化龙,我们从《道风集》中就可以找到它的运行轨迹,感受到它的存在、它的功用、它的伟大影响。因为“龙”始终保存着独立的品格,但又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下施展其功能,使天下苍生得到及时雨的救济。陈老在《道风集》中意味深长地指出“我们要对普天下的人都‘慈爱’,都像亲人一样”,这体现的正是“龙”那种广施雨露的博大胸怀。
龙的形象之所以富有感召力,这首先是因为它那昂起的头颅闪动着一双亮晶晶的眼睛。我读《道风集》也被这双眼睛所吸引和振奋。陈老说“学道为人”,这就是全书的“龙眼”所在。
紧接着,陈老解释什么是“为人”,指出“人”乃是“全社会的人”。由此延伸,陈老指出这个“人”也意味着“社会主义”,可见这个“人”是大写的“人”,通过“人”的涵义的新解读,“学道为人”命题便具有了时代的特征,体现了崭新的面貌,这就是陈老勾勒出来的道教文化龙的“点睛之笔”。如果我们深入琢磨,那就会发现,陈老这种“点睛之笔”有一种很强的穿透力,正像一位运气于笔端的书法家一样,他的言辞由于贯注了道力能够让人铭刻在心。所谓“道力”也就是坚定的道教信仰和广容的胸襟所凝聚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之所以长久,是因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社会的准确把握。陈老在说明了“学道为人”的内涵之后,引述了《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八个字作为经典依据,这对于陈老来说可谓随手拈来,但所展示的文化内涵却是非常丰厚的。“齐同慈爱”本来就是老子、庄子的重要思想。《道德经》的“常善救人”与“常善救物”说,《庄子》的“齐物”说,都包含着平等的理念。《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在《道德经》与《庄子》思想基础上发展了普世教化与慈爱无别的理念。陈老引经据典以说明“学道为人”,并且以“慈爱”二字来概括,这就使“点睛之笔”更为闪亮,从而使道教文化龙展现出飞越的雄姿。
龙的形象之所以富有感召力,还因为它与滋润万物的“水”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读《道风集》,我也仿佛置身于一种广阔的水域之中,故而有一种沐浴、洗涤之后的清爽之感。陈老在诠释《云笈七签》所提出的“学道为人”意义时引用了《道德经》“上善若水”的格言,并且予以形象的说明,他指出:“太上用‘水’来比喻‘道’,来要求我们学道的人。水是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它从来往低处流,总是流到人迹不去的地方,但是它又不是自我孤立的。水滋润着天下万物,人如果一天不喝水就要干渴得无法生存,植物离开水就会枯萎,土地如果没有水就会龟裂而变成沙漠。在我们上海,如果有一天自来水管子放不出水来,这个大都市就会一片混乱。水悄悄地作着自己的贡献,牺牲着自己;但是,从来不同万物相争。我们学道的人,就应该学习‘水’,去为万物服务,使万物得利,这就是‘道’。拿‘水’的教义思想去处理人际关系,这就是‘学道为人’。”陈老从水的实际表现人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道”的品格,虽然没有使用“行”字,但“行”的理趣与妙用就在其中,因为水流就是“行”,往“低处流”既是水流的客观写照,也是“上善”品格的象征。往低处流,这是谦下,而“流到人迹不去的地方”就是滋润无限。陈老把“学道为人”与“上善若水”联系起来论述,真可谓独具匠心,正如品茶之后的余甘,令人回味无穷。
推荐访问: 大象 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