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我国农产品安全现状与对策

我国农产品安全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2-03-25 10:43:47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目前,我国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现状不容乐观,包括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农业化学用品的不当使用或过量使用、农产品再加工过程的手段落后或先进技术的使用不当。国外转基因农产品的流入、有害生物的入侵,农业保护体系在世界市场中的边缘化等,促使我国必须采取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健全农业化学用品的使用机制,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参照国际农产品市场标准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模式等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农产品;安全生产;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S18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5-08730-03

Abstra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afety in produc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 allows of no optimist, include: 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orsens day by day, improper or excessive use of agricultural chemistry articles, the adopt of outdated or advance technology in the reprocess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flow of foreign transgen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vasion of harmful organism. The marginalization in the world market of agricultural protection system, impel us to optimize 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erfect the mechanism of using of the agriculture chemistry articles, improve the quality safety standard system of producing and process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et up effectual countermeasure such as the integrated mode of production-supply-marketing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of international market for farm product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Safety producti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保障人们生活健康安全的重要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现状看,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容乐观,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有不断加剧的趋势[1]。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经常出现有关食品安全重大事件的报导,不仅对人们生产、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国家政权的稳定。因此,食品安全既是民心工程也是政府工程;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保障食品安全已是极为重要和迫切的[2]。

1 农产品生产现状

1.1 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主要是受人为的危害。大量依靠石油、煤炭及化学物质进行生产的工农业的发展带来了酸雾和酸雨等,造成了农村原本清洁的大气、水源与土壤的严重破坏,导致水源污染、水质下降、土壤污染和耕地质量下降等生态问题[3]。据中国科学院的初步估算,我国重金属污染农田已经达到2.00×107 hm2,农药污染农田已经达到9.07×106 hm2,污水灌溉引起的耕地污染面积已经达到2.17×106 hm2,大气污染土地面积已经达到5.33×106 hm2,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达到1.33×105 hm2[4]。此外,我国每年乡镇工业和畜禽养殖业分别排放废水59亿和60亿m3,由于缺乏相应的处理技术和设备,已严重污染水源、土壤、农产品和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据相关统计,我国现有盐碱耕地约6.67×106 hm2,盐碱荒地约2.50×107 hm2,盐碱土总面积为3.33×107 hm2左右[5]。

1.1.1 农业污染严重。

生活污物排放及农用化学品的大量施用使我国农田土壤、农区水系及大气质量严重退化。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施用量最大的国家。我国在20世纪50~70年代大量使用六六六和DDT等高毒高残留的有机氯杀虫剂,1983年我国就禁止使用,但至今仍能检出其成分。同时,辛硫磷等作为王牌的有机磷中毒类农药被广泛使用,其累积的残留值非常高[6]。据调查,广东省蔬菜生产基地生产的蔬菜硝酸盐含量超标严重,特别是市民食用量较大的几种叶类蔬菜超标最为明显,在所抽样分析的37个样品中,硝酸盐含量超过3 100 mg/kg的有10个,占样品总数的27%;含量超过1 440 mg/kg的有30个,占样品总数的81%[7]。

同时,不断增加的重金属污染已经导致了大面积土地遭到破坏。据我国农业部进行的全国污灌区调查,在约140万hm2的污水灌区中,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水灌区面积的64.8%,其中轻度污染的占46.7%,中度污染的占9.7%,严重污染的占8.4%[8]。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 000 多万t,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多达1 200 万t。李其林等对重庆市近郊的蔬菜基地土壤中重金属的调查表明, 土壤中汞、镉超标率分别为6.7%和36.7%[9]。沈阳市农作物也遭受镉的严重污染,大白菜中镉的超标率为100.0%,番茄为85.0%,菜豆80.0%,黄瓜65.9%,水稻13.0%[10]。

1.1.2 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

从历史上看,外来有害生物的传入途径主要有有意引进、无意传入、自然飘落等3种,但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传入,都已让我国吃到了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类健康、危害经济发展等苦头。例如,1901年从原产地南美洲引入我国的水葫芦,20世纪50年代从中缅、中越边境传入中国的紫茎泽兰就曾泛滥成灾;小到肉眼无法辨别的松材线虫从北美入侵我国后,造成3 500多万株松树枯死[11];随交通工具入侵我国的美国白蛾,爆发时几乎吃光当地所有绿色植物叶片。据了解,我国截获的有害生物来自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获疫情较多的货物依次是木材类、大豆、水果、种苗,旅客携带物中截获疫情较多的是水果和种苗。尤其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外来有害生物呈现传入数量增多、传入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发生危害加剧、经济损失加重的趋势,我国面临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压力越来越大。据统计,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IUCN)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生物中,我国已经有50余种。我国已经成为遭受外来入侵生物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严重危害我国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因此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加速入侵的形势十分紧迫[5]。

1.2 农产品再加工生产过程技术落后

我国农产品加工整体上处于初加工多、水平低、规模小、综合利用差和耗能高的初级阶段,技术及装备水平低。农产品再加工过程技术的落后或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不当,容易导致农产品的二次污染,从而造成农产品新的安全问题。相关试验表明,在常规茶叶加工设备中,铜质揉捻机、铜芯转子揉切机、筛网材料等因在加工过程与茶叶强烈接触,造成了有机茶铜含量的超标[12](有机茶的铜、铅含量限量标准分别为≤30和≤2 mg/kg)。目前我国在食用菌的生产方面,从管理到技术支持均存在大片空白,而我国这一行业的企业以中小型企业居多,技术水平较低,加上管理部门由于缺乏相应的安全检测方法,致使农业生产用菌种产生有毒有害物质事件时有发生[13]。

1.3 农业保护体系在世界市场中的边缘化

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耕地和水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农业科学研究与开发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国人均可耕地只有美国的15.0%、澳大利亚的3.6%、加拿大的6.5%、俄罗斯的11.6%;我国的人均淡水资源只有美国的25.0%、澳大利亚的12.2%、加拿大的2.5%、俄罗斯的7.5%。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0.78%、澳大利亚的1.00%、俄罗斯的12.40%。我国的人均耕地资源水平虽然与印度(0.17 hm2) 接近,高于日本(人均0.03 hm2) 和韩国(人均0.04 hm2),但农业生产率却只有印度的75.60%、日本的0.98%、韩国的2.63%。与此同时,我国的农业保护也与世界先进国家存在着很大差距。目前我国每年的农业补贴开支大约35亿美元,而美国每年的农业援助开支达220亿美元[14]。 虽然我国已经有了从掠夺式农业转变到保护式农业的社会和政治基础,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太多、区域太大,方方面面都需要国家支持,而国家又无法拿出那么多的钱财,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对农业进行保护的能力和水平仍然很难赶上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对农产品中农药和有害物质残留量的要求更加严格,而我国长期以来重视农产品的数量,忽视其质量。我国主要的农产品海外销售市场,如欧美、日本等国家对我国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卫生方面,提出了分门别类的最高残留量标准。因此,我国有很多农产品的出口遭到发达国家封杀。从而导致我国10多亿美元的水、畜、禽等产品无法进入欧美市场。

此外,我国在病虫害防治技术上也比较落后,加上地域广阔、气候多样,容易在出口产品及包装方面出现病虫害问题。有些产品即使质量能达到国际或地方性的标准,但在其生产过程中不符合某种环境管理标准,并会破坏产地生态环境[15]。现在许多发达国家针对进口产品的生产、运输和消费设置了严格的检验检疫制度,对农产品卫生检疫更加苛刻。如日本 “家禽传染病预防实施细则”中规定,中国等9个国家的猪牛羊肉及其制品要经过指定设备加热消毒处理后才可进口。如果在短时间内国家无力构筑强有力的支持和保护机制,我国的农业面临在世界体系中边缘化的巨大风险。

1.4 转基因农产品的流入

目前,转基因农产品已进入商业化阶段。尤其是近两年来,随着我国农产品进口量的不断增多,我国也逐渐放宽了对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口限制,国外的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已涌入我国。我国的许多豆油生产企业也开始大规模地使用从国外进口的转基因大豆作原料,并已将由转基因原料生产的产品摆上了超市。虽然目前尚未发现转基因食品危害人类健康的确切证据,但可能的潜在危险不容忽视。

另外,转基因生物是否会对农业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抗害虫的转基因作物在一定时期后是否会使害虫的进化速度加快而使其更加难以消除;转基因技术是否会造成“基因污染”,作物之间是否会发生“基因逃逸”;转基因技术是否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和打破生态平衡;人们食用转基因食物是否会因产生新的毒素和过敏原而引起意想不到的中毒或过敏反应,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所面对的问题。

2 应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对策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经就掺假羊肉与毒生姜问题提出要求:这些事情,虽然只是局部的、苗头性的问题,但影响恶劣,危害很大,一定要高度重视、严格监管,严厉打击,重拳方有效、重典才治乱,决不能再出现奶粉那样的信任危机,要让老百姓对中国食品有信心。我国食品安全已经到了千钧一发的地步,影响的绝不仅仅是我国经济信用、我国食品的消费金额。

2 .1 优化农业生态环境

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化要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切实加大农业环保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应发挥政府调控职能,建立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增加农业生态财政扶持专项资金投入,建立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

2.1.1 健全农药化肥等化学用品的使用机制。

(1)要科学、合理、规范使用化肥。

要做到科学、合理、规范用肥,可采取如下两项措施:① 深入实施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主的“沃土工程”。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作物和重要环节,大力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肥时采取深耕、深施,结合节水灌溉技术,减少肥料流失,提高科学施肥水平。② 大力推广有机肥和平衡施用氮磷钾肥及微量元素肥料。鼓励和引导增施有机肥、生物肥、专用肥、BB肥、长效肥、缓释肥和有机复合肥等新型高效肥料,积极推广以控制氮、磷流失为主的节肥增效技术。

(2)要切实有效、科学合理使用农药。

要做到科学、有效、合理用药,宜采取4项措施:① 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禁止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② 加强农民用药的技术指导及病虫害预测预报,及时向广大农民提供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同时,要加强病虫害抗性监测,通过科学、合理用药,延缓病虫害抗药性的产生,尽量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③ 严格执行各种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在农作物接近收获期,一定要严格控制用药量、施药浓度、施药方法、施药次数和禁用时间等。④ 调整优化农药产品结构,使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之间的比例更趋合理。加快普及推广嫁接、轮作、防虫网、性信息引诱器、频振式杀虫灯和生物防治等实用技术[15]。

(3)针对化肥农药的污染,宜采取有力措施。

对于已经被污染的土地,在治理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以下措施:① 加强化肥、农药在土壤、地下水和作物中的迁移规律、转化及控制技术研究;② 调查化肥、农药污染对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及农产品质量的影响;③ 化肥、农药污染农田的治理和修复技术研究;④ 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最小量投入的技术研究;⑤ 化肥、农药污染控制技术与工程的研究、示范与推广;⑥ 化肥、农药污染定位监测与指标体系的研究;⑦ 以施肥技术为核心的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研究;⑧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

2.1.2 加强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是当今土壤污染中污染面积最广、危害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由于重金属污染毒理机制和生物效应的复杂性及其在土壤中的稳定性,对重金属污染的研究一直是当前学术界的热点研究课题。在土壤重金属污染预防方面,一是要加强立法与人们的环保意识,二是要大力发展清洁生产,从源头控制重金属污染物的排放。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目前国内外研究出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物理修复。物理修复以工程措施为主,包括排土、换土、去表土、客土和深耕翻土等。但是工程量大,并有污土的处理问题,目前只用于污染严重的地区。

(2)化学修复。化学修复中的重金属钝化/稳定化修复技术是目前农田重金属修复中的常用技术,应用比较广泛,主要是向污染土壤中添加重金属改良剂或抑制剂(钝化剂),常用的改良剂有石灰、磷酸盐、粘土矿物及粉煤灰等。

(3)生物修复。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植物修复技术和微生物修复技术,因其具有效果好、投资省、费用低、易于管理与操作、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污染土壤修复研究的热点。植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提取、植物挥发和植物钝化3个方面。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有些微生物具有嗜重金属性,利用微生物对重金属污染区进行净化。

(4)农业生态措施。

农业生态措施主要包括改变耕作制度、调整作物品种、施用农家肥等。

总之,尽管土壤修复技术种类繁多,但目前在我国应用较广泛的多集中于工程措施的异位修复。原位稳定(或钝化)和异位填埋均没有破坏污染物或改变污染物的特性,土壤污染物依然存在于土壤中。但异位修复不仅经济成本高,而且温室气体排放种类多,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较为不利,相比而言,原位修复技术较为经济且污染较少,是土壤修复应用技术发展的趋势。

2.2 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

2.2.1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立法。

要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法规的立法进程, 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走向法治化轨道。现今虽然有了《食品卫生法》、《质量安全法》等法规,但在一些细节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体系,加强执法监督,严格执法人员准入资格;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因工作不力导致重大急性中毒事件和突发事件的,要追究领导责任。

2.2.2 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推进农产品安全标准化进程,以此指导生产者和经营者严格按照质量安全标准操作;加快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对农民标准技术培训, 使广大农民树立质量安全观念,能够自觉地按照标准化、无害化要求从事生产经营。制定和完善农产品生产和安全质量标准、农产品基地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积极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对农产品基地建设的环境管理。强化农产品品牌意识,强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借鉴发达国家防止化肥、农药过量投入的成功经验,建立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农产品市场准入和安全追溯制度,培育绿色市场,倡导绿色消费。

2.2.3 强化监管措施。

强化监管措施包括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严格许可审批制度和市场准入; 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加快科技创新,进一步开展对农药残留限量问题的研究;加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技术、设备的研发,解决当前市场监管中的技术难题[16]。

2.3 严格转基因农产品进入,严禁有害生物的入侵

要严格防范国外转基因农产品大量流入,必须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强化转基因农产品的管理。比如,除了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要求食品零售商必须在表明其中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国家还应资助与转基因食品安全有关的研究,并基于研究结果修订和完善我国目前放射性食品的生产条例,制定国家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标准[17]。

2.4 参照国际农产品市场标准建立完善的产供销模式

目前我国在农产品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制定中,不仅需要考虑生产和食品的安全,更要重视农产品农药残留这一符合WTO 规则的国际贸易技术保护措施[18]。为降低出口食品残留超标的可能性,出口企业必须从源头上抓起,保证农业化学品质量。只要我国的食品、农产品企业不该用的药不用,不得不用的药尽量少用并规范使用,产品超标的可能性就能降到最低。同时,认真查找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全过程控制、加工规范、种养殖规范、卫生规范等方面的不足,应尽快自行整改、提高。农产品出口企业在收获、储运、加工中,应尽量避免二次污染,防止企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强化基地建设,推进“公司+基地+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大力发展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出口食品、农产品原料的种植、养殖源头加大宣传力度,指导种植、养殖人员合法、规范地使用农药、兽药,引导和推广绿色和生态种植、养殖。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立出口食品农、兽药残留追溯和控制体系,做到“源头能控制、过程可追溯、质量有保证”。具体而言,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逐步推行农产品产地标识管理,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在出口农产品及蔬菜、肉蛋奶、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上推行“产地与销地”、“市场与基地”对接互认,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19]。

参考文献

[1] 杨天和,薛庆根,褚保金.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研究[J].世界农业,2006(10):1-3.

[2] 杨标斌,吴华媛.食品安全管理概述[J].江西化工,2006(3):51-53.

[3] 刘旭.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荆州纵横,2009(7):45-48.

[4] 陈诗波,杨崇光.农产品绿色供应键管理与食品安全问题与研究[DB/OL].http://economy.njau.edu.cn/info-Shouwasp ?ArticleID=702.

[5] 李铜山,曹玉贵.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面临的新挑战及其对策[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2(3):26-29.

[6] 黄显明.种植业农产品安全质量评述[J]. 攀枝花科技与信息,2006,31(2):61-64.

[7] 宋健浩,王富华.我国蔬菜质量安全问题与对策[J]. 广东农业科学,2006(7):71-73.

[8] 陈志良,仇荣亮,张军书,等.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J]. 环境保护,2002(6):21-23.

[9] 李其林,赵中金,黄昀. 重庆市近郊蔬菜基地土壤和蔬菜中重金属的质量现状[J]. 重庆环境科学,2000(6):33-36.

[10] 林玉锁,李波,张孝飞. 我国土壤环境安全面临的突出问题[J]. 环境保护,2004(10):15-17.

[11] 刘铮.外来有害生物威胁我国生态[N].天津日报,2002-10-14.

[12] 殷燕芳,闵爱琳,陈艳山.茶叶质量分析及防治对策[J]. 茶业通报,2006,28(3):124-125.

[13] 邵栋梁.农业标准化与食品质量安全[J].现代农业科技,2006(10):176-178.

[14] 朱晓峰.论我国的农业安全[J].经济学家,2002(1):27-29.

[15] 薛旭初.化肥、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对策思考[J].上海农业科技,2006(5):37-40.

[16] 朱一萍.农产品质量安全如何保障[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6(9):43.

[17] 徐晓新.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2(10):47-49.

[18] 李玉萍,方佳,梁伟红,等.我国香蕉农药残留标准与国外标准的比较分析[J].中国标准化,2006(7):27-29.

[19] 陈卫华.积极应对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J]. 时代经贸,2006,45(4):7-11.

推荐访问: 对策 现状 我国农产品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